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醉翁亭记 优秀教案

2023-03-06 来源:九壹网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全文,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师生共同研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并简介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书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指名注音、正音。

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chán) 酿(niàng) 僧(sēng)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朝(zhāo)而往 伛偻(yǔ lǚ)

1 / 5

洌(liè) 蔌(sù) 射者中(zhòng) 弈(yì) 觥筹(gōng) 翳(yì) 颓然(tuí)

(二)教师范读后,学生放声读课文三分钟,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学生同桌互读一遍齐读。 三、疏通全文大意。

(一)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二)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0.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三)关于文中的21处“也”字及25个“而”字:

1.文中的21个“也”字,具有表示判断或舒缓语气的作用,并且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同时也使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可以任举例体会。)

2.“而”字分别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举例说明。)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意。

2 / 5

可采用齐读,或各自放声读的方式进行。 五、教师小结:

针对本课的朗读及翻译进行评价及要求。

【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课文。试背课文。 2.翻译句子(以课下注释为主)。 二、研读课文: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

1.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背诵此段。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 要点:

1.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2.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三句分三层。 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四季图景。

3.背诵此段。

3 / 5

(三)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背诵此段。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思考: 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小结:

先思:找出能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乐。

后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阅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游人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 / 5

【作业布置】

1.对译课文。 2.背诵原文。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