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021-08-13 来源:九壹网


 第一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四项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特点: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不平衡性。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即“教育问题”,主要有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育要早就怎样的人,教育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教育的管理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规律的特点:第一,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有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第二,它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和影响。教育规律按层次性可以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的一般规律:第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第二,教育必须与儿童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第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它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军事教育学等。

一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的产生,以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问世为标志。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杨贤江是中国教育界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是《新教育大纲》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第二,指导教育实践。第三,指导教育改革。第四,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第三,要学、思、练结合。第四,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育学的形成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成阶段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三个阶段。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

怎样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教育对经济起着巨大的作用:第一,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第三,教育还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手段。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第二,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第三,促进政治民主化。此外教育的政治功能还表现在实施社会控制上。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传递、保存文化。二是创造、更新文化,三是传播文化。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四: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对象。

教育的育人功能的主要表现:1、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2、

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3、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造就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我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一,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二,培养科技人才。第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代替的原因6性: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适时性、持久性、全民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什么叫人的身心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的发展,不是指作为生物种群的人的历史的发展。即是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第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三,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第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3个: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因素,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遗传和遗传素质。遗传是指生物借助于繁殖行为,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秦代的性状又在子代表现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在遗传机制的作用下,子代个体在母体内已经形成,并从母体降生时就已经有了的包含着发展可能性的新生个体的解剖生理特点。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第一,学校应该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保证学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第二,学校的课桌椅设计和配备要与初中生的身高相适应,教师

要教育、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第三,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适当开展适宜于他们身体生长发育的体育活动和室外活动。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方面:1、感知和思维的特点,2、注意和记忆的特点,3、情感和意志的特点,4、自我意识的发展,5、成人感的产生,6、归属需要的发展。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各科教学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把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2、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的同时,努力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3、教师在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和思想教育中,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4、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坚强意志。

初中学生的青春教育:1、进行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2、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3、要对初中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知识、营养卫生知识、性知识和计划生育知识的教育。4、要进行优秀的性文化模式选择教育。(性崇拜、性禁锢、性开放和性节制)5、要根据男女不同的生理特点,安排教育工作,学校应派出专门的女教师担任女生指导。

第四章 我国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含义: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收到法律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

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公国率先尝试通过立法的手段,以国家权利强制适龄儿童接受初步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由此而诞生。

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1、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2、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国民教育的普及。3、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近

代工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5、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主国家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6、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经济的和行政的措施相配套。

第五章 教育目的和初级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集中体现为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主要回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如高级中学培养目标、初级中学培养目标、小学培养目标等。

制约教育目的的四个因素:1、教育目的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2、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3、教育目的受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制约。4、教育目的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我国教育目的和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总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正确贯彻教育目的、全面达成教育目标,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必须认清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整体。2、要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放在主要位置上。3、为正确贯彻教育目的,全面达成培养目标,初级中等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适龄少年,努力办好所有初级中等学校。

第六章 课程

课程的概念:我国学者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有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个方面。

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的分化、综合的程度有以下六种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编订:课程编订也称课程建设,是课程的试验、研究、编辑和审定过程的统称,包括制定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和音像教材等的全过程。

为什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必须改革课程教材:1、长期以来,我国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过于划一。2、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3、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内容偏多、偏难、偏深,教学要求偏高。4、对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情教育注意不够。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1、明确了培养目标。2、加强了德育。3、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4、设计了“五、四”和“六、一”两种学制安排。5、对考试作了明确的规定。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各学科开设顺序和活动课的安排,各门学科和活动的教学时数、地方课程的安排,学年的学周安排,决定着学校课程的结构与方向。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教学体系、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说明和本文部分。其编排方式也有两种,即圆周式和直线式。

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要地叙述各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也称课本。一般由目录、课文、作业、图表、注释、附录等组成。

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理论与实际的统一。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师

教师的任务: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较好学生。其具体任务是1、较好功课。2、做好学

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4、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5、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6、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2、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3、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4、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力量。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诚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教书育人。4、为人师表。

教师的文化知识和教育工作能力: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4、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组织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5开朗的性格,健康的体魄。

教师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的文化知识。3、教师的教育工作能力。

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双向反馈、教学相长。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理解学生。2、以身作则。3、深入细致的工作。4、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 第十四、五章 教学工作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中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这种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1、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3、陶冶学生的品德和美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要素组成。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主要信息,教学手段是教师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相互影响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推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教材中包含的间接经验,同时学习一定的直接经验,并使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4、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学生的智能、兴趣、情感、意志等相互影响的过程。

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各原则的要求见书上302页。

教学方法及其意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初中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标准:1、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依据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特征。3、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4、依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的特点。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 第十六章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对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校外活动:校外活动是对由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旨在协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意义。1、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2、发挥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3、适应学生多中需要,愉悦身心,增进健康。4、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特点。1、参加的资源性。2、内容的广泛性。3、行动的自主性。4、组织的灵活性。5、活动的实践性。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内容:科学技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社会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3、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4、主义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的组织与领导:1、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活动。2、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3、校外教育机构组织与领导的教育活动。4、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教育活动。

 第十七章 班主任

班:“班”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把年龄和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或相近的学生组合起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层次,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微观环境。

班级:班级是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学习与交往活动为特征的一种教育社会体系。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

班主任的职责见书上358页。

班集体:班集体就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土特征的正式群体。

班集体的特点:高度的社会倾向性,高度的社会组织性,高度的社会主体性。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初建松散阶段,基本形成阶段,发展成熟阶段。

班集体的育人功能:第一社会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1、学生在班集体里通过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提高“做事”的能力。2、学生通过班集体的共同活动及生活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学习“做人”之道。3、学生通过班集体中规范化的组织结构,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公民品质,可为做一个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第二,个性化功能。其主要表现为1、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形成和发展了学生各具特色的能力。2、性质和内容各异的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也塑造着学生的性格,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品质。3、同班同学间的相互比较和评价,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选择功能。第四,保护功能。主要表现为1、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和卫生保健服务。2、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

班集体的培养:1、确定奋斗目标。2、组织集体活动。3、形成集体核心。4、制定集体规范。5、建立正确舆论。6、协调人际关系。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了解与研究学生。2、学习指导。3、生活指导。4、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5、家长工作。6、学生品德评定。

 第八、九章 德育

德育的根本任务: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德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任务。

德育的概念: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使一定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目标的特点:1、突破了偏狭的德育观念,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2、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更加突出,更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3、德育目标更加切近实际,更加实事求是,既坚持方向性,又突出现实性,克服了过去在德育目标上脱离实际、要求过急过高、抽象说教、缺乏实效的弊端。4、突出了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德育的内容。1、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5、劳动教育。6、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7、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2、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和交往。3、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4、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德育规律的反映,也是德育经验的概括,更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

德育原则有哪些: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3、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扬有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各科教学,班主人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生活指导法。

第十章 智育

智育的概念: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活动。

智育的过程:1、掌握知识的过程。它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环节2、形成技能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形成有5个基本阶段,即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归结为动作映像的建立,动作的初步掌握和动作的协调与完善三个阶段。3、发展智力的过程。发展智力的过程是一个把人类共同智力转化为个体智力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促进智力发展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 第十一章 体育与卫生保健

体育的概念:广义的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增强体质为目的的活动。狭义的体育即是学校体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健身的体育活动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的作用:1、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发展。2、体育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为智育和德育从生理基础方面提供物质保证。3、体育能为劳动卫国提供坚实强壮的人力资源。

学校体育的内容一般有田径、体操、球类和游戏、游泳、武术以及军事体育等六大类。

学校体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体育课、晨间体育锻炼活动、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运动对和体育比赛等形式进行。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正确地制订和执行生活作息制度。2、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3、搞好教学卫生。4、教室的建造和布置应符合卫生要求。5、搞好学

校环境卫生。6、搞好体育的卫生监督。

 第十二章 美育

什么是美育: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年轻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具有两个基本特征。1是美的形象性。2是美的情绪感染性。

美育的社会价值:1、美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物质产品的质量,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美育能够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3、美育有助于发展精神生产,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美育的任务:1、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2、培养学生感受美、复现美和创造美的技能。3、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复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美育的实施:1、利用自然美进行美育。2、通过社会美进行教育。3、结合各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育。4、通过艺术美进行美育。可利用音乐、美术和文学进行美育。

 第十三章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培养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实践性、技术性、教育性。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意义:1、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3、是学生走向生活的必由之路。4、是当前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重要措施。5、创造经济价值,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视野的发展。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1、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2、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简单生产的能力,为适应将来参加现代化社会的工作和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打下基础。

初中职业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掌握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实际操作原则。3、综合技术原则。4、安全保健原则。5、效益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1、自然学科的教学。2、劳动技术课和职业技术课。3、各种形式的劳动。

初中分流教育的模式:1、“2+1”模式。2、“3+1”模式。3、渗透教育模式。4、插入教育模式。5、综合教育模式。6、“五、四”模式。

职业定向指导的过程:1、研究学生。2、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4、咨询。5、推荐。

职业定向指导的途径:1、各科教学。2、职业指导课。3、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课和公益劳动。4、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