2006年12月JounalofHongheUniversityDec.2006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
)))柏拉图/洞穴喻0的伦理探析
*
冯昊青,胡祎赟
(11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21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柏拉图/洞穴喻0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0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0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0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0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喻0;善;灵魂转向;理念论中图分类号:B50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6)06-0013-04
12
柏拉图从感觉和理智的区别出发,对世界做出了可感领域(感性世界)和可知领域(理念世界)的哲学
划分。/如果不同的能力天然有不同的对象,又如我们主张的,意见与知识是不同的能力,那么,知识与意见的对象也当然不同了。0柏拉图认为,哲学乃是一种对真理的洞见,它不纯粹是理智的;它不仅仅是智慧,而且是爱智慧。易言之,哲学不仅仅是求真,而且更是集求真、创美、行善于一身。为此,他在5理想图6中以/洞穴之喻0来说明哲学家对最高理念)善的追求。
[1]
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两个领域,即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洞内的影像和雕像表示可感领域领中影像
和自然物,被锁住的囚徒观看的是幻想,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的观看是信念。洞内的火相当于/太阳比喻0中的太阳,洞外的比喻相当于/太阳比喻0中的善,洞外的自由人看见的是理念,他的观看是知识,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影像0和/映象0的数学推理和逐步上升的辩证法,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
/洞穴喻0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在这一比喻中,至善理念被看作是照亮一切而自身不被照亮者。而要达到这一理念的知识,心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转向,即心灵经历的路线是从影子)))物)))火光)))洞外之物)))太阳。灵魂的转向与个人从臆见、现象之中获得解放的道路是同一条道路。这个隐喻形成了柏拉图哲学中最基本的理性主义原则:世界的终极存在被看作是照亮万物的终极之善。光源的意象在这里成了我们领会柏拉图伦理留念思想实质的关键:没有光一切皆不可见,而没有/善的理念0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没有光的世界。这里有一个知识背景是需要交代的,那就是柏氏的又一个比喻即/太阳之喻0:善和太阳分别统治着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太阳统治着可见世界,万物所以可见,是由太阳给予的;善主宰着可知世界,人的心灵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是由善给予的,善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源泉。这一比喻中内含着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两个方面。就认识能力而言,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
[3]
一 /洞穴喻0的伦理涵义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5理想国6的第七卷里。有一批人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犹如囚徒,洞穴有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响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0,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经过一阵眩目,终于明白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物体本身;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一开始眼睛受阳光刺激十分难受,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首先能看清真实的事物,最终能直视太阳,知道了它的真正性质。柏拉图在讨论囚徒的处境和被解放囚徒所经历的变化时,有着很深的寓意,/这是一个关于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0
*
[2]
收稿日期:2006-04-21
第一作者:冯昊青(1973)),男,云南大理人,中南大学博士生,南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伦理思想史及应用伦理学研究。14
红河学院学报 2006.6/伦理与法学研究
灵的眼睛0,认识的源泉;就认识对象而言,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使可感对象显现出来。同样,善决定可知对象的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有了对/太阳之喻0的理解,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柏氏/洞穴喻0所表达的伦理内涵。
辩证法。0在柏氏看来,只有具备辩证法智慧的人才能完成整体的灵魂的转向,从而灵魂转向它本真的状态,这就是灵魂的回忆。
柏拉图克服了苏格拉底对事物/二分法0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在/知0与/不知0之间,存在着/忘却0的第三种认识状态。人之所以探索,就在于拥有/忘却0的认识的现象。这就从逻辑上论证了灵魂回忆说的合理性。/探索或者学习,其实从总体来看,那只是一种回忆。0这就是他著名的/回忆说0命题。我们说苏格拉底的理论困境主要表现在:(1)/理念0是存在的;(2)/理0念是怎样一种存在;(3)并且证明,人们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对/理念0进行把握。有了灵魂回忆的理论,柏拉图就对苏格拉底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有了进一步解决的思路。他的/灵魂转向0说可以回答/理念0是存在的,因为灵魂经过了一系列转向会回到事物的本真状态,同时,灵魂的一系列转向的过程就是对/理念0的把握过程。但是,对于/理念0是什么,是怎样一种存在,/灵魂回忆说0却无法回答。为此,他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思想/理念论0。
/理念0是超越于我们可以感觉的、变化着的现象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其自身只有一种形态,同样的形态,同样的状态永远保持。无论什么场合,无论从哪一点来说,无论怎样的状况下都是不会变化的。理念是/本身存在0或/存在自身0。它超越于人的思维,臆见和想像而存在,又在众多的现象世界里捕捉到它之所以存在的显见,出现在事物的本质里,只有人的理性才能达到。然而,理念又与事物的本质不同,因为本质存在于事物的内部,而/理念0超越于事物的存在,事物的本质是/模仿0或者是/分有0了/理念0才拥有了与此相似的事物存在。因此/理念0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现象世界的理想,柏拉图称/理念0为现象世界的/范型0。苏格拉底探索中所追问的/是什么0,就是要求对于/理念0的把握,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0就必须以/理念0为对象,否则,一切认识都只是/臆见0。
然而,所有的/理念0并不是同等存在的,在/理念世界0里,有一种/理念0是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善的理念0。如果说/理念0是现象世界存在原因,那么/善的理念0就是理念世界存在的根据。/-善的理念.被称为-理念之理念.,是理念世界最高的存在而
[4]
君临一切。0他以/太阳之喻0说明了/善的理念0成为各种理念存在与被认识的原因,万物之所以分有理念,以理念为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完美必须/模仿0典型。众多的典型之所在成为典型,因为[2]
二 从灵魂回忆到善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是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继续和深化。苏格拉底毕其一生在雅典的十字街头思考和讨论着/什么是勇敢0、/什么是节制0、/什么是正义0等许多高贵的问题,并为实行正义而谴责不义。苏氏着重探索虔敬、友爱、节制、勇敢、正义等与人的行为相关的这种德性。他所追求的是/德性0的普遍定义,即带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知识。这种知识是属于可知识领域关于事物本质的真理而非可感领域关于个别事物的臆见。作为最忠诚,最优秀的学生,柏拉图这位集逻辑与修辞、哲学与文学于一身的天才思想家,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其老师未完成的伟大的哲学事业。
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的探索之所以没有寻求到关于诸/德性0的普遍知识,除了他没有对其探索的对象进行理论性的规定和他的习惯性的对事物只做正反两极的但缺少对状态进行足够认识的思维偏差外,主要是因为他对灵魂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这样一来,他就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对灵魂操心0以及关于灵魂存在的状态问题。为此,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由于肉体玷污了灵魂,使灵魂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而人在认识世界时如果使用肉体的感觉器官,就无法达到对世界的真正把握。因此,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对灵魂进行净化的修炼,以使灵魂在人死后能够轮回,回归永生世界。带着这样的灵魂观,柏拉图对灵魂做了新的解释。他认为,纯粹以理性为本质的灵魂进入人的肉体之后,就成为肉体的囚徒,经常被激情特别是欲望所左右,因此灵魂被分割成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正因为人的灵魂具有这种分裂的本性,正因为这种分裂构成了人向善或向恶,提升于理念世界或沉沦于肉欲诱惑,因此灵魂要免于堕落就必须转向,只有灵魂从肉体返回自身或回忆自身才可称为之/灵魂转向0。这种转向实际上是要使人的灵魂的每一部分协调一致,听从灵魂的理性部分的指挥,只有这样灵魂才能转离变化世界,灵魂本身的/视力0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灵魂转向的技巧.实质上是要求激情和欲望听从理性指挥的技巧,这种技巧的最高形式是苏格拉底所示法的冯昊青,胡祎赟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柏拉图/洞穴喻0的伦理探析
15
它是存在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完全来自于/善0之赋予,/善0即最佳或者典范的终极。/这里所说的-善.已经超越了伦理学的意义,是一切存在的最高理想与根本0。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这种/善的理念0的最高存在的可在看作是/神0,是一种无制约者,是一切正义、美、善的原因。
[4]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就是从洞穴中挣脱枷锁而趋
向光明的囚徒。作为负有拯救人类使命的解放了的囚犯,他又从光明处来到黑暗处,这时,他已不能适应晃动了的影像。没有人相信他在外面看到的东西,他不得不在法庭和其它场合和他们争论幻想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区分,因此激起众怒,恨不得把他处死。他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却经历过真正的幸福,值得赞扬,因为他失败的原因是光明不能适应黑暗,他的同胞因黑暗不能适应光明而未获得解放则是可悲叹的。罗素在5西方哲学史6中说:/如果说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的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0
[6]168
三 伦理价值的升华与深化
/洞穴喻0形象地说明了希腊哲学家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品格。与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所处的是一个旧的道德解体新道德尚未形成的时代。作为哲学家
的使命,他承担了以一种深刻的从哲学内部来克服智者学派道德怀疑论和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所造成的人们价值观念混乱的任务。他认识到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人和公民德性的必要性。他认为,无知识的德性,仅仅依据于教育、习惯、权威,正确意见的德性是一种盲目的摸索,它也可能偶然找到正确的道路,但它这样做并不带有任何确定性。/只有对善的
[5]
科学知识能使人的意志正确、确实和稳固。0为了寻求到这种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的善,从洞穴内自然物的影像和幻想中回到为洞外阳光普照下的事物本身,要不断地从人的感性的激情和欲望中向灵魂的理智中回升,从而实现从黑暗走向光明。因为常识不是善,感觉世界里充满着不完善;真正的现实,是一个绝对的现存,一个绝对一致的、理想的和精神的存在,这不分别的,而正是善本身,或者神。在柏氏看来,理性构成人的真正本质;激情,欲望则是一种偶然的附属物,这是理性的障碍,有智慧的人应努力使自己摆脱它。/神是免除了欲望的纯粹的思想,要和他相似的是人努力的最高目标,灵魂的先存,轮回和不朽的概念都与这个观念相联系,尘世的生命被理解为一个精神试图从中逃出的牢笼0。
[6]145
这一悲壮的结
局说明,/新的较高的原则在提出时总显得具有破坏
[7]
性,因此冲突不可避免0。
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和利益,包括参与政治的兴趣。然而,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
[8]
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0在这一点上,哲学家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把对祖国的爱表现为对祖国深情而又严厉的道德批判。他在两个战场上为他的祖国而战斗:在军事战场上,他曾经为祖国三次服役而战;在思想战场上,他用/反讽法0来克服人们思想中的陋习来提升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精神价值,已使他们具有高贵的灵魂和品质。然而,他的祖国却用死刑酬劳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哲学贡献。而柏拉图为了贯彻他的理想国的政治理想,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他所设想的共和政体。在这一过程中,他的观点与当权者发生了冲突,以至于遭到了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的命运。所不同的是,他比他的老师更幸运地保全了生命。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在他的5伦理学体系6中说到:所以不合时宜的哲学家就像一个在只有猛烈的风在疾吹的灰尘和雨雪交加的风暴中的人一样,退到一堵墙的隐蔽处。他从公共生活中退出,
(下转第23页)
柏拉图的从/洞穴喻0中挣脱枷锁而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囚徒说明:在一个有可感事物充满的社会里,能够穿透变动不居的现象而能真正领悟到可知世界中善的理念的人是很少的。也就是说,能够真正缔造人类思想的人是很少的。领悟真理不仅需要智慧,而且要求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把生命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人类的历史不止一次证明:第一个发现真理的人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希腊文化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先天品格,从阿那克萨戈那到苏格拉底到耶稣到布鲁诺,他们为了探索真理向死而生。他们伟大的心灵中至今还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之音。
卞良君 /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0)))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天人之际
[4] 王国维.人间词话[A].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91.
[5] 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
出版社,1999:17.
23
[6] 庄子#齐物论[A].老子#庄子#列子[M].长沙:岳麓
书社,1989:(庄子)8.
[责任编辑 姜仁达]
/BetweenNature&Human0
)))OnChina.sAncientPoetry
BIANLiang-jun
(TheSchoolofHumanities,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China)
Abstract:Chinaancienttimespoetrynaturalbeauty,Usualcustomtoit\"operson\Blendsinthehostsandvis-itorsinfoundation,Lettheobjectserveforthemind,letsthesceneryserveforthemood,theobjectservesforthemain
body,theconcretemanifestationforusestheobjectanalogymorals.ThisconstitutedChinaancienttimesapoetrybignationalcharacteristic.ThisknowswiththeChinesetothenaturalbeautygraduallydeepensrelated.
Keywords:Chinaancienttimespoetry;Betweennatureandperson;thesceneryserveforthemood;Conscious-nesstaketheobjectiveshapeasthebacking;Thetourmountainhydroenergyletsthepersonmoodbejoyful
(上接第15页)
在学园的孤寂中寻求避难所,他的生活是由对真正实现的沉思来丰富和得到快慰的,他在平和与善意中带着光明的希冀期待着他的解脱。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21
[2] 田海平.柏拉图/喻穴洞0[J].东南大学学报,2000,
(2).
[3] 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881
[4]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411
[5] (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
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11
[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马元德译1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6.
[7] 李朝东.意志自由与责任承担[J].西北师大学报,2002,
(4).
[8] 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6:1191
[责任编辑 崔向照]
PrisonersandBrightEmissary
FENGHao-qing,HUYi-yun
(CentralSouthChina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Abstract:Plato.sCave-Metaphorhaveexplainedworldvividlyhavecanfeelfieldwithcanknowfieldtwoparts.Canfeelfieldischangethephenomenonworldthatnotheld,canknowthatfieldistheworldof\"goodconcept\".TheethicsintensionexpressionofPlato.sCave-Metaphoristhattoreachfortheassuranceof\"goodconcept\",soulwilloccuraseriesofchangedirection,eventually,returntoits'realstate.Plato.sCave-MetaphorgivesustheethicshintthatItisveryfewtobeabletoreachthepersonforconceptassurancereally,thisnotonlyneedsgreatsoulwisdom,needtomoreundertakethehugecourageofhumanresponsibility.
Keyword:Plato;Cave-Metaphor;Soulturning;Good;Ideatheor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