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调研报告

2024-05-26 来源:九壹网
历史调研报告

历史调研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调研报告1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历史实习小组为了更深入了解新世纪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和相应的教师教学情况,决定在这所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别是在初二(2)班(重点班)和初二(7)班(普通班)和高一(8)班(重点班)和高一(5)班(普通班)这4个代表性班级发的问卷,回收率达85%以上。我们的问卷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其中客观题还有多项选择题,针对初中学生的智识情况,我们对高中卷的一些选择题和主观题的一些问题删掉了,做成初中卷。本调查报告以客观题的统计结果为主要分析基点,辅以主观题的调查结果。下面将具体分析统计结果,以及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上的不同。

(一)初中生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七成(69.62%)的学生表示喜欢历史,可能鉴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还是很喜欢历史,这与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的弱化形成鲜明对比。喜欢的原因主要是历史知识的趣味性(41.77%)和教师讲的生动(37.97%),其次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0.25%),值得注意得是选择“课本编的好,便于学习”比率是最少的(13.92%),可见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样的课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能不能生动地讲出有趣的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包括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删减以及改动)是最重要的。而在不喜欢的原因中,“历史知识单调乏味”比率最高(22.78%)。而历史知识的单调乏味主要来源于教科书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骨架式罗列和抽象的政治术语的重复套用(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等),这说

明如果照本宣科,即使采取让学生说、小游戏等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效果也是不乐观的。这在主观题“你心目中理想的历史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的开放式答案中得到了印证,绝大多数学生回答为这几个词语:生动、有趣、幽默、知识渊博。

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历史成绩较好(48.10%)和一般(40.50%),认为自己优秀(6.3%)和很差(5.06%)的比例很少。而这些成绩的获得主要得益于考试前背一段时间(39.24%)和教师教学为主自己学习为辅(30.38%)以及平时课堂的积累(24.05%)。通过自己主动学习而获得成绩的比率是很低的(8.86%)。

学生认为一星期一次(45.57%)的作业较好,在现在的情况下,有43.04%的学生偶尔交过作业并进行了批改,有40.51%的学生每次上完课后交作业但是没有批改。看来历史学科并不需要布置很多作业,每周最多一次是比较合适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59.49%的学生认为历史课一般都能理解,有22.78%的学生认为很简单,这说明现有的历史教学难度控制的很好,学生对课的理解比例还是很高的,这有力地驳斥“学生连最简单地问题都理解不了”的矮化学生地说法。

课后对历史课的投入方面,每星期看1次的占39.24%,没有看过的占29.11%。这放映了学生很少花大量时间去看历史的客观现实。在“如果学校里成立一个祖国历史文化的社团,到时你会加入这个社团吗?”的提问中,40.51%的学生选择“有意思就参加没意思就不参加”,有30.38%的学生选择“其他同学参加就一块参加”,表示很积极参加(12.66%。)和不会参加(16.46%)的比例都相对较少。而如果参加的话,有73.42%的学生对访问名胜古迹最感兴趣,其次是学生自由讨论(51.9%)再其次是专家学者讲座(21.52%)。这说明如果举办一个有意思的社团,大部分的同学都愿意来一展伸手。

大部分的学生是通过听课(81.01%)和看书(49.37%)来学习历史课的,这在主观题第一题和第五题的.调查中也得到证明,比方说很少有人是通过图书馆来了解历史,主要是通过课堂电影电视和网络报刊来了解历史,除课堂外,其他途径获取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不严

谨的。而在第五题中我们了解到很少有人看相关的严肃的历史课外书,大部分是通俗性的作品,甚至有许多人根本就没看过。这说明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游戏漫画运动越来越吸引学生的背景下,课堂是青少年获取历史知识的最主要渠道,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甚至关乎到他们的一生,形成了他们对许多事务的看法。因此在课堂上传授全面的、严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历史知识关乎到社会的道德水准和发展趋向。僵化的、教条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到厌倦和形成偏见,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认同,同时也缺乏世界眼光。

(二)高中生情况

调查表明,高中生的情况跟初中生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比方说喜欢历史的原因,现存历史课堂的理解程度,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老师布置作业的次数,看课外书的情况,了解历史的途径,参加社团的情况等等。

但我们发现在许多细节方面,高中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喜欢历史的比例有所提高(79.73%),在喜欢的原因方面,“历史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到60.81%,而其他因素比例都下降了,比如教师自己的因素和教科书的因素,更加重视历史知识本身。

b高中生对自己历史成绩的评估下降了,认为较好的下降至28.38%,认为一般的上升到60.81%

c在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方面,看书的比例提高很快达70.27%,做作业的比例有所提高,达25.68%

d在希望布置历史作业次数方面,一星期一次的比例提高很快,达81.08%,交作业获得批改的比例有所提高,达58.1%

e在历史成绩的获得方面,考试前背一段时间的比例下降,为20.27%,而主要得益于平时课堂积累(39.19%),得益于自己学习的比例亦有所提高。得益于教师教学比例的差不多。

f课后对历史课的投入高中生要多,“每星期看1次”为48.65%,“每星期看2次”为21.62%,而没有看过的比例下降了,为18.92%

g高中生认为历史很简单的比例下降了,为10.81%,但是认为很

难的比例也下降了,为1.35%,认为一般都能理解的比例则大幅提高,达74.32%。

h在参加社团方面,高中生明显理智多了,盲从性下降了,其它同学参加则参加的比例为13.51%,而表示很积极参加(13.51%)有意思就参加(51.35%)不会参加(21.62%)的比例都有所提高。而在最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方面,访问名胜古迹(72.97%)的比例差不多,学生自由讨论的比例明显下降为28.38%,而专家学者讲座(41.89%)和教师专题讲座(20.27%)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专家学者讲座位列第二,区别于初中生的位列第二的学生自由讨论。

i在心目中的历史教师的提问中,高中生更注重博学以及独到见解、野史以及故事。

(三)综合分析

正与我们的预料相反,无论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对于历史课以及历史持冷漠态度的人人数极少极少,可以忽略不计。许多人对现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盼望改变。他们也做好了一旦教育制度改变他们也做相应改变的准备。

易中天受到初中生高中生的喜爱,易中天以渊博的学识做底,同时具备将学术语言转换为大众语言的素质,同时易中天所讲所说均为与人生人性有关的话题,易中天成为学生偶像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省思。

调查表明初高中学生均在记忆相关历史知识时遇到困难,说知识很混乱,他们要求老师帮助。历史教师应该探索出记忆的诀窍和便捷方法提供给学生,这要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

许多学生表示讨厌近现代历史,而喜欢古代史。原因具体有那些,目前我们尚不得而知。推测可能是要记的东西太多,这段历史耻辱,术语太多或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同时许多学生抱怨老师没有讲清诸如“出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理论词汇的含义,我们认为教师应非常细腻地、人性化的关注学生可能遇到的麻烦,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想一想。所以中学历史教师有一定的藏书量并且不断求知是必要的,多读书和坐得下是历史教

师必备的职业品质。这样教师的远见创造性和智慧才会形成。 历史调研报告2

为了促使全市高三历史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刻苦地钻研教材和考纲,优化教学策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对各校高三历史的教学情况就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备课作业、试卷评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和感受到高三历史教师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敬业爱岗的精神,同时我们针对各校高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任课教师全市共有15位,其中省溧中、光华中学、南中、埭中、戴中均有二位历史教师,市三中有四位教师,只有竹中是一位任课教师,从总体上看,各校高三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新老教师搭配,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较为合理的教学格局。教师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多数学校能坚持教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都有了较大的更新,课堂教学效益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计划方面: 优点:

1、省中、光华、竹中、戴中教学计划中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课时安排详细、能落实到每一周。其中省中有明确的高考目标,力争在常州市区的优先名次,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光华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勾通,注重对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激励;南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进度中分两块:一快是课堂教学的进度表,内容包含新授课的中古史和单元复习课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另一快是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复习的内容安排,每一周都有学生阅读复习教材的安排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在此基础上进行行跟进性训练,以每单元25道选择题为题量,在安排表中请学生对照表格严格遵守。戴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教学策略讲究实效;竹中的计划扎实有效、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2、今年各校高三历史教学进度基本一致,一般在20xx年11月的期中考试前完成《中国古代史》新授课的教学和单元复习教学,期中考试后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中古史、中近史、中现史三册书的`单元复习和主要专题的复习,期末参加常州市高三统考,教学任务比较艰巨,但在与高三教师的交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对完成今年的教学复习任务充满了信心。

问题:

1、省中的教学计划中措施不够具体详细,要切实进行集体备课,既要有明确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

2、南中计划中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明确,要确定高考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三中计划中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和措施明确,教学课时安排详细,但教学设计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

3、埭中教学内容能落实到每周、每一个知识点,但缺少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备课方面: 优点:

1、今年各校高三历史教学除竹中只有一位任课教师外,其它学校均有二位或四位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大多数学校能进行共同研讨集体备课、坚持实行教学案一体化。

2、省中、光华、南中能精心设计每一节的教学案,既贴近高考、又贴近学生的实际,各校教学案基本上自成系列,教学案的质量较高。省中、光中、三中、戴中注重高考精典题的解析,引导学生走近高考,了解高考的命题意图和趋向。南中教学案规范、合理、有一定的新意,尤其注重结构图示的创新和设计,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三中和竹中的教学案也在不断地提高和优化。三中的学案设计切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的课堂思考题和训练题贴近学生的基础。

问题:

1、有些学校在教学案的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省中的学案中以填空的形式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有其可取的方面,但用大括号小括号的形式更利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构建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更便于学生记忆。

2、戴中教学案要进一步优化,要减少剪贴的成份,尽可能电子备课,努力形成备课组内教学案一体化的系列。

3、一些学校的教学案设计中缺少高考精典题一环的选取与回顾。 4、有些青年教师对教材、大纲的刻苦钻研、正确把握不够,集体备课后,不能很好地内化自己的东西。内功不够扎实。

课堂教学方面:

这一次高三历史教学调研共听了15位教师的课。历史课堂教学10节是优秀,优课率占66%,4节是良好,1节是一般。

《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一览表》 优秀良好一般备注 省中,尽在。 历史调研报告3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20xx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

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国时代,民间人士构建了近代工厂厂房、里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别墅。这些建筑成为武汉城市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表征。1938年,武汉沦陷,日本的侵华战争给武汉的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了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兴建了中苏友好宫、武汉剧院等文化设施,留下了大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风貌建筑。

XX年4月1日,实施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部门和产权人、使用人的保护责任,规范了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行为。经过认真调查论证,按照“集中成片,规模效应”的原则,确定了4批、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确定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等四大历史风貌区。

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核心为一元路、青岛路和珞珈山路三个街区,现存1000多幢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数十栋典型欧式风格的建筑密布其间,宛如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汉阳旧城风貌区:位于汉阳显正街地区,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筑、古刹、古树名木。武昌旧城风貌区:以阅马场、昙华林、农讲所、长春观为核心,

一批历史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尤其是昙华林街区,集中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欧式建筑和江夏民居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 历史调研报告4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xx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xxx、xxx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

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xxx领导人xxx、xxx、xxx、xxx、xxx、xxx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xxx为了xxx围剿xxx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xxx西北剿匪总司令部xxx,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xxx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xxx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

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汉唐铜镜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

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xx多件。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

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六、秦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

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好一个20xx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七、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北广场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xx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

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八、华清宫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宫。1982~1986年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汤池8个。其中2号池为上下双层台式,上层台缘作莲花形,东西米,南北6米,池深米,下层台缘为八角形,深米,推测即唐玄宗的御汤九龙殿,又名莲花汤。海棠汤,又名芙蓉汤。据载唐华清宫内有汤池18所。按方位推测,1号池可能是太子汤,5号池为尚食汤 历史调研报告5

大调研工作开展8个多月来,我县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紧扣中心工作,立足自身职能,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积极探索务实管用的新举措、新机制,撰写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县大调研办将精选部分调研报告进行刊登,供各单位学习参考。

本期刊发武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董三军同志撰写的《我县“民办公助”保护历史文物的思考》。

我县“民办公助”保护历史文物的思考武义县在省内素有“文物大县”的美誉,县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通过申请国保省保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县级财政资金开展重点文物修缮、采用“民办公助”筹措民间资金等方式,积极推进文物保护事业发展。

“民办公助”是以群众为主体、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兴办各种社会事业的一种建设模式。以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为例,就是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以财政补助为辅,以文物所有人自筹资金为主,吸引民间资本,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用活用好财政资金,妥善解决修缮难题。

一、武义文物资源现状

我县现有国保3处,省保10处,县保67处,文保点78处,登

录点1457,合计161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6处(包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按标准规范登录的161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古遗址40处,古墓葬25处,古建筑1155处,石窟寺及石刻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0处,其他文物6处。其中古建筑占总量分布的71.5%,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占总量分布23.5%,这两类建筑占总量95%,成为文物修缮的重点、难点。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这些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情况,许多建筑甚至出于濒临损毁的境地,保存状况令人堪忧,亟需进行抢救保护。

为了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20xx年开始,我县尝试以“民办公助”形式对文物进行抢救性修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过数年的摸索,20xx年我县出台《武义县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和《武义县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我县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和“民办公助”项目建设。十多年来,累计对我县260余处历史文物进行修缮补助,补助资金达650余万,吸引民间资金达3500余万。随着我县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和“民办公助”项目实施,县内文物保护现状已有较大改善,许多修缮后的宗祠、古民居等辟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文化礼堂及老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场所,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二、推广“民办公助” 保护历史文物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民办公助”的推广,我县历史文物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仍存在较大的阻力和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文物工作调研,以在我县俞源、郭洞、山下鲍、陶村、履坦等古建筑相对集中的区域为例,存在这样一些普遍的问题:

1、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村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历史文物被拆建、改建,导致古镇、古街、古建筑等历史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同时,人们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愿望愈发迫切,不

少古建筑已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已逐渐被拆改。由于忽视对文物资源保护,严重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缺乏“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受利益驱动,一些重要文物逐渐损毁或消亡。

2、产权所有与保护修缮之间矛盾

从我县文物的产权分析来看,县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属于私人所有的占62.2%,属于集体所有的占29.6%,国有的占7.6%。按照文物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不可移动文物是按照“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较难实施,人们认为保护文物是政府的事,应由政府投入,不愿按照文物法有关规定投入资金维修。特别是私人所有的部分民居产权牵涉人员多,若无人牵头或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修缮计划就被搁浅。属于集体所有的,很大一部分逐渐成为村民堆放杂物的公用建筑,无人对其展开保护、修缮,导致不少文物建筑损毁严重。

3、资金投入与修缮费用的矛盾

我县对历史文物修缮主要采用“财政投入”和“民办公助”两种形式,20xx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00万元,用于民办公助费用在100万元左右,相对于我县丰富的文物和历史建筑资源,财政资金缺口是巨大的,只能部分补助。大多数文物位于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承担日常养护和抢修修缮工作,与此同时,社会资金的投入渠道狭窄,依靠群众集资,资金量有限,众多文物面临“没钱修、没人修”的窘境。

4、开发利用与循环保护的矛盾

随着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不少历史文物已经得以修缮,但也面临一个难题,开展修缮保护后,因缺乏有效利用,没有旅游、资金输入,往往闲置下来,修缮效果不能得到长时间保持,容易形成不良循环,对于出资者并没有相应的回报,修缮融资渠道就越来越狭窄,只能依靠政府投入。

三、深入推进“民办公助” 文物保护工作的建议:

“民办公助”是缓解历史文物保护难题的有力探索,针对前期推广中面临的难题,我们还需进一步细化、深化,使“民办公助”项目能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

1、进一步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针对当前我县文物资源多,修缮难度大等难点,要加大推广民办公助项目力度,加强财政补助引导,利用杠杆效益,撬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优势,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引导农户做好日常养护和抢救性修缮。对于古建筑而言,若能做好日常养护,可以大大降低大面积漏雨、霉朽、倒塌等问题,可以延缓衰亡的速度。对于暂不具备全面修缮条件的古建筑而言,这样的抢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2、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比修复一件文物重要的多,这也是贯彻其他文物保护具体措施的'重要前提。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借助文化遗产日、节庆活动等宣传平台,让文物工作见人、见物、见精神,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文物的保护仅仅靠政府是无法有效落实的,还需要带动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使老百姓充分认识到历史文物在展示形象、改善环境、提升品位、助推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带动作用,养成自觉保护意识,有效避免盗卖古建筑构件、对古建筑进行拆建等违法案件的发生,做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3、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民办公助旨在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吸引民间资金投入,盘活文物资源。但面临古建筑多、维修规模大、所需费用高的难题,按照目前的资金比例情况,支持的范围很有限,无法扩大覆盖面,无法调动积极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资金扶持力度,按照一定比例安排落实文物抢救修缮资金和日常保护经费,更进一步扩大民办公助功效,通过花小钱,赚大钱、赚长远钱、赚绿色钱。同时,还要增强文物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动员和引导各部门单位、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文物保护中。

4、进一步解决产权困扰

政府、村集体可以通过货币补偿或者产权置换的方式收购古村落

内古建筑和房屋产权,为古建筑最终进入市场提供可能,古建筑房屋原住户符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安排宅基地建房,解决原住居民因新建住房拆旧建新而造成古村落破坏,以化解受保护古村落与农民新建民居之间矛盾。如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允许和鼓励海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现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社会化、运作市场化。如金华澧浦镇用“招赘”令形式,用30年使用权换百万元修缮费,这都是对产权困扰的一种尝试。

5、修缮保护要遵循相关原则

我国《文物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修缮、保养必须遵守而不改变文物、古建筑原状的原则。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价值,一旦改变其样貌原状便失去自身特色,致使其科学研究价值大大降低。要在不改变其原样得到基础上达到修旧如旧效果。目前,对历史文物修缮查验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部分修缮不合要求,就无法列入补助名单。在今后古建筑修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古建筑的主体结构、部件造成破坏,要保持古建筑原有的时代风格和建造工艺。

6、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有效利用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古建筑保护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将其合理利用,发挥最大的社会功能才是文物工作最终目的。利用好古建筑,不但需要充分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还要合理凸显出其在物质功能上的作用,进而促进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民办公助修缮之后,积极探索修后利用,发挥文物社会功能,形成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用作民间博物馆、文化礼堂、参观游览场所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旅游开发,最为游赏纪念、经营服务等场所。通过综合考虑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社会影响力、人文环境情况等,科学确定延续原功能、赋予新功能,历久弥新。 历史调研报告6

当前,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影响和阻碍众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处理和解好决历史遗留问题,已是当今有些

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本文通过介绍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这些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在处理和解决本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能对类似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生产任务严重不足,企业为了减轻负担,通过减员增效的方式,依据有关政策,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内退文件,对其中一部分职工办理了内退。这种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所采取的内退办法,在全国都普遍存在。但后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好转,企业自身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得以起死回生,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职职工收入也随之提高,内退人员的收入与同期未选择内退的退休职工收入差别日渐明显,这就导致了提前办理内退的退休职工心理上极端不平衡。于是,众多内退职工不断到企业、地方政府集访,反映企业当年不应给其提前办理内退。

二、企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原则 1、尊重历史,面对现实

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遵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如果割裂当时的历史条件,单纯地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则无可下手。当时,作为内退职工,所考虑的是企业万一垮了,还不如办理内退,不用上班还比在职职工收入高,他们自愿选择内退这条道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办法。他们办理了内退,就不用承担企业经营不佳的风险,相当于进入了保险箱,这一历史环境企业与内退职工都必须尊重。在双方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企业和内退职工也必须面对现实。尽管内退文件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许多内部职工与近几年退休的职工相比,感觉吃亏了,这是一个现实矛盾。作为内退职工,诉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两者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现实状况,企业需要积极应对。

2、把握政策,实事求是

把握政策是做好xx稳定工作的核心所在。如果企业仅考虑解决矛

盾,不严格把握政策,则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容易给其他类似企业带来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地区类似企业的稳定。鉴于此,企业始终以国办发文件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企业既承认职工诉求的合理性,又不能单方面地站在企业或职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企业只有全面、充分、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认认真真分析其产生、发展、爆发的全过程,并采取符合政策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3、不添新乱,不留后患

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本身就是难啃的硬骨头。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上加难,既要充分尊重当时的特定历史,充分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充分理解当时政策的进步意义,又要确保今后不产生新的矛盾,不增添新的麻烦,不留下任何隐患,这的确是对企业主要领导驾御企业、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严格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对清理的人员范围、处理办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不留后患,又专门制定了配套办法,即《实施细则》,进一步说明了政策依据、符合解决范围的人员、操作程序及有关问题的解释与说明,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解决方案的严肃性、全面性,缜密性。

三、解决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主要方法 1、倾听诉求,将心比心

在集访的整个过程中,企业建立了畅通的诉求体系,要求所有干部都是xx者的接待员,所有干部都要耐心地倾听xx者的诉求,将心比心,站在xx者的角度去解疑释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所有xx者尽情倾诉,发泄其想法及不满。同时要求,所有干部尤其是各单位一把手要对xx者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及时反馈xx者诉求,对于不能直接答复的诉求,咨询职能部门后,主动上门做工作,使xx者感受企业是真正重视他们的诉求,拉近xx者与企业的距离,为解决问题树立企业积极的姿态,营造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氛围。

2、正视矛盾,分清主次

正视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分清主次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我们至始至终都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矛盾,也从没有回避矛盾,更没有隐瞒和压制矛盾,认认真真分析各类矛盾的类别,区分出与政策有关的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在集访期间,退休教师也来xx,我们明确告知他们的问题不属于这次内退职工的.范围,待内退职工反映的问题彻底解决后,再针对退休教师反映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同时,即使是内退职工反映的问题也有办理内退无关的事情,我们同样也分离出来,这样,就较好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顺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3、胸怀全局,体现个性

解决内退问题,是十分敏感和棘手的工作,稍有不慎,则会影响全局,酿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和后果。因此,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企业主要领导胸怀全局,谨小慎微筹划解决方案,确保既解决企业内退问题,又不引起地区其他企业内退职工因互相攀比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先后走访了政府和类似企业,经过认真分析,内退现象普遍存在,且具有共性,但考

虑到企业的具体问题和个性问题。我们在制定措施和办法时,就特别有针对性,既解决了企业的矛盾,又没有给面上带来任何不良影响。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分析企业的特点和个性,所制定的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经受了考验。

4、信息畅通,掌握主动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谁就越具有主动权。xx稳定工作特别处理和解决内退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收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单位利用各个渠道收集信息,除了通过各单位、各支部公开的渠道收集信息外,我们有针对性安排不引起内退职工怀疑的人员深入内退职工经常聚集的地方了解内退职工谈论的情况,尤其是了解骨干人员的想法,然后将内退职工最新的思想动态反馈给主管领导。这对于企业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正确的解决办法和政策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政策攻心,晓之以理

做xx稳定工作,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始终坚持以政策为依据,运用

政策攻心,言之有理,拘之有因。我们处理内退问题时,始终坚持了这一点。我们制定好文件后,并没有立即出台,用了四多月的时间进行政策攻心。我们安排有关人员故意将文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精神散布于内退职工当中,观察其反应,了解其变化。同时,表明企业的态度,不作任何许愿,决不突破政策,一视同仁,严格依据政策和文件执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会最大限度的考虑职工的利益。在正式出台文件之前,党委书x通过直播的方式发表电视讲话,党委书x饱含对内退职工的关爱之情,心系对企业发展的担心与顾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次阐明政策及实施办法,号召全体职工与家属共同为企业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而努力。党委书x就解决稳定问题发表电话讲话,在企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其方式新颖,覆盖广泛,为迅速解决内退问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责任到位,群策群力

xx稳定工作不仅仅是xx部门的职责,它需要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同时,做好xx稳定工作需要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位,群力群策,形成大xx格局,推动整个xx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在解决内退问题时,较好地调动了企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形成企业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分片负责,各单位一把手负责本单位的责任体系。其次,全体动员,发动职工,积极宣传稳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营造发展离不开稳定,发展需要稳定的浓郁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内退职工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深入家庭,开展工作,集各方之力量,汇各方之智慧,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工作格局。

7、团结多数,孤立少数

对于绝大多数内退职工,其诉求是合理的,其要求也是正常的。我们通过深入了解,很多内退职工是想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反映他们的诉求,不愿意参加集访。另外,由于他们的子女大多也在企业上班,绝大多数内退职工不愿看到因集访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心还是希望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好,有些是抹不开面子,是被迫参加组织者进行的集访,真正闹事的人是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得出这样

的判断后,我们就依靠和团结全体干部职工集中精力做好大多数内退职工的思想工作,孤立小数。实践证明,只要大多数人思想统一了,稳定了,企业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8、依靠政府,维护秩序

紧密依靠政府,是做好xx稳定工作尤其是处理和解决集访事件的一条重要经验。正常来说,政府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代表,也是合法和正义的代表。依靠政府,可以规范xx者的行为,更可以使集访事件处于理智状态,避免走向极端。由于,我们长期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政企关系,在企业发生集访事件期间,政府主动帮助我们,主动出面帮企业做工作,主动向退休人员进行普法宣传,讲解政策,反复告戒不要有违法行为,要用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有力地配合了企业的xx稳定工作。

总之,xx稳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做好新形势下的xx稳定工作,尤显得格外重要。只要我们在xx稳定问题上原则把握得当,方式方法合理,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为企业发展服务。 历史调研报告7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王,王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王静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上网查询 4、其他方法。 三、资料的整理。 1、内容:王姓的来源

王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

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3]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2、历史名人。

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王昌龄在诗中多使用短句、变形句式、紧缩复句。使语言有力量感、经济简练。王昌龄诗歌中的语句组合也体现着他简练清峻的语言风格。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于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他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多咏山水田园,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3、王姓的的现况。

根据20xx年调查结果,其中王姓氏排名人数第一,李姓氏排名第二。

四、研究结论

1、王姓起源于姬姓,周是王之子太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运司徒之职后代称为王家。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为避战乱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王姓王族。

2、历史上王静名人辈出,有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儒学世家王勃。摩诘居士,王维。有着“书圣”之称的王羲之。

3、20xx年我国户藉王人口最多。 历史调研报告8

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包袱沉重,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清收难点,试探求化解之策。

一、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难点

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除依靠农信社自身“苦练内功”、发展业务,通过不断增加盈利能力消化外,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清收化解。但清收过程中普遍遇到如下问题:

(一)信用环境差使“赖债户”不良贷款清收难。信用环境差是“赖债户”存在的“温床”。“赖债户”中不乏公职人员,地方政府部门虽屡次下发文件以行政手段配合农信社清收,但许多涉贷单位对清欠工作大多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的现象,清收效果不明显。而非公职人员的“赖债户”则多存有侥幸心理,通过外出躲债、拒绝签字等方式逃避信用社债务。对于这些“老赖债户”,无论信贷员怎样软磨硬泡也无济于事。

(二)缺乏政策扶持使农业经济组织不良贷款清收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信社自主经营管理薄弱,各级政府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发放了一批低质量的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如一些村办造纸厂、水泥厂等,随着这些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农信社的这部分贷款也由此沉淀下来。这部分贷款大多年限长、金额大、涉及面广,由于缺乏国家相应政策扶持,而使此类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相当大。

(三)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使小额不良贷款清收难。由于农户尚未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个体抗风险能力小,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债务往往难以偿还。市场经济的复杂化也使城市小个体户常常血本无归,无法按期归还债务。这部分不良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加上不少贷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还举家外迁、下落不明。要盘活此类不良贷款,如果单靠信贷员一户一户跑清收,工作量巨大,而且势必影响正常业务发展。

二、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对策建议

经过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信社不良贷款降压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一些“难啃的骨头”仍然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因此怎样在原有清收经验之外寻求化解之道是当前农信社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加大行政、法律清收力度,切实整肃信用环境。针对信用意识淡薄的“公职老赖”,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新出台的《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把是否诚信作为公职人员年度考核“德、能、勤、绩、廉”中“德”的重要考评内容,对恶意拖欠债务的公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惩戒。对非公职人员的“钉子户”,通过媒体曝光、法院执行拘留等途径给予清收,这样在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的同时又可整肃信用环境,达到清收一户、震慑一方的效果。

(二)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打包出售、债权拍卖、资产置换、委托清收等方式,多渠道消化历史包袱。对于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建议省级联社在相关法律框架内尽快研究出台指导意见,指导基层联社根据具体问题,采用灵活、合规的途径积极化解。如对于单笔金额小、笔数多的农户小额贷款,可考虑打包出售债权清收的方式;对于大额不良贷款,可考虑公开拍卖债权的方式收回;对于供销社解体前不良贷款,可考虑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将债权置换成其现有房地产的产权,再进行拍卖变现清收;对于一些贷户长期外出,催收人员因信息不灵无法催收到位和少数“赖债户”拖欠债务等情况,创新催收方式,委托关联人或村组干部帮助清收,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明确费用按照现金到账的金额进行结算,这样则可能调动多方力量积极性将多年

陈年旧账收回。

(三)适时放贷激活“沉睡贷款”,帮助贫困贷户脱贫致富。由于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和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影响,一些小额贷款户家庭贫困确实无法偿还贷款。针对此类情况,信用社应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调查,根据贷户具体情况适时适度放贷,为贷户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在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同时,又可收回多年无法盘活的不良贷款,从而达到社农“双赢”的效果。

(四)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加快消化历史包袱进程。借鉴国有商业银行运作资产管理公司经验,由地方政府牵头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可由省、市、县财政部门按一定比例出资解决,业务开展及服务对象主要面对辖内各法人农村信用社,对农信社符合条件的历史包袱中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清收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进行消化。通过此种方式,可使农信社轻装上阵应对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历史调研报告9

一、调查背景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普遍调查,以一个班为调查样本,调查方式是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我们历史组制定问卷,之后分别在高一、高二展开调查,覆盖面广。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了解历史的途径不再是那么单一,而如今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情况,虽然央视提出学国学,举办开心辞典,但是人们认为学文科并不能明显带来经济效益,历史学习自然就处于尴尬的境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历史学习情况及历史学习兴趣,针对每个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以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如何学习历史,提高历史成绩。

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61份,回收59份。男生完成19份,女生完成40份。

二、调查情况分析

在问到是否喜欢学习历史时,48个人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和有点喜欢,占81。3%。比例还是比较大。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历史学

习还是有兴趣的,不反感。在教学中,可以多讲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当问到他们对历史专业的认识,21个人选择历史专业是考古发掘的,26个人选择历史专业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有5个人选择为从事历史教学做准备,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对历史专业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问到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中,男生跟女生的选择有点差别。男生喜欢的历史人物主要集中在有名的政治人物上,如项羽、曹操、拿破仑、汉武帝等。而女生喜欢的历史人物集中在文人,如、李白、李煜、周恩来、屈原等。可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男女的差别。在谈到如果时光可以回溯,最愿意生活在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时,34个人选择唐朝,其次是汉朝。汉唐可以说都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大、比较繁荣的朝代,一个原因可能是影视节目的影响,但是由此也不难理解,他们都希望生活在比较强大的国度里,由此也似乎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最想去的历史名胜古迹,大家的选择还是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故宫、埃及金字塔、圆明园、长城等,可以说大部分都是世界上举世闻名的景点。其中很多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探索历史奥秘,了解历史事实的精神。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穿插的讲一些这样的历史,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按时间段和国别分,有29个人选择喜欢中国古代史,15个人选择喜欢世界古代史,10个人选择喜欢世界近现代史,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人喜欢古代史,古代史距离现在久远,大家对古代史有较多的遐想和憧憬,对古人的生活比较感兴趣。在问到按专题分,喜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还是文化史时,9个男生选择军事史,7个男生选择文化史,而对女生来说,只有3个人选择军事史,24个人选择喜欢文化史。由此可以看到男女生对历史的关注点不同,男生主要集中在军事史,而女生大部分选择的是文化史。

在问到你了解江西的历史吗这个问题上,2个人选择非常了解,23个人选择比较了解,29个人选择不太了解,3个人选择完全不了解。可以说对地方史的了解不是很多,有待加强。有34个人知道江西省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只有4个人经常去,27个人偶尔去,29个人表示

没去过省博。

在问到对历史课本是否满意时,5个人选择满意,40个人选择比较满意,10个人选择不是很满意,3个人选择很糟糕。绝大部分人对现行课本是满意的。不过,在谈到历史课本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时,18个人认为应该增加历史图片,22个人选择增加辅助性的文字阅读资料,13个人认为应该调整教材的内容体系,还有6个学生选择其他,有人认为应该按时间顺序,中外结合的编写教材,有人认为条理要更加清楚,还有人要求课本是彩色的。可以说他们提出来的要求在新课改中有所改进。

在问到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的时候时,17个人选择历史书籍的阅读,32个人选择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13个人选择通过网络,还有4个人选择通过看小说获取历史知识。可以看到,大部分人是通过现代化的影视、网络获取历史知识,而通过阅读历史书籍获取历史知识这一传统途径的人数明显要少。

在问到你喜欢的历史老师的讲课风格时,6个人选择喜欢条理清晰,直接服务考试型,53个人选择幽默风趣,知识拓展型,只有1人选择循循善诱,交流启发互动型,没有人选择照本宣科,自导自演型。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幽默风趣,知识拓展型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上课既有意思,又能拓展课本之外的知识,无疑能打倒学生。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问的是将来是否有意愿报考历史学专业,有2个人选择会,28个人选择可能会,12个人没有考虑过,17个人选择不会。可以说有一半的人可能会读历史,比例还是比较大的。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学习历史,他们对历史学专业还是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其中,男生跟女生在喜欢的历史人物及喜欢的专题史时差别明显。男生喜欢政治人物,在历史上曾经有大作为的人物,而女生喜欢的历史人物中,大部分是文人,他们比较浪漫,在历史上有不平凡的遭遇。最想生活的朝代选择唐朝的人是最多的,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全盛的时代。大部分人喜欢的时间段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专题选择上也集中在军事史和文化史上。其中,

男生倾向于军事史,女生倾向于文化史。可以看到,高一(9)的学生大部分人还是对历史很有兴趣的,平时上课时多多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我想他们是能把历史学好的。在选择最想去的历史名胜古迹上,他们大部分人写的都是一些举世闻名的景点,其中有一些迄今仍存在谜底,由此也可以看到他们探究历史奥秘的心情。他们有探索历史奥秘,探究历史事实的欲望。这也是他们喜欢历史的一个明显表现。

对江西的历史了解上,大部分人是不够的。得加强地方史的宣传。江西省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34个人知道这个事实,但是31个人去过省博,29个人没去过,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生活在上高,对本地的一些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到,这可能与他们平时作业多,学习压力大有关,但是学校对这些是比较清楚的,应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一起去参观省博。让他们对历史有比较清楚的感性认识,看到古代一些文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历史课本的满意度上,有45个人满意现在的历史课本,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增加历史图片,增加辅助性的文字阅读资料。他们的要求在新课改中得到了重视。可以说新课改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有同学反映历史课本要按时间顺序,古今中外编排,但是我还是觉得学历史,首先得把握线索,得通,只有在通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专题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除了课堂学习之外,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历史题材的影视节目以及网络,传统的阅读历史书籍的方式显然不再是唯一的。这跟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现在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网络,为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网络信息资源乱而杂,我们得辨别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虽然影视节目、网络能带来很多的信息,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历史书籍的阅读,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尽可能的掌握多种途径,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大部分学生选择喜欢幽默风趣,知识拓展型的历史老师,这不仅是他们对历史感兴趣的表现,同时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要求。他们并不是完全把学习历史当做应付考试,其中还夹杂着他们对历史的兴趣。他们喜欢老师讲课幽默风趣,拓展课本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

师向这个方向迈进,向这个方向努力。幽默风趣不是每个人能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以便在上课时能够发挥自如,不至于讲得干巴巴的,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要避免照本宣科,自导自演。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所以,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面面俱到,一讲到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被动接受、兴趣索然。现在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其中起的是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上可以增加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深刻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情,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有30个人可能会学历史,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可以看到他们班对历史的喜欢,他们希望在历史学上能够进一步深造,了解更多的历史,进一步探究历史事实。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甚至打算将来继续深造,但是平时上课时,他们却不活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个问题首先得归结为上课时是将历史作为考试科目,是在学习历史,加上做作业,给他们带来任务,负担,自然就没有那么热心。但是,如果教师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真正的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我想他们是会被打动的,他们上课时会积极配合,也会按时完成作业。这样,历史成绩肯定也会明显得到提高。结语

此次问卷调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也了解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可以看到高一(9)班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是比较感兴趣的,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引导他们,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当然,高中生历史学习还存在很大问题,有些老师完全围绕高考,只讲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这无疑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拓展他们的见识,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不能一切围绕高考,除了高考,还要学习一些基本常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得到最好的发展。

这是教育的目的,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个老师都要清楚认识到的。而我们做此次问卷调查,也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历史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历史调研报告10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姓的同学不少,可姓曾的只有我一个。我觉得姓曾的很少,于是,我便对曾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曾姓的来历。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曾姓的历史名人。 3、上网浏览,了解曾姓的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曾姓的来历: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偏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始祖。

2、历史上曾姓的名人:曾子,曾谭,曾玉,曾万,曾辉,曾芳,曾布,曾几,曾庆红等。

3、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是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约650万人。

四、结论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2、曾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曾子、曾谭、曾玉、曾万、曾辉、曾芳、曾布、曾几、曾庆红……

3、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约650万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