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条件
作者:王艳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语法规范是很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句式,从而达到准确判断、通畅翻译的目的。本文就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分析后认为宾语前置的条件如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只要掌握了这几种条件,学生判断宾语前置的现象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关键词:文言文;宾语前置;条件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语法规范是很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句式,达到准确判断、通畅翻译的目的。今天,笔者就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做如下分析。
古今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述宾结构一般也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例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子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下面笔者就拿宾语的位置来谈一谈。 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如下条件: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里常做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曷”、“安”等,这些疑问代词作宾语的时候一定要置于动词之前。例如: ①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 曰:“奚冠?”曰:“冠素。”(《孟子·许行》) ④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⑤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谁与”意思是“与谁”,“何操”即“操何”,“奚冠”即“冠奚”,“安在’即”在安”。例①和例③都分别是并列的两个句子,疑问代词充任的宾语要前置,而名词充任的宾语就不要前置,如“欺天”和“冠素”。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也要前置。例如:
①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③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 ④ 君何以知燕王?(《盐铁论·本议》)
⑤ 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国语·晋语八》)(作:起身,指復生。谁与归:同谁一起回去。)
“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置于介词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受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如果疑问代词只是作宾语中的定语,那么整个宾语并不前置。
另外,“如何”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固定组合,形式上似乎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后置,其实不然,“如何”是“如……何”紧缩的结果。例如: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上述例子中的“如之何”意思是“对娶妻这件事应该怎么样”。例中的疑问代词“何”是有修饰语的谓语,“如+名”是介词结构,作“何”的状语。“如+名+何”去掉介词的宾语,紧缩为“如何”,意思并没有发生改变。例如,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豳风·伐柯》”)
例中的“如何”意思同“如……何”一样,是“怎么样”、“对……怎么样”。紧缩以后形成的“如何”是一个固定组合,作用相当于一个词,其中的“何”不是真正的宾语,所以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同“如何”意义相同的是“何如”。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何如”意思是“如何”,是“怎么样”。“何如”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结构,“何如”同“如何”语义相同、来源不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与“如何”相似的还有“奈何”、“若何”,它们分别是“奈之何”、“若之何”的紧缩形式。在这里我们就不必多讲,课文中见到时学生们会类推而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例如:①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阳货欲见孔子》) ② 臣未之闻也。(《孟子·梁惠王上》)
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④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例①的意思是“(你们)平时常说:‘不了解我。’”;例②是“我没有听说过这事”;例③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要欺骗我”;例④是“没有人欺骗他”。四例中的宾语都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并且句子中都有否定词(不、未、无、莫),这两个条件是这类宾语前置的前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宾语也不能前置。
例如:⑤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⑥ 吾久不闻汲黯之言。(«史记·汲黯列传》)
例⑤的宾语是代词“之”,但没有否定词;例⑥有否定词“不”,但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汲黯之言”,故两例的宾语都不前置。 4.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代词的宾语有“之”和“是”。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例①意思是“不了解文句,不解决疑难问题”,例②意思是“距我三十里,只听命令”。宾语分别用“之”、“是”复指,置于动词前。这类前置的宾语与前两类不同,前两类前置的宾语都是单个的代词,用代词复指以后前置的宾语却可以是名词性成分,用代词复指的宾语不仅可以比较简单,还可以相当复杂。
在这类前置的宾语前面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唯(惟)”,可以构成“唯+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惟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例中“惟余马首是瞻”相当于“惟瞻余马首”。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如“唯你是问”、“唯利是图”、“唯命是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此”或“是”,充任述语的动词是“谓”,就构成“此(是)之谓……”的格式。这是一种固定的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这一格式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也是前置宾语。例如: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是以”等于”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总之,中学生掌握了这些条件之后,那么,在阅读古文时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对宾语前置句式做出判断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代县职业技术学校 邮政编码:0342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