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方谈古玉收藏鉴定

2021-12-13 来源:九壹网


古方:玉器的收藏与市场

《文物天地》编者按: 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学者,研究馆藏玉器,并为公众作古玉鉴定工作。目前就职于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中国传世玉器全集》。

玉器收藏的出现和古玩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古玩出现在宋代,距今1000多年。为什么宋代会产生古玩呢?有三个条件:

第一,宋代离宋代人所认为的“古代”的下限至少有了一千年。宋代时所认为的“古代”就是夏、商、周、秦、汉,最晚的就是汉代。因为有古可玩,所以古玩才出现了。

第二,宋代有一个发达的文人官僚阶层,有钱,有权,又有品位,形成了一个玩古玩的群体。

第三,宋代的商品经济很发达。而古玩也是一种商品。宋代已经出现了经营古玩的人和店。

当时的古玩并不像今天有众多品类,宋代人的古玩只有三种:第一是青铜,第二是玉,第三是碑刻。宋代人很有品位,玩到极致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宋代人玩玉器的书只有两本: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南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古图》是我国研究青铜和古玉最早的著录,也是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古器物图录,在著录古器物的体例上有开创之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专门集录器物铭文,并加以考释。这两本书中著录的玉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汉代的玉器。因为宋代没有考古学,不能辨认早于汉代的玉器。当时的仿古玉仿的也是汉代的玉器。

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是一座发达的城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东街北侧的潘楼酒店“每日自五更市台,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宋代的酒店以喝酒、吃饭为主,在店中售卖书画珍玩,像杂货铺。南宋的时候不一样了,都城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专营古玉的“七宝社”,说明古玩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到了元代的时候,第一部专门收藏玉器的书出现了,朱德润著《古玉图》收录了41件玉器,标志着专项玉器收藏的开始。

古玉收藏风气最浓的时候是乾隆时代,乾隆晚年痴迷古玉,从全国各地搜罗,大量的古玉源源不断流入清官。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民间开始收藏古玉,到清晚期,一直到民国,这种风气达到了顶点,收藏的中心就在北京。清末出现了一个大家,吴大激(1835~1902),江苏苏州吴县人,官至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中兵败革职。他收藏颇丰,更重要的是金石学的底子十分深厚,考证功夫非常好。今天很多的玉器名称都是吴大潋起的。在玉器的用途方面,他考证得也极其详细。此外,他的图画得非常好,不仅细致人微,还注明比例。他所著的《古玉图考》在100多年前出版以后,很快被翻译成世界各种主要的语言文字。

100多年过去了,外国人研究中国古玉的入门书还是这一本。从研究水平来讲,这本书在当时达到了颠峰。

吴大潋死后,收藏被他的后人卖掉了。今天能够看到的属于吴大潋收藏的藏品,大英博物馆有一些,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也有一些。拍卖会上偶尔能见到,但都不是精品。

中国玉器的大量流失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国处在动荡的局面中,收藏玉器的主角是外国的古董商和收藏家。

首先是美国人赫伯·毕晓普(Heber R.Bishop)的收藏。他从187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玉,堪称海外最早的一批中国玉器收藏。他最初在纽约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当得知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清皇宫和皇家园林中掠夺到欧洲之后,他又前往英法等国探寻这批中国玉器的下落。到1900年的时候,毕晓普的收藏已经蔚为大观。他所藏的中国玉器实际上是火烧圆明园之后被抢掠到西方的皇家玉器,绝大部分属清代,而以清代中期(即乾隆至嘉庆时期)作品为最多,有的还刻有御制诗,包括乾隆的玉册书、玉瓮等精品。

1902年,毕晓普把这批玉器全部捐赠给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同时还捐献了100万美元用以研究和陈列他的藏品。当时的100万美元在纽约曼哈顿能买四条街的房子。

1906年,《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出版,分上下两册,限量发行100套。书中记载了由商周时代到清朝的各类玉器,分门别类,非常精细,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代玉器的洋文著作。

美国人温索普(Grenville L.Winthrop)的中国玉器收藏也十分重要。1943年,温索普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他收藏的中国玉器主要是从良渚文化到汉代的高古玉,包括殷墟出土的商晚期铜柄玉戈、红山文化的玉箍形器等,都非常精美。其中最珍贵的是1928年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大墓里出土的玉器,以现在的价格来看,至少在四五亿元以上。

另外一个美国收藏家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的玉器收藏也十分重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通过古董商卢芹斋收购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金村的玉器。他的藏品主要陈列在华盛顿的弗利尔一赛克勒博物馆。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中国玉器收藏不容小觑。这主要归功于几个人。一是克劳弗斯(George crofts)的捐赠。克劳弗斯1918~1926年间在天津做皮毛生意,同时也是一个收藏家。最后由于生意失败,抑郁而亡。在他之后,1924~1934年间由加拿大驻河南教士怀履光(Williams Charles White)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运到上海上货船,再运到加拿大。当时加拿大天主教会中国的总会在河南开封,怀履光派手下的一个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Menzies)到安阳传教。当时安阳的考古还没有开始,明义士就在安阳收集甲骨、青铜器和玉器。他们的文化侵略行径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颁布法令禁止文物出口之后才被迫停止。从1911年到1935年,中国流失了大量的文物。现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库房里摆满了怀履光收集的中国文物,展厅里展示的玉器密密麻麻。

玉器收藏的四个误区

从1950到1990年的40年间,国内严格意义上的文物收藏是不存在的。所谓严格意义上的收藏,一是有一定的数量、规模;二是有一定的质量,有非常精美的东西;三是收

藏的人品位非常高,家境雄厚。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没有的。我们的收藏起步在1990年,到现在整20年,其实也就是一代人。

现在有没有真正的玉器收藏家?我觉得还没有出现。原因就在于时间太短。我们现在收藏的水平还赶不上民国时候呢。

古代的收藏家是怎么形成的?首先要有一个世家传统,几代都很富庶,品位非常高。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衣食无忧,第二受到良好的教育,第三他周围所见所闻都是古玩。吴大徵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人长大了自然是一个真正的收藏家。

现在的收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市场价值大于艺术价值,人于文化价值。人们只考虑市场价值,对于文化价值不够注重。只有当大家注重文化价值超过注重市场价值的时候,收藏才会真正进入正确的轨道。

就玉器收藏而言,我在鉴定过程中所见的目前应该避免的误区有四。

误区一,求大求美。

很多人在收藏古玉的时候偏离了玉器的客观时代标准,追求大和美的东西,一定要圆雕,这是不对的。真正的高古玉都比较小,原因有三点:第一,在高古玉时代,古玉多半是佩戴在身上的。第二,高古玉时代,和田玉来源非常稀少,和田玉输入的时候以驼马运输,如果块度大就运不动,最后雕成的玉器一定不可能大。有人拿着圆雕的商周容器来给我看,那么首先可以想象一下它的原料得有多大。第三,玉器的发展和中国人的起居史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一开始住的房子和起居空间是比较低矮的,汉代的时候都是席地而坐,

前面放一个小案几,不可能放置大量的陈设件和摆件。我们今天的桌椅出现在宋代,大量的陈设器也是这时候才出现的。所以在买玉器的时候,特别是高古玉,不要求大求美,先看看标准器是什么样的。

误区二,贪图便宜。高古玉是非常昂贵的,不可能捡到便宜。

误区三,过于心急。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社会节奏快,人们聚集财富的速度也很快。以这样的心态来收藏,几年下来收藏的东西,大小、沁色、用料、加工、价格基本都是一个水平线,十有八九不对。

误区四,听信故事。别人说这是从墓里挖出来的,或者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听,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力判断。

玉器市场的金字塔结构

玉器收藏市场大致呈一个金字塔的形状。

金字塔最基础的一层是现代玉的市场。

收藏现代玉的人群庞大,交易量非常大,成交额差不多占到玉器市场三分之二。现代玉也是整个玉器市场的基础。现代玉的好处在于:一、用途简单,只是纯粹的佩戴和陈设两种功能。而且题材和图案大众化,都能看得懂。二、价格相对透明,雕工+玉料=成本价。一看这个东西是哪里的玉料,再看工细不细,一眼就知道成本价了。三、因为它不是古玉,所以没有文物价值,不用担心是否是仿古玉。四、收藏群体大,容易出手。

现代玉器收藏和古代玉器收藏有不同特点。

首先,古人不收藏玉料,但是现代人收藏。这个玉料是指最好的和田白玉带皮的籽料。很多人在囤料,因为它是一个稀有的矿产,每年都在涨价,不拿来雕东西,价格也在往上涨。但是我不鼓励这个行为,因为单纯的玉料本身是没有文化内涵的。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玉要雕刻成器才有文化价值,光收藏玉料没有任何的文化意义。

其次,古玉一般没有雕工的名款,这和书画完全不一样。古代雕玉的名家我们就知道一个人,明末苏州的陆子冈。现在的玉雕大师往往在作品上落款,作为商标,市场形成了追名家的趋势。现在海派,即上海的玉雕大师的作品,市场价位非常高。所以,如果现代玉器想保值增值,买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可以了。因为玉雕大师和书画大师不一样,书画大师从成名开始画一直可以画到七八十岁,只要有精力就可以画,而且作画写字的速度非常快。但是玉雕不一样。一个玉雕大师的黄金期是3550岁的15年时间,过了50岁以后眼就花了,没法自己亲手雕了。一件玉料,首先要构思,要画样,画好以后要慢慢雕刻,慢慢打磨,一般要两三个月,一年的作品也就是6~8件,15年,最多120件。如果你买下他的一半的作品,60件,意味着他的作品的定价权就在你手里了。所以要想升值就买大师的作品。

金字塔的第二层是明清玉的市场,一般拍卖会上都是明清玉唱主角。

明清玉的图案和现在比较相近,都是一些吉祥题材,鉴定相对容易,风险不太大。明清玉分为宫廷作和民间作两类,如果想要投资,就要买宫廷玉,因为民间的玉器是非常多的。明清玉带宫廷款和年款的非常少,也非常贵。

2009年9月纽约佳士得卖出的一件清乾隆碧玉痕都斯坦式双活环耳莲瓣洗,横长27.6厘米。盘底下有“乾隆年制”四个字,木座不是原配,但也是清代的。当时的估价是3万~4万美元,最后拍出48.25万美元(含佣金)。高吗?确实不高,因为这后面有故事。

这件莲瓣洗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毕晓普的藏品。毕晓普的东西等于圆明园的东西。这件藏品在他1906年出版的《毕晓普收藏——玉器的调查与研究》第21页。他把其他藏品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但这件莲瓣洗作为礼物给了他的女儿。这就很清楚了,这就是圆明园的。我希望是中国人拍走了这件玉器,但是至今也没有看到中国大陆有人曝光,很有可能买到手都不知道这是圆明园的东西。

毕晓普1906年出的书也已经成为文物了。2007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把这个书拿出来拍卖,一套标价10万~15万美元,流拍了。这套书当时就印了100套,分赠给各国的博物馆。当时中国没有博物馆,毕晓普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赠了一套给清政府在美国的公使馆,请他们代为转交慈禧太后。但是现在清宫没有,或者是没有转交,或者是转交以后老佛爷没有看懂,说不定就扔了。2009年,毕晓普的女儿把莲瓣洗送到拍场的时候,同时把第100套书中的第9套拿出来拍卖,标价仍然是10万15万美元,最后成交价20.65万美元。要想知道圆明园有多少玉器流失在外,可以先把这本书买到手,做好文献资料的查证工作。

金字塔顶端的一层就是高古玉的市场。

高古玉收藏风险是最大的,一开始玩玉器不要碰高古玉,高处不胜寒。高古玉的特点是数量少、体积小、质量粗,有沁色,鉴定不易,并且收藏群体小。全国玩高古玉稍微形成规模,东西经得起专家考验的,不超过50人。所以高古玉是用来收藏的,而不是用来保值增值或者是做买卖的。仿古玉可以做买卖,但是真正的高古玉是做不了买卖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高古玉感兴趣呢?为什么我最鼓励大家收藏高古玉呢?这是因为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8000年的玉器史中,6500年是高古玉。到魏晋南北朝是它的下限。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基本上都在高古玉,它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的。玩高古玉,先要把基础打好:一个是文化基础,另一个是鉴定的基础。

如何评估一件古玉的价值

古玉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如何统一来看呢?

1 时代的标志性

这件东西是否是这个时期的典型器,要收就收这个时代的典型器物。有很多器物流传的时代非常长,这样的器物我觉得不适宜收藏,

2 社会的认知度

曝光率越高,知名度越高的东西,市场价值自然也会高。比如说红山文化的猪龙,良渚文化的琮,具有汉代风格的东西,如玉猪、鸡心佩、玉舞人等等,这些东西大家知道的多,追求的也就多。

3 艺术的独特性

收藏要注重艺术价值。举个例子,2000年以后很多拍卖会上出现了很多清宫玉玺,卖的价格也非常高,但是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买家和收藏者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玉玺在清代的时候是一种实用器,不是艺术品,艺术上没有独特性。买东西首先要看是否具有艺术性,再讲究独特性。有艺术独特性的东西市场价值一定高。

4 存世的稀少性

5 材料的优劣性

历史资料显示,和田玉传入中原是在商晚期,当然当时的数量是比较少的。那时还有很多的地方玉,即所谓的杂料。和田玉传入中原以后,用和田白玉做的器物,不管大小,

在市场上的价值都非常高。

举个例子,2009年3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一对战国的玉管,2厘米高,但是玉质非常好,非常润,最后成交价7.45万美元(含佣金)。这在国内不可想象。

再如战国时候的一种玛瑙环,专门和带钩一起使用,有一类是用鸡血玛瑙做的,在市场上非常贵,直径在8~10厘米者市场价值大约要达到20万元人民币。但是我们看到的大量的玛瑙环都是白色玉髓,这种不值钱,几百、几千元的都有。

再如清代的鼻烟壶,有一类是清中期用和田白玉籽料做的,做的时候几乎把皮子全去掉,只用里面的心。这类鼻烟壶是不雕纹饰的,因为乾隆有一个思想,良玉不琢,在玉料特别好的情况下,就不雕刻纹饰了。这种鼻烟壶握在手里,像握着一团羊油一样,真正的羊脂玉。市场价目前也在20万~30万元。

羊脂玉是和田白玉中的极品。判断一件玉器是不是羊脂玉做的,有几个硬性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白度,但是不会像纸一样白。最好是玩了一段时间以后,略微泛黄,这才叫好羊脂。大家可以实验一下,把生的羊肥肉炼完以后变凉再观察,要的就是那个感觉。二是玉质的结晶要细腻,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一般的白玉,能看出它的絮状和果冻状的结构,这是很正常的。一般天然的矿物肯定有纹理,能看出来,但是以看不出来为好。结晶特别细腻的,就看不出来了。一照光,就像毛玻璃一样,行里叫做“无结构”,这是最好的。结晶越细腻,感觉越温润。三是没有裂纹和杂质,纯净无比。

提问环节

提问:高古玉中,近来齐家文化玉器比较多,请您介绍一下。

古方:齐家文化大致分布在甘肃东部天水和宁夏的固原,往西到甘肃兰州附近和武威,以及青海东部这一大片地区。齐家文化距今4300~3700年,玉器主要集中在距今4000~3800年的时段。玉器的种类主要是璧、琮、刀和璜。

齐家文化的玉器一般没有纹饰,以素面为主。玉料大多数是青玉,还有一部分是白玉带糖色。不管是玉琮还是玉璧,沁色都是沁在糖色上,白色上面是没有沁的。2009年以来,齐家文化的玉器在国外拍卖会上卖得特别贵,一件直径约34厘米的齐家文化的玉璧,边缘有残,2009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最后以19.45万美元成交(含佣金)。这种东西在国内就值3万元人民币,可能还没有人要。

还有一件玉琮,约7厘米见方,从图录上看,正面有三道非常大的裂,最后竟然卖出了5.625万美元,不可思议。齐家文化的玉器在2000年以后逐渐为玉器收藏界所认识,

价格逐渐升高,但是总体价格还不算高。中国的收藏家一般把高古玉的重点放在战国和汉代,而不是在史前。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在社会认知度上已经很充分了,但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还没有这么充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仿齐家文化的玉器非常多,用同样的料做大件的东西,很多稀奇古怪的造型,我看不懂,大家也要注意。

提问:和田玉包括来自和田的料,还有青海的料和俄罗斯的料,如何评估它们的价值?

古方:这个问题比较现实。市场上的白玉制品,如果不带和田白玉籽料的皮子,一般我就认为是青海料或者是俄罗斯料做的,因为和田料已经非常少了。现在没有和田白玉的山料。和田白玉最后一次出山料是1995年,称为95料。1995年以后,和田山料里有青白料,白料就没有了。如今的矿坑都是在清代矿坑的基础上再开发的,几乎没有新开发的矿点。和田白玉山料的分布是垂直性的,上层是白的,越往下颜色越深。上层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开采到1990年代中期,基本开采完了,目前出的一般是青料和青白料。籽料就出自白玉河一个地点。现在用白玉籽料雕的,不管是什么都要带皮子,不带皮子的价格就低,这和古代不一样。

青海料和俄罗斯料是现在市场上白玉雕件的主力。俄罗斯料的特点是白玉带糖色。青海料就是昆仑玉。这两种料和和田料一样,矿物成分都是透闪石,比重在2.9~3.1,硬度6~6.5。今天国家标准允许把青海料和俄罗斯料,乃至于岫岩透闪石料都称为“和田玉”。如果到国家宝玉石检测中心或者是北大宝玉石检测中心开证书,只要符合这几个标准:第一是白,第二是比重在2.9~3.1,硬度6~6.5,证书上的品种名都写“和田玉”。这是有点不得已的商业行为。但是,国标也注明了“品种名不具备产地意义”。实际上市面上几千元的白玉牌子就是青海料做的。

提问:鉴定战国和汉代玉器要看沁色,但是沁包有很多作假的。此外还要看雕工,怎么看?

古方:这两个问题都是技术性非常强的。首先是沁色的问题,战国和汉代的玉器上很多有沁色,沁色的形成是很复杂的。首先是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再者是干湿度,还有在墓里具体的位置,是在墓主人的衣服里面还是衣服外面,在容器里还是容器外,是否靠近棺木,形成的沁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沁色作假现在能够做出完全一模一样的,在民国乃至90年代以前做不出来,但是现在有了人类可以控制的化工原料,从鸡骨白,到水沁,到土沁色,到青铜器的沁和血沁都可以做出来。

雕工的问题上,战国和汉代的玉器不看别的,就看阴刻线。战国时代雕的很好的玉,如果不是放大七十倍以上,用肉眼看和现在的金属工具做出来的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在战国时代开始应用铁制的砣具,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变——“大跃进”的时候电动砣具出现,脚踏铁制的砣具才被改变。砣具区别比较大的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商周时代用的是青铜砣具,而新石器时代是没有金属砣具的。

提问:怎么鉴定才能准确?

古方:看一件东西到不到代,要从玉料、雕工、造型、纹饰、沁色、用途六个方面来看。其实,最关键的就是玉料。很多鉴定在玉料上就通不过。现在的仿古玉一般都用青海料,没有人用和田料做,因为要顾及到成本。还有一种韩料,是近两三年才传进来的,本身是石英岩类,透明度比较高,白里泛着青绿色,大量用来做仿清代的牌子之类,这种东西挺便宜,也比较好认。仿古最根本的出发点是要控制成本,否则风险会非常大。但是青海料和和田白玉籽料在质感上差异非常大。用青海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结构比较松,裂比较多,比较好染色,好做旧。真正用和田白玉籽料做旧根本做不进去,因为密度太大。所以,一般看玉料就可以了,把玉料认对了,90%以上的仿古玉都可以判断出来,因为现代人没有敢用白玉籽料做仿古玉。

提问:但是战汉德东西不都是和田玉

古方:对。但是战汉的玉器如果不是和田玉做的,就不值钱。现在有一种祭祀或者陪葬用的祭坑玉,有很多大的玉龙,青色,比较粗糙,价格没有超过8万元的,一般都是两三万元。所以说,玉料的优劣在价值判断上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提问:有没有金属沁的说法?

古方:金属沁,我的理解是很多玉器上有铁锈或者是青铜锈色,这种情况在出土器上非常多。比如说在铁件上的玉件都有铁锈色。放到青铜器或者是挨着青铜器放的,很多玉质里面就有铜锈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外来的金属沁色,玉本身没有所谓的金属沁。

提问:红山文化玉器在市场上假货很多,如何鉴别?

古方:红山文化的玉器在市场上仿的比较多,真的少。而且我看到的真器都是不起眼的,比如说匕形器、残的玉箍形器、钩形佩等等。2008年11月,大都会博物馆在伦敦买了一个红山文化的玉钩形佩,花了8万英镑。

鉴定上,要遵守几项原则。

第一,向考古出土的标准器看齐,这是最重要的。前几年有一阵子市场上流行很多黑的、粗的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或者是造型很奇特的、圆雕的红山文化玉器,我不敢说这些都是错的,但是总觉得有疑问:为什么没有发现出土的同类器?对这类东西我们保守一点,最好不碰它。

第二,要注重玉料。红山文化的玉料大部分都是黄绿色的,或者是青绿色,要么偏青,

要么偏黄,这是基本色调。

第三,注意细节。比如钻孔,孔壁上是否有螺旋状等。

第四,概率问题。红山文化的四大重器,C形龙、玉猪龙、玉箍形器和勾云形佩,存世量是非常少的。出土红山玉器最多的是牛河梁遗址,山头上的中心大墓基本上有四大重器,小墓里就没有了。一定要记住这个概率。比如一个红山文化的玉璧或者是珠子可以收到,但是收一个玉猪龙的概率就非常低了。

提问: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被确定为曹操高陵,但争议不断。墓中出土的玉器能否为判断墓主身份提供佐证?

古方:这个墓出土的玉器比较少,有一个玉艄和一些玛瑙的珠子,还有一件石枕。我仔细对比了一下这些玉石器的特点,都指向东汉晚期,但不是东汉最晚的,大概是汉桓帝

时候的。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同年曹丕称魏文帝,220年既是东汉最后一年,也是曹魏的第一年。跟东汉最晚期可以相比较的,是安徽毫州的曹操宗族墓地,这些墓出土的玉器和曹操墓出土的并不一样。

另外,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在公元216年被封为魏王,此后他为称帝做了准备,建立了自己的礼仪制度。当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为其创造了一套玉佩制度。曹操死的时候有没有使用这套玉佩制度呢?我想80%的可能应该用了,因为是他自己创设的,应该带头实践。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代,都在用这套玉佩制度,持续了一千年,但是曹操墓里没有。

如果这是曹操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曹操究竟是以汉制下葬还是以曹魏制度下葬?如果以汉制下葬,必须有汉代最晚的器物。如果以曹魏制度下葬,必须有那一套玉佩。现在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这套佩是在山东东阿曹植墓中,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曹植大约是公元232年下葬的,那时就已经有这套玉佩了。

我的这个看法并不证明这是或不是曹操墓,而是从玉器角度来说,要确定这个墓是曹操墓,就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没有发现东汉最晚期的玉器。第二,为什么没有那套玉佩?

当然,这个墓被盗严重,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还需要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证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