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备 注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引导启发;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作 者 简 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二、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三、兰亭是怎么来的?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guì稽jī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四、《兰亭集序》又怎么来的?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第1页(本章共 7 页)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五、字词强化: 癸(ɡ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 禊 (xì) 湍(tuān)流 流觞(shānɡ) 管 弦(xián) 悟(wù) 言 万 殊(shū) 嗟(jiē) 悼 彭殇(shānɡ) 形 骸(hái) 感慨系(xì)之 游目骋(chěnɡ)怀 六、课文研读: 讨论:第一部分(1—2):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时节难得聚地清雅欢欣之事名士相聚环境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美☆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活动有趣☆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悦目赏心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乐 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者为何而乐?时美景美事趣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第2页(本章共 7 页)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趣 第二教时 (三)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死生亦大矣。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四)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第3页(本章共 7 页)
☆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静)放浪形骸之外(躁)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死生亦大矣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七、第4自然段 ☆本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 第4页(本章共 7 页)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古人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时人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千古同悲本文的写作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八、主 旨: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九、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变化? 乐(相聚之乐 )、痛(死生之痛) 、悲(今昔之悲) 乐:兰亭盛会 痛:人生感慨 悲:作序目的 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 内心:执着(反思生命)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 死生亦大矣 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 四种表达方式:叙事 写景 抒情 议论 十、文言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趋向 取向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②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第5页(本章共 7 页)
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古今异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今义:有盐味) 2:列坐其次 (古义:水边.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今义:种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 5:所以游目骋怀 古:用来。今:连词,表因果关系 6、茂林修竹 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7、曾不知老之将至 古:竟; 今:无此义 8、 向之所欣 古:过去; 今:常用义为方向 9、 终期于尽 古:至,及 今:无此义 10、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 1,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2,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 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出自本文的成语: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 变化。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第6页(本章共 7 页)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第7页(本章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