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宁波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2020-10-28 来源:九壹网
http://www.paper.edu.cn

宁波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路径研究

张水兰,杨丽华

宁波大学国际贸易系,浙江宁波 (315211)

E-mail:waterchaoren1986@yahoo.com.cn

摘 要:为了加快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必须要转变过去的外延扩张增长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关于创新路径选择问题,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要从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转向自主创新,要大力提高我国典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而研究政府在典型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问题是创新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就宁波特色——临港产业集群展开研究,为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寻找最佳路径。 关键词: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 路径研究 宁波 对策建议

1. 宁波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现状

1.1 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缺乏人才,科技自主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宁波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长期实施的人才“一号工程”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大量集聚的优势。到2006年年底,宁波高新区已建设了创业大厦、火炬大厦、浙大科技园科创中心、香溢软件园等孵化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12家创业人才载体,集聚了胜达高科、永耀科技、华域电子等孵化企业450余家,吸引了院士、博士、硕士和留学人员等高素质人才8000多名,不少技术成果经过孵化已成功走向市场。

1.2 企业研发数量明显增多,但发明专利比重偏小

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设,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数据显示宁波企业专利发明逐年递增,研发数量明显增多,但是仔细分析仍可以发现专利中发明一项所占的比例偏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 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积极

自主创新的成果只有积极地转化为生产技术才能真正为社会带来效益,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临港产业集群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主体,积极地转化自主创新成果显得犹为重要。宁波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是可喜的,有不少企业都能积极地转化自主创新成果。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就是依靠积极转化自主创新成果而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典范。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合作,掌握了大批专利项目,要求科技创新必须与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成果迅速转化。他们还建立了一个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将市场研究、技术、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职能模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4 外资利用水平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排名仍靠后

利用外资可以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和企业集群吸引高端人才,由此营造而成的技术创新氛围有利于更多人才成长;另一方面,大量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最终会跟着人才流动。大批量人才的聚集,不仅有利于留住外资,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也更有利于进一步招商引资,从而使“外资”和“自主创新”形成良性互动[1]。宁波利用外资虽在省内处于领先,但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却相对落后。数据显示,2006年上半年宁波市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利用外资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外资增幅显著。但与其他城市比较,宁波市利用外资早于其他省市出现了增幅低、回落快的严峻局面。

- 1 -

http://www.paper.edu.cn

1.5 政府大力支持,打造自主创新核心区

为进一步集聚和优化科技创新资源,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宁波高新区于2006年8月动工兴建宁波研发园区。目前,宁波研发园区招商势头良好,已有天安(集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市检测中心、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产学研”创新基地、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30 多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落户。到2008年,研发园区将力争实现“百千万”发展目标,即集聚高水平研发机构超百家、创新服务机构和创业企业超千家、技人才超万名。宁波市政府将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研发园区建设,致力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最具活力的技术创新平台、宁波市自主创新的核心区。

2. 宁波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创新意识不足

民营经济是推动宁波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到2004年底宁波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混合型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实体近30万家,占全市经济实体总数的91.5%,全市私营经济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但是,大多数企业家奉行的是守业原则。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企业家创新意识淡薄,守业心态严重,风险意识差。

2.2 创新路径单一,以模仿创新为主

目前,宁波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集群创新能力较差。集群内企业长期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进步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更新,企业用于内部研发的投入偏少,导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均相对较弱。2004年,宁波全市获得专利授权3559件,但发明专利仅139件,只占授权专利的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值8个百分点。这既是由于缺少外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撑,也和集群内部产业组织不合理密切相关。

2.3 产业链比较短,深加工能力仍欠缺

宁波的临港工业大多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较短[2]。尽管宁波已形成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但内部各个企业独自发展,对周边其他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带动性不强,并未真正形成具有柔性专业化特征和合作网络特征的产业集群。2005年宁波宝新的利润一路下滑,而同为生产不锈钢太原钢铁厂仍有很大盈利,其中很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宝新的产业链太短。同时,在对外的来料加工模式中,产业链向区内延伸的比较少。

2.4 创新与市场脱节

在自主创新中忽视产业需求、游离于市场之外的现象仍是存在,提高应用型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也是一个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例如宁波某制笔厂,自行研发了一种防磨损、出水顺畅的高性能水彩笔,并投入了规模生产。待进入市场后,才发现该水彩笔因没有价格优势无法被消费者接受。无独有偶,宁波某主营外贸业务的机电工业有限公司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割草设备,正准备出口欧洲时,却发现意大利的同类产品无论在价格还是性能上都更有竞争优势。因此,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固然重要;但确保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能产生效益,都能取得市场的认同,则更为迫切。

2.5 自主创新法律力度不足,有待提高

由于宁波企业经营的很大一部分是原材料、服装、文具等,这些行业往往技术含量没有

- 2 -

http://www.paper.edu.cn

电子产品那样复杂,设计专利等容易被人模仿,引发纠纷。不少企业“窃用”他人专利和品牌,坐享其成;相反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它们的创新成本明显偏高。由于企业规模实力等原因,加上繁琐的法律诉讼程序和昂贵的法律诉讼费用,许多企业常常只能无奈地接受知识产权被盗带来的经济效益受损局面,导致许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行为得不到保障和强化。

2.6 创新中介还不成熟

创新中介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3],一个成熟的创新中介环境,有利于及时学习和引进的技术,传播及时的创新信息;也会大力地刺激各企业主体进行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同类的城市相比,宁波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起步晚,仍然属于初级市场阶段,且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其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挥。同时,宁波市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在整个创新服务体系中所占比重还相对较小,从事法律咨询、审计、仲裁、风险投资等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较少。

3. 创新路径模式选择

从宁波临港产业全局分析,创新应选择一个多层次的战略模式。处在不同地位的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实力、技术状况、产业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来选择最适合自身创新的模式。这样不同发展水平的产业,选择的创新模式不同;同一产业内部,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选择的模式也有差异[4]。所以宁波市临港产业集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创新模式在产业集群间进行分配。

3.1 模仿+合作创新模式

宁波临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都为大运量企业,对港口的依赖性较强。但是,目前宁波临港集群内部各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不明显,并且集群内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技术研发能力较低,专业技术水平缺乏。不仅如此,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存在缺陷。由于宁波临港产业形成时间短,产业配套还不完善。产业集聚于港口,离不开区域的配套设施的支撑,如商业流通,金融服务业、中介机构和生活区。这就要求企业采用模仿创新,用较少的资金,短时间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他产业相关企业会受技术的溢出效应,改善创新实力,提升集群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5]。而这一产业模仿创新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完成,要求模仿创新的合作性。临港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模仿创新时,不仅受到自身实力的制约,而且还会关联企业、市场需求、人才数量、法制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目前宁波临港产业集群中,技术力量薄弱、产业水平较低的产业,应该根据产业创新的自身现状及环境,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带来技术溢出)或与高校合作等,并结合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特点,综合利用这两种创新模式,来实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2 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式

虽然宁波临港产业集群发展时间短,产业水平低,企业关联不显著,但还是有几个产业得到发展,成为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以大型、特大型龙头企业,如镇海炼化、LG甬兴、中华纸业、宝新不锈钢、北仑电厂等为主导,相关联企业依附龙头企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从总体上看,目前宁波已经形成了以北仑、镇海为主的石化、能源、钢铁、造纸、汽车、电力等临港大工业产业集群。这类主导企业资金实力雄厚,科研能力较强,创新能力不仅能反映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代表本国在国际上的技术创新实力。因此,加强该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该产业技术水平,而且还能让该产业的技术实力在世界范围

- 3 -

http://www.paper.edu.cn

内保持有利地位。这些企业在自主创新时,瞄准国内外最新技术,紧跟发展的步伐,建立竞争型的管理体制,引进和培养高精尖水平的人才队伍,将有助于创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优势,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6]。在此基础上,制定更高的战略目标,对推动全市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示范和导向作用。同样,这些企业的自主创新也是在一定环境中开展,创新过程离不开其他企业、组织机构的支持。如果能将创新企业与其他部门展开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知识的流动,企业将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而且还会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从而大大受益。此外,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宁波现拥有以宁波大学为首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汇聚了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员,每年都能创造出一批很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加强对“产学研”联合的组织协调,积极推进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互补优势、共享资源,那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企业的研发成本将会被分担、风险也将会被分散。

基于以上两种模式的粗略分析,宁波市应该根据临港产业集群自身发展水平及目前的创新环境来选择最适宜自身发展的模式,借此加快完善我市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构建一批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高水平、开放竞争的创新体系。

4. 政策建议

发展临港产业集群,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综合考虑:政府层面,要积极发挥引导性,及时了解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及时解决问题,为临港产业集群的成长保驾护航[7]。同时聘请相关学术专家成立咨询小组,使发展规划更具专业性、规范性及可实施性。企业层面,要注意加强围绕产业价值链的专业化配套。不仅要把集群内部的产业价值链加以巩固细化,还要注意增强产业价值链的弹性;注重面向国内外的专业化市场的培育,尽可能地拓展市场供给和需求空间。

为了进一步增强临港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性,本文以宁波港口一些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需求为依托,结合当前宁波“十一五”规划要求,借鉴国内外成绩显著的一些临港产业的创新战略,特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

首先是创造一个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在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上保证风险投资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其次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一是构建商业银行对企业科技研发、自主创新活动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二是用好财政贴息等政策性金融工具;最后是放松放宽风险资本的来源,促使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风险投资格局的最终形成。

4.2 构建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新制度

要解决我国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真正建立起一套鼓通过税收政策作为杠杆,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体制[8]。

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实行公平税赋,激励国内企业开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完善创业投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支持;加大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给予优惠贷款支持的力度。

4.3 联合多部门制定和出台激励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 4 -

http://www.paper.edu.cn

政府应通过采用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政策、促进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来构筑政策的综合应用与服务平台,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国家在制定发展政策时,要联合财政、税收、投资、进出口贸易、环保、标准等多项政策,鼓励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引进方面,消化吸收核心关键技术。

4.4 加大政府采购向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倾斜的力度

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利用政府采购杠杆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我国政府采购潜力巨大,但关键是要使《政府采购法》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确保政府采购这一潜在的巨大商机给予国内企业。同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倾斜。这样,必将大大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4.5 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报酬激励制度

激励是创新的动力,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催生因素,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9]。在当今创新成为竞争焦点并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时代,为使企业行为更能趋于国家创新目标的要求,使员工的行为更能有助于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就必须确保知识创新者的利益,其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报酬激励制度。

总之,政府应该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构筑创新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紧缺人才新型开发体系;整合载体平台,提升紧缺人才开发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增强集群的持续创新能力;改善家族企业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强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培育根植于本地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生产网络;着力提高集群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组织的出现;加大集群与外界的联系程度;着力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只有这样,我市临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才会有量的提升与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杨琳琳,许继琴.宁波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评述[J].商场现代化,2005,(10):7-8. [2]宁波发改委.提升宁波产业竞争力路径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6,(9):18-19. [3]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6):18-22.

[4]肖洪钧,张薇.加入WTO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26-27. [5]曹洪军,张红霞,王鹏.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4):46-48. [6]励奎铭.走宁波特色自主创新之路[N].宁波日报,2006-5-15(B01).

[7]袁兢业.政府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制度的构建[J].经济纵横,2006,(9):64-65. [8]黄娟.国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J].企业改革与发展理论月, 2006,(10):154-155.

[9]Henry Cherbourg.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New York: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78-80.

- 5 -

http://www.paper.edu.cn

The Study on the Path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Port-proximate Industry Clusters of Ningbo

Zhang Shuilan,Yang Lihua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1)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developing the Industry Clusters, which owns its regional feature, we have to transform the past extension and expansion growing pattern, therefore it needs to devote more effects to reinfor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Regarding the problems of choosing innovation paths, scholars all agree that we should rapidly promote our national typical industry clusters’ capac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eginning from imitative innovation to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n transferring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owever, during the innovation researches, it’s a focal point and difficulty to study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typical industry clusters. This paper, taking Ningbo for instance, focuses on how to choose the best path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port-proximate industry clusters.

Keywords: industry cluster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s choosing, Ningbo, countermeasure & suggestion.

作者简介:

张水兰,女,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

杨丽华,女,1971年生,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