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2002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有感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参见《中史参》2002年第9期,以下简称“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是一份体现“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的别具匠心的试题,与《中史参》独树一帜的“活生生”的历史理念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试卷可谓是一幅从古代到现实的、高度浓缩的宏伟历史画卷,十分耐读,令人感喟不已,令人浮想联翩。 一、以多元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
毋庸讳言,历史是多元的、五彩缤纷的、具象的、有血有肉的“现在进行时”,不是“干瘪、教条、刻板、僵死”的“过去完成时”。历史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心理、生理均尚未真正成年的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他们接触到的既有历史的凝重,也有历史的鲜活,既有虚构的历史闹剧,更有真实的历史再现。基于这一出发点,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所选用的情景非常“庞杂”,有奏章、译文、唐诗、词等文字材料,也有“秦·砖”、“汉·瓦”、“东汉·画像石”的拓片和“法国十九世纪骑兵”的意象画及表格,还有“欧元”图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现代“靓照”、美国“2001年纽约‘9·11’事件”和“希特勒和他的主要将领”及上海市从开埠前至成为“东方明珠”的五幅照片。以这些生动的历史载体,给考生们营造了“活生生”的历史境界。即使是在紧张的高考考场,学子亦能信步其中,领略历史的意境和真美。
此外,试卷在命制过程中十分注重表达方式,力图与现代的同学少年思想吻合,如“汉承秦制,唐袭隋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文物是形象的历史”、“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你能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象征,为世博会‘贡献你的智慧,提出你的创意’”等等,这些表述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回答”等诸如此类毫无感情的生硬辞令来说要亲切实用得多。 再者试卷还针对考生思想的多元性、创新性,设计了一道开放题(第31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
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试题突破了以往开放题只提供两种观点或看法的常规做法,首次将开放题导向多元化(三种观点),而且是最近的学术界的新成果,试题具有很强的人本精神。
第四,试卷在选择材料过程中,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如对发行“欧元”组织的解释、美国“9·11”事件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关系、对上海160多年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的思考和启示等,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中架起了一道过去与现在交流的桥梁,对中学历史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以史为鉴、资政教化,引领学以致用的学风,都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试卷尽可能地把学生放在首位,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二、以换位的角度,倡导“人文关怀”
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在命题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实际,各类能力考查的层次十分鲜明。如:选择题中有历史基础知识再认的2分题和历史基础知识再现和阐释的3分题;简释题名副其实,都是对历史材料或历史观点的简释,属于“爬坡”题;第三大题问答题赋27分则是中等难度题,考生的思绪开始“渐入佳境”;第四大题“材料分析论证题”赋23分,其主要目的在于拉开考生的档次,属于难度题。试卷的难中易比例约为4:4:2,整套试卷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答案由少到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关照”。在简释题和问答题中也间或出现填空题,大题中的层次感也十分明显。
试卷在参考答案的拟定过程也充分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换位思考”,不是追求以我为中心,而是设身处地地以考生为中心。特别是在第Ⅱ卷供答型试题的每一道题的参考答案拟定过程中,都尽可能考虑考生的思维多向性,对参考答案作了许多补充说明,力图使考生的不同说法均有用武之地。对阅卷教师而言,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尤其是第37题,虽然赋23分之巨,然而答案仅有“按‘选题’、‘变化’、‘背景’、‘启示’和‘创意’等五个方面酌情给分”等区区20字,对考生关怀之情跃然纸上。
试卷为减少考生因非智力因素而失分,对一些关键性的限制性说法均使用黑体字,如“汉化”“、最大”、“发生”、“主要原因”、“基本原因”、“错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直接目的”、“实质”、“革命”、
“中兴”、“逐一概要”、“不同时期”、“变化”和“国内外背景”等等。给那些粗枝大叶的学生很大的警示作用。
试卷还特别命制了一道与英文有关的判断题,要求考生指出“Emper 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中“Kuang Hsu”(光绪)的正确译名并说明理由。这道题主要是考虑到考生今后的个性发展和当今全球化趋势,把历史学习与历史兴趣和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具有开创性的历史好题。
可以这样认为,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正在由过去的“分数关怀”向“人文关怀”飞跃,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质的变化。 三、以时代的旋律,弘扬“活生生”的历史教育
时代性本应是历史高考命题的生命所在。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高奏起了时代的旋律,将“活生生”的历史和历史随想留给了考生和历史教育工作者。 如第22题,这是一道逻辑推理题,题目既考查了考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命题十分新颖,且十分适合历史课堂教学组织。第28题,要求考生从“秦·砖”、“汉·瓦”和“东汉·画像石”等文物中获取历史信息,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直观具象性,也使考生通过这道题获得了初步的文物知识。第29题,要求考生分析唐朝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诗,体现了处处有历史的思维和理念,使历史的广博和深刻的内涵显露无遗。第31题,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考生畅所欲言,体现了“史实是惟一的,历史结论和观念不是惟一的”教育思想。第35题,以“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引言,以都江堰、大运河的照片为背景,渗透的是一种环保意识和现代意识。第36题,以2001年美国纽约“9·11”事件等现实材料作为背景切入,虽然考查的是二战前后的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但题干部分中的黑体字(江总书记的讲话)“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特别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第37题,要求考生分析上海市160多年的不同时期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启示,写一篇小文章,而且试题没有设置固定的参考答案,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现实性,也有多学科的综合性、探究性;这道题是近年来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各类文科试题)中所仅见的一道“全方位开放”的好题。
以上的题例说明,2002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核心在一个“活”字,弘扬的是“活生生”的历史教育理念,高举起了“活生生”的历史教改大旗。尽管近年来上海高考历史考生有所下降,但命题者主动适应时代潮流,以命题推动教改的导向,体现了对学科关怀,倡导了重视历史学科应有地位的价值取向,不惟上,不媚俗,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改革创新。 四、几点感喟
从每年《中史参》刊发的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可见,其命题在保持了自己的特色的同时,稳步地推行逐步深入的改革,不断地推出新颖的试题,给人以常改常新的感觉。在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逐步推出的材料解析题、材料写作题、开放型试题以及将要出现的研究性学习试题,都是上海高考历史试卷首开先河的。笔者窃以为,上海高考历史试卷这种动态的、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的命题美,值得认真欣赏、研究并仿效。
历史高考全国卷自1997年恢复以来,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改革(第一轮改革是从1977~1984年,第二轮改革是从1985~1989年,第三轮改革是从1991~1997年,第四轮改革是从1998~2002年)。而自从1989年进入实质性改革以来,除了取消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目前又“卷土重来”)及命题的内容和方向有所调整外,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主干题型总是“我自岿然不动”。笔者始终不明白,集中了全国命题专家和精英的历史高考全国卷为什么会在命题上总是“甘为人后”?这究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美还是别的什么?为什么不敢首先吃“螃蟹”,开风气之先?
历史高考命题往往代表着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方向,也往往影响着千万莘莘学子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往往影响到他们心灵的熏陶和世界观的塑造。很难想像,几本严谨得近乎吝啬笔墨的教科书,外加学究般命题和“锱铢必较”的评分规则的高考命题,怎能够造成千万具有创新睿智、心有灵犀的未来人才!但愿笔者这一提醒是危言耸听、毫无必要,但愿笔者的忧虑是杞人忧天。 联想到《中史参》主张“传承”与“创新”、为“不与大众割裂和不与现实割裂‘活生生’的历史教育”而呐喊、为“恰同学少年”的“度”而上下求索备受广大师生欢呼却遭到某些人冷眼的现实;联想到《中史参》大张旗鼓地呼吁教育教学改革而得到全国师生翘擘称赞却在某些部门“备受冷落”的现实;联想到
《世界近代现代史》在高中业已成为选修内容的尴尬处境;联想到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育“一切向高考看齐”的“步调一致”;联想到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只有个别刊物“痴情不移”地刊载„„,我们不能不对我们这门基础教育的学科前景捏一把汗。
请允许我用《中史参》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历史是变迁的观察站,然而习惯的思维定势往往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创新的思路。我们不奢望历史教育领域经常发生石破天惊的壮举,但是我们有理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育走出干瘪、教条、刻板、僵死的陷阱,步入一个活生生、孕育个性和创造性的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色彩斑斓境界。”(摘自《〈中史参〉的魅力:您成功的路上总有我的足迹》,《中史参》2002年第9期卷首。)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企
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职能逐渐扩展,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审计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从这一进程中凝练出来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