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夯 实 基 础 【P152】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梳理】
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1965年) 过程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办人民教育。
1956年,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确定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成就
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动乱中的教育(1966—1976年) 过程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70年代初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 影响
(1)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2)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拉大。 教育的复兴(1977年始)
(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 ①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②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①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③高等教育: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的三种教育
①高等教育:实施“211工程”计划。 ②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③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重难突破】
怎样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不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真题演练】
【例】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后来,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教育系统有了一系列新举措。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A.新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谈话体现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C.1977年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D.1986年制订实施《义务教育法》
【解析】结合题干时间1975年和人物邓小平来解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A。
【考点延伸】
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美国1948—1984年经济增长数据核算公式: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只占30%左右。
【他山之石】
1.高等教育的发展:
1958年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其弊端是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我国教育发展的三个层次: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