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猴子种果树》教案

2020-08-13 来源:九壹网

  教例一: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小朋友也有任务,你们要想一想,看了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勤劳,因为它天天都给果树浇水、施肥。

  生:我知道了猴子很喜欢吃水果,它天天浇水、施肥是为了早点吃到水果。

  生:我知道了猴子种的第一种果树是梨树。

  生:我知道了猴子的心情有点着急,它等着将来吃梨子呢!

  师:说得好,那就请你们一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

  这位老师的设计是由学生到书本,也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书本”,是单线性的传授教学,教学节奏简单,气氛沉闷。 单线性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注重对纯文本知识的获得,忽略了自己在为学生创设的发展奠基。这样的教学,没有语言的训练, 没有想象的空间,没有深刻的情感体悟,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

  我的构思:

  师: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要一边听一边想,听了同学读的第一自然段后,你知道了什么?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我知道了这只小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

  (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梨树苗的图片,对于叶子部分进行特写。)

  生:我知道了猴子天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

  师:为什么小猴子要天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啊?

  生:小猴子想要早点吃到梨。

  生:小猴子急着要吃梨。

  师:是啊,这只小猴子刚刚种下梨树苗,就想吃到梨子,你觉得这只猴子怎么样呀?

  生:它很心急。

  生:它没有耐心等。

  师:(指图问)如果你是这只猴子,你每天给梨树苗浇水施肥的时候,会对着梨树苗着急地说什么呢?

  生:梨树苗呀梨树苗,你可要长得快一点呀,我等不及想吃梨呢!

  生:我的小梨树苗呀,快快长大啊!长大了我就能吃梨子了。

  师:瞧!小猴子它多心急呀!怎样读才能把猴子的心急读出来呢?小朋友自己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相机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来着急地读一读。

  (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

  一、立足文本,实现语文的工具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狭隘语文观的束缚,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上,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生活资源,造成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生活中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注重让学生增强“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让“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我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设计了贴图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梨树有个感性的认识。但是任何事情都讲求一个度,过犹不及,过于强调“生活化”又会导致语文课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有时候会发现一些老师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或者生活常识课,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源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老师总想着给他们多一点,再多一点,往往这个时候语文课就误入歧途了。因此,我没有在图片上作细致讲解,本环节设计只是为了让孩子对这四种果树有个感性认识所作的一个铺垫,让孩子在下文的学习中意识到四种果树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的叶子是不同的。

  二、追求文本语言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儿童的世界是想象的世界,儿童在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中自由地穿梭,想象成为了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儿童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在这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创设了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化成文中的角色,去想象,去感受,去体验。因为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感受才能带给学生共鸣。别林斯基说过:“宁可让孩子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

  教例二:

  师:那猴子为什么没有吃到水果呢?学了2-8自然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们很快地读一读第2-8自然段,想一想:猴子分别听了谁跟它说的话?

  (生读课文)

  生:猴子分别听了乌鸦、喜鹊、杜鹃三只鸟对它说的话。

  师:这三只鸟分别对猴子说了什么?请小朋友们第二次读2-8,找一找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再读)

  生:我已经找到了,乌鸦对猴子说的话在第二节,喜鹊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四节,杜鹃对猴子说的话在第六节。

  师:有不同答案吗?…都没有?恭喜大家都答对了。看看——(出示二、四、六自然段)

  仔细看看这三个自然段,你发现什么没有?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的。

  ……(部分略)

  师:这些鸟儿可真关心别人啊。你喜欢哪种鸟,说说为什么喜欢,并把它所在的自然段读一读。(生练读)

  生:我喜欢杜鹃。因为杜鹃就是布谷鸟,它的叫声很好听。所以我喜欢它。

  (读第六节)

  师: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你不着急吗?”他读出了很着急的感觉。

  师:好的,那就请喜欢杜鹃的小朋友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

  (生读第六节)

  生:我喜欢喜鹊。因为喜鹊叫了就会有好事情来了,人们都喜欢它。

  师:谁来评一评?

  生:他读得声音响亮,也很有感情。

  (喜欢喜鹊的学生齐读第四节)

  师:有人喜欢乌鸦吗?

  生:我喜欢。因为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学到了一首歌叫《小乌鸦爱妈妈》,小乌鸦虽然长得不好看,声音也不好听,但是它很孝顺,所以我喜欢它。

  师:这位同学能看到别人的长处,真是太棒了。小朋友们,听了他的话,你们现在喜欢乌鸦了吗?

  生:喜欢。

  师:那就请大家一起来读这一段吧。(生齐读第二节)

  反思: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因此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说说喜欢哪种鸟,说说为什么喜欢,并把它所在的自然段读一读。再比如,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最珍贵的东西》这一课,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说说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并说说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原因。支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阅读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事实证明,学生就是在自主阅读和独立感悟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