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突破二元对立困境_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2021-02-21 来源:九壹网
第8卷󰀁第5期󰀁2009年9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AIY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8󰀁No.5Sept.󰀁2009

!哲学∀

突破二元对立困境: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张少平

(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

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关键词]󰀁社会资本;林南;社会网络;制度场域

[文章编号]󰀁1672-2035(2009)05-0024-03󰀁󰀁󰀁󰀁[中图分类号]󰀁C91-06󰀁󰀁󰀁󰀁[文献标识码]󰀁B

󰀁󰀁社会学方法论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工具和武器,但社会学方法论一直受到二元对立的困扰。社会学方法论的分裂状态使社会学的研究陷于#非A即B∃的桎梏中。在数千年来一直未停息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中,社会学二元对立从个体论与整体论的对立扩展到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对立、微观与宏观的对立。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称之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1],并主张用结构化理论进行弥合[2]。皮埃尔%布迪厄把这些对立称之为危害社

价值喻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生长点∃。在众多社会资本理论中,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论述对二元对立的消解最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 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会学的#毒瘤般的主张∃并认为必须克服这些二元论:#社会学

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没有必要在这些极端之间进行选择,因为社会现实既包括行

这些动态。∃[5]1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林动也包括结构,以及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历史,

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 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而这些社会现实的材料存在于关系之中。∃[3]16

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20世纪70年代,#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代表个人除

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的其他可以带来收益的资本形态)作

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为一种新的非物质资本形态出现在社会学家的理论探讨中。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

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焦点问题,社会学、政治学等许多学科都从学科的角度对

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社会资本理论∃成为继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之后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一个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学理论,拓宽了社会学的#第三条道路∃,为破解二元对立命题做出了贡献,成为一个新的概念和解释范式。曾先后有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美国政治学家普特南、美籍华裔著名社会学家林南(LinNan)等很多蜚声社会学界的专家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社会资本理论,出现很多试图挣脱二元对立困境的讨论。国内有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对解决社会学二元对立困境的[收稿日期]󰀁2009-04-15

[个人简历]󰀁张少平(1981-),男,陕西宝鸡人,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助教,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2007年第一批B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谐校园视野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JBS07004),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重点课题,华侨大学2007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07HSZ01)

[4]

一、个人行动与社会结构:实践中的#双向建构∃

传统的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一种决定表象的隐藏实在,结构决定并限制个人行为。个人的行为是社会系统和结构的产物。行动理论强调个体如何通过自身的行动构造周围世界;要想解决行动与结构的对立就必须解决结构属性和主体性的发生学根源和再生产条件。

#客观化的客观化∃是布迪厄为克服结构主义倾向而提出

[6]

的一种操作方法。#问题是如何才能摆脱结构实在论的束

第5期张少平:突破二元对立困境: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25%

缚。和行动者的直接体验切断了任何联系,作为一种建构客观关系的重要契机的客观主义,由于将这些关系视为一种早已建构于个人与集体历史之外的客观实在来加以把握,所以它在进行实体化操作时必然会陷入结构实在论的陷阱。∃[7]83布厄迪认为,应将行动者的直接体验也同样看作是社会事实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林南认为:#在因果分析上不可能理出行动和结构在获取社会资本时哪个比较重要。∃[8]52#一个全面的社会资本理论必须抓住某些中层结构和过程作为中介的行动与结构的双向过程。∃[8]184他在布迪厄#场域∃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观层面[9]概念的#制度场域∃(InstitutionalField,LinNan,1994b.)。#在制度场域中,行动者(含个体、网络和组织)认可、体现和共享着仪式与行为,受到社会制度的约束和激励∃[8]187。即在制度场域中行动与结构是互动的,#互相强化与维持∃[8]193。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制度资本是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互动的结果之一。#当资源在市场中被投资以产生期待的回报时,他们就变成了社会资本∃[8]54,#使用社会资本的一个含义是,假定互惠或补偿的义务存在∃,即社会资本是一种投资(行动),回报体现为财富、权力和声望等(社会结构)。他指出:#社会资本∋∋∋作为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8]28林南以此构建了其社会资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8]74:

[8]55

(ExpressiveAction),后者属于工具性行动(InstrumentalAction)。

表达性行动要求得到他人的情感与支持,期待他人的同情和共鸣,从而同意和分享自我对他们的资源的要求(认可);工具性行动的目的是获利(增加资源),需要引起他人的行动与反

[8]45应。上述行动产生了行动者(个体或集体)间的认可与获利等互惠交换,为了确保稳定地获得社会资本和现实互惠性,#互动被例行化了∋∋∋也即社会关系形成了∃[8]138。这就是行动对结构生成的作用。林南对地位强度、强关系强度、弱关系强度、位置强度、位置∋地位交叉、结构相依等六个命题的论述显示了结构对个体行动的构造,特别是在靠近等级制结构

[8]63~71

的顶端或底部更明显。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构造性还体现为#社会结构使每个人可以获取和使用不必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源∃[8]180。

二、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社会网络是微观∋宏观连接的核心

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相脱节是社会学方法论领域的二元对立之一。为了弥合宏观与微观的鸿沟,墨顿建议社会学家应建设#中层理论∃。布朗和特纳将社会资本的分析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布朗指出:#几个层面的分析并不互相排斥,它们互相作用,根据讨论问题的不同而各有侧重。∃[13]50布朗在系统论视野下研究社会资本,为宏观与微观的二元对立消失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林南以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为核心,提出了其社会资本理论命题和假设,开始了宏观与微观的跨越。林南认为:#这两个过程∋∋∋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不应该视为孤立的或单向的过程。∃[8]184他进一步指出:#我认为这些特征(即:社会资本是关系性的;存在于等级制结构中;微观分析体现行动者的行动;理论与经验结合)将社会资本置于弥合宏观∋微观的鸿沟与发展社会学的独特位置。∃[8]75

在微观层面,林南探讨了理性选择行为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的作用。理性选择的原则是损失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8]133且前者比后者更重要[8]31。作为个体行动动机,这与社会资源相联系,因为社会资本的理论背景是等级制结构[8]75。在等级制结构中,#各种有价值资源不均匀分布∃[8]36,有限的资源或相对稀缺的资源就面临着激烈的争夺,这就需要建立一定的秩序。这里的#秩序∃就指社会网络。当社会网络建立起来也就实现了结构化。

林南指出,#社会网络代表着正式性较弱的社会结构∃[8]37,因为它只是#局部均衡∃[8]133,而#社会资本理论是通过社会网络来解释行动者与组织之间的连接∃[8]207,即社会网络为微观的个体行动和宏观的社会结构架起了一座桥梁。社会网络不仅存在于等级制组织之中,而且存在于个体行动者的互动关系中。社会网络增强了结构的内聚性,#提供了填充与联结社会中所必然存在的断裂的活力∃[8]186。林南总结指出:#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是微观∋宏观连接的核心。∃[8]143

在宏观的社会结构层面林南重点讨论了电子网络(Cy󰀁bernetworks)和地球村(GlobalVillage),已远远超出了国家、地区的概念,将社会资本拓展到更广阔的宏观层面进行证明。

林南从个体理性选择行动的微观层面出发研究社会资本,推进到组织、社会网络、制度场域等中观层面,进而提出了#超越时空的社会资本∃[8]211,着眼研究电子网络和地球村等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资源是投资活动

的对象,社会结构(制度场域)是投资活动的场所,个体是投资者。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将社会资本从单纯的客观对象推进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林南对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一大贡献。当代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将此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以物的关系、性质、形态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事态∃,广松涉的理论实质上指出#这种关系存在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实践关系∃[12],这从另一层面佐证了林南的观点。

#行动影响着结构,同时结构也影响着行动∃[8]129,其缘由就是理性选择行为∋∋∋实践中的#双向建构∃。林南通过研究发现理性选择行为对社会结构的主动性,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结构对行为的构造性。亦即#社会结构与个体行动者是互相强化的:结构对支持与承认他的资源价值的个体行动者进行回报;个体行动者为了获得结构中的地位或更好的位置,尽力地承认与增进结构的资源∃[8]52。林南的#行动假设∃(ActionPostulate)说明,行动者(个体或集体)的行动动机是#保护既有的有价值资源和获得额外的资源∃[8]44,前者属于表达性行动

[11]221

[10]

%2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宏观结构。社会网络将宏观与微观连接成一个系统。

三、个体论与整体论:制度场域的同构作用

个体论与整体论的对立是二元对立的核心命题,其实质是围绕整体和个体的相互关系展开的。个体主义强调从个体层次上去描述和分析社会生活,认为所有的社会现象都可比照有关个体行为的规律和理论加以描述、分析和解释。而整体论认为个体不仅不能说明和解释整体,而且它自身还必须通过整体得到说明和解释。

吉登斯以结构二重性为核心提出了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Theory),布迪厄提出了#场域∃(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权力场域∃(社会位置之间存在的力量关系,这种关系确保它们的占有者握有一定量的社会力量或资本,以便使他们能够跻身于对权力垄断的争夺之中,而在权力垄断方面的争夺中,对合法权力形式的界定权的争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向度)、#惯习∃理论,都试图化解个体与整体的二元对立。布迪厄用#主观主义∃这个词指所有集中于关注个体或主体之间的意识与互动的知识形式,用#客观主义∃这个词指所有集中关注人类行为的统计学规律性的知识形式。布迪厄认为对立的双方都提供了对社会生活的

[14]

重要见解,如果孤立起来思考就依然是片面的。布迪厄提出的#存在的就是关系的∃[3]133,并用关系性的#场域∃和#惯习∃取代了本体化了的社会和个体。布厄迪提出了#关系性思维方式∃(有人称之为#关系主义思考方式∃)。关系性思维方式的要点是: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是在与其他部分的联系中获得了各自的特征,是这种关系给出了各自的定义与功能。该研究方法还有两大原则:非意识性规则和关系暂时性规则。关系性思维方式对于破解个体与整体#二元对立∃指出了一个突破口。布厄迪认为:#与由内容的类似性所促发的简单的关联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指关系性思维方式)将不同社会间的比较,或者同一社会内部(表面上异质)的子系统间的比较转变成一种具有生产性的事物,即赋予其普遍化能力。∃[15]115#普遍化能力∃就是对#对立∃的超越。

林南在吸收布迪厄和吉登斯的思想后,指出#它(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本质上是关系性的∃[8]75,即他反对整体论或个体论在本体论上的先在性[16],主张关系的首要性。在林南看来,社会中真正现实存在的一定是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存在需要制度来维持,#最为重要的是,制度维持着个体和整体的认同,关系网络充当着制度转型的媒介∃[8]186。#当组织与个体服从同一制度时,它们就处在一个制度场域之中。在制度场域之内,行动者(包括个体、网络和组织)认可、体现和共享着仪式与行为,受到社会制度所施加的约束与激励∃[8]187。也即社会资本是一种制度化的网络关系,要通过制度性的关系来加强。为此产生了制度化组织∋∋∋#它的目的或使命是对个体(行动者)进行训练与灌输,使之具有符合现行制度的仪式与行为的价值和技能∃[8]191。如学校教育、高尔夫球俱乐部会员资格等。可见在制度场域中,组织、网络和个

[8]189

体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社会诸关系成立于各种社会条件与各种社会位置之间,而这些关系体系比维系主体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5]53。可见,在制度场域中,个体和整体已被解构,个体与整体的二元对立已被打破;制度化组织与社会网络成为社会的基础结构[8]193,代表个体的行动者和代表整体的组织成为制度场域的构建对象。林南曾描述了一个稳定、正在运作的制度场域,如图3所示[8]193。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以广阔的理论视野论述了社会资本概念和特征,同时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参考文献]

[1]󰀁AnthonyGiddens.CentralProblemsinSocialTheory[M].London:

MacmillanEducation,1979.

[2]󰀁AnthonyGiddens.NewRulesofSociologicalMethod[M].London:

Hutchinson,1976.

[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

徽大学学报,2007,(6).

[5]󰀁LinNan.SocialCapital:ATheoryofSocialStructureandAction[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6]󰀁朱伟珏.社会学方法新规则∋∋∋试论布迪厄对涂尔干社会学方

法规则的超越[EB/OL].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budie/2007-07-09/2908.html.

[7]󰀁󰀁󰀂 %! ∀#.实践感觉(P.Bourdieu,LeSensPratiqu,1980)

[M].∃%&书房,1988.

[8]󰀁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

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2).

[10]王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社会研究方法论

的基本问题之一[J].中山大学学报,2002,(2).

[11][日]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M].彭曦,庄倩.南京:南京大学

出版社,2002.

[12]张一兵,杨思基.广松涉为何提出#关系存在物∃和#物象化理

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3]布朗.社会资本理论综述[C]//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

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付文波.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及对传播研究的启示[EB/OL].

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5194.

[15]󰀁󰀂 %! ∀#.社会学∋()󰀂[M].∃%&书房,1988.

[16]周业勤.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J].

上海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辑󰀁张进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