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科技园区发展之分析

2020-09-21 来源:九壹网
一、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1、缘起及勃兴

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20世纪50年代自发形成到80年代蓬勃发展的过程。纵览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历史,大概可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诞生时期

科技园区作为科学、教育与工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和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公园——斯坦福研究公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嗣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堪称当今世界科技园区的典范。随后,马萨诸塞州沿波士顿128公路两侧也出现了高技术企业密集的现象。1957年,前苏联开始筹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科学城(1966年基本建成),它是世界上最早冠以“科学城”名称的科技园区,并且成为前苏联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之一。这一时期,科技园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并未引起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与企业界的足够重视。

1.2、缓慢发展时期

继斯坦福研究园和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之后,从20 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兴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并于1968年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在西欧,英国、法国是建立科技园区较早的国家。1972年,英国在赫利奥·瓦特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技园,1975年又建立了著名的剑桥科技园,此后又相继建立了众多科技园。1969年,法国开始建设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比利时也在1968年创办了Lovain—La—nenve科技园,等等。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于20世纪50—60年代也兴建了一批科学城和技术城。前苏联于1961年在莫斯科南郊建立的生物科学城——普希诺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罗马尼亚于1968年开始建立皮佩拉电子城。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有:科技园区数量比较少,到1980年全世界大约只

1

有50个;科技园区基本上都分布于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少数科技园区成效显著,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1.3、快速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经济逐渐回升,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加。这一时期,科技园区不仅在美国获得蓬勃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

美国继续在设立科技园区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到1989年底,美国已设立了141个科技园区,遍布全国,居世界之冠。加拿大也在几个主要省兴建了9个科技园区。日本也加快了建立技术城市的步伐,到1990年全国共选定18个地方兴建技术城。

同期,西欧一些国家科技园区发展比较迅猛。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工业生产开始主要向微电子、宇航、原子能等知识和技术密集部门转移,到80年代,发展步伐加快。这些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自1984年,法国在波尔多、马赛、斯特拉斯堡、里昂、图卢兹等地建立科技园区。德国虽然起步较晚,1983年才创建第一个科技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但是发展很快,到1990年建立70多个科技园。此外,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爱尔兰、瑞典、苏格兰以及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园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面对世界性兴建科技园区的热潮,也不甘落后,相继创建了一批科技园区,如我国台湾(新竹)、新加坡(肯特岗)、印度尼西亚、印度、中国大陆等。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科技园发展较快,10年间新增科技园500多个,使世界科技园总数达到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举办科技园,使科技园的分布扩大到34个国家和地区,当然主要仍分布在发达国家。199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这6个国家共有515个科技园,占80%;科技园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1.4、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不含台湾)在80年代后期创办科技园的基础上继续兴办、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技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

2

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技园;科技园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和分布继续扩大,至1992年,设科技园区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48个,科技园数量达到1009个。

2、地区及分布

2.1、北美地区

北美是科技园的发源地,而且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北美的科技园目前大约有429个,其中美国有389个,加拿大有31个,这两个国家的科技园占世界科技园区总数的四成以上。北美地区的科技园区以美国为典型,主要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美国从80年代开始掀起兴办科技园区的高潮。到1985年,有35个州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并且积极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园区,到1987年,35个州建立了与大学联系的科技园区104个,到1992年,美国的科技园区达到358个。到目前,美国的各类科技园区估计超过500个,因此,美国不仅是科技园区的发祥地,而且50年来它的科技园区数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加拿大的科技园区主要分布在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渥太华等地区,它们仅相当于美国中等规模的科技园区。温哥华、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的高技术活动也在加拿大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拥有众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智力密集地区。1966年建立的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园是加拿大第一个大学园区。

2.2西欧地区

西欧各国把建立科技园区看作是加速技术由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一项重要措施,英国和法国是西欧建立科技园区最早的国家。到1992年,该地区大约有216个科技园,其中德国最多,为101个,英国43个,法国35个,比利

1

时9个,荷兰7个,意大利6个,西班牙5个,等等。○西欧的科技园主要以发

展本土高科技为主要特征,是应对美国挑战的产物。

英国的科技园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其后,科技园区在英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比较著名的有剑桥科技园、苏格兰“硅谷”地区、M4走廊地带、英格兰北部技术密集区等,它们都是闻名于世的高技术密集区域。

①顾朝林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3

法国于196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经过20年的建设和积累,该科学城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随即于1976年提出、1983年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自1984年以来,法国先后在马赛、里昂、南特、图卢兹、波尔多等地陆续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高技术园区。目前法国已建立了45个颇具规模的高科技园区,分布在法国各地。

2.3、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是科技园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80年这个地区只有2个科技园区,而到1997年则达到171个,其中日本、中国(包括台湾)、韩国则是科技园区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个地区的科技园区几乎都是政府主导和规划的产物。

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战后的“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的轨道,并于1963年在亚洲率先举办科技园区——筑波科学城。1983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高技术密集区促进法》,选定18个地区兴建技术城,以促进全国范围的高技术开发,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日本比较著名的科技园区主要有:筑波科学城;广岛中央科学城,日本自称它是“面向21世纪的、堪与日本筑波媲美的西日本先行技术开发中心”;大分科技园,以应用机械、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为其主导产业。

韩国自1962年以来通过了一系列5年计划实施它的高技术发展战略,目的是把技术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地区发展集合起来。1974年,韩国开始效仿日本的筑波模式,建设韩国第一座科学城——大德科学团地。目前,韩国已建成比较出名的科技园区有:大德科学城,大田科技园区,光州技术城和大丘技术城。

我国台湾地区于1980年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1990年,台湾又设立了台南科技园区。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建立了数目不等、形式各异的科技园区。

2.4、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欧国家,以色列、巴西、印度、阿根廷等国家也纷纷建立了科技园。

2.5、中国(不含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4

2.5.1历史缘起

中国(不含台湾)科技园区的建立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批转国家科委关于《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这两份文件都提出,要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5年4月,国家科委报国务院并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请示》提出,在北京中关村、上海、武汉东湖、广州天河区等地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设想,并提出了试办开发区的5项原则。

1985年7月,由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办了深圳科技工业园(先易名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是中国(不含台湾)创办的第一个科技园区。

1988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同时颁布了相应的18条优惠政策。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立的前后,在智力比较密集的武汉、南京、沈阳、长春、广州、重庆、西安、兰州、上海等十几个城市纷纷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发(1991)12号文件,国务院肯定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各地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又批准建立了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办法了适用中国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和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

1992年9月,国务院以国函(1992)169号文件再次批准建立2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从此,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数达到52个,基本上完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总体布局。此外,中国还先后批准设立的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2.5.2地区分布

中国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有30个,占57.69%;位于中部地区的有13个,占25.00%;位于西部的有9个,占17.31%。这样,

5

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江苏苏锡常、珠江三角洲、山东胶济沿线、陕西关中、湖南五区一廊、闽南高科技走廊等高科技产业带。

3、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园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自发的形成转向规划发展,从模仿“硅谷”到创办具有地方优势的科技园区,从振兴地区经济到国际化发展,是当前科技园区的主要变化和发展趋势。

3.1、从自发走向自主

美国硅谷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树立了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科技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典范。但是由于自发性科技园区缺乏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住房紧张等问题。为此,后来者以此为鉴,政府积极参与到科技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当中去。一种把园区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的做法,正在成为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设计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3.2、从模仿走向独创

由于科技园区对当地科技和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兴办科技园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美国、西欧、日本等,由州(县)政府主持,或州(县)政府同大学共同主持的科技园区的大批出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是兴起一股兴办科技园区的热潮。经过一场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以后,各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进而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是建设科技园区的一条经验。

3.3、从国内走向国际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园区正呈现出明显国际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办研究开发机构。例如美国费城大学城的科学中心已与日本的一个技术园建立了一个国际科学中心,并且准备与德国、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等进行合作。二是到国外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的外国研究开发机构和公司占很大比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直接到国外开办科技园区的做法。如新加坡在中国苏州建立

6

科技工业园。1984年,由法国倡议筹建的“高技术之路“,是欧洲出现的跨国高技术密集区,西起西班牙,沿地中海北岸东至意大利,将形成一条高技术产业走廊。欧洲联盟正在酝酿建立欧洲研究区;三是成立国际科技园区组织。如在法国、日本和美国成立的智密区国际俱乐部、国际技术城协会、大学研究园协会等,其活动宗旨是,加强各园区的相互联系、交流,促进园区的发展和合作,组织学术与经验交流会,在国际范围内为要求进入园区或要求建立园区的个人或组织提供咨询。

二、世界科技园区的基本类型与运行模式

1、基本类型

1.1、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一种手段,是指专为企业技术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小企业,使其风险降到最小的组织形式。它规模小,一般由孵化场地、多种服务设施以及行政、经营管理人员构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为了弥补科技园、科学城和高技术区的不足之处,又进行了新探索和尝试——创办企业孵化器。科技园的主要功能是在大学与企业之间建立联系,沟通技术转移和交流的渠道。尽管它吸引了大量的新建小企业,但它不是专门为这些小企业服务的,多数仅限于给小企业提供条件良好的办公场所、通信设施等。科技园主要是吸引已经站住脚的高技术公司,其重点不是培养、扶植小企业。而孵化器正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扶植创新型、技术密集型的新建高技术公司,通过提供整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咨询服务,使高技术小企业的失败率降到最低限度,并且培养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

孵化器一般设在重要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附近,由高校、有关企业和政府给予资助,用于新开发的高技术进行试制、工艺设计和小批量生产,然后向企业部门转让商品化的技术和工艺流程。由于它带有培育和试验的性质,因此一般称为技术孵化器。

具体地讲,企业孵化器具有以下功能:向新建小企业提供廉价场地,包括办公、实验和生产用地;为客户公司提供后勤服务,包括文秘处理、办公设备、通信设施、图书馆、会议室、食堂等;帮助客户公司制定经营计划;

7

帮助客户公司解决科研设备;帮助新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包括帮助小企业打通商业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的关系,建立自己的“种子投资基金”,提供资金担保等;提供律师和会计等专业服务;培训服务;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发现人才;促进和鼓励创办企业。

孵化器在小企业特别是高技术小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反映在它大大地提高了新办小企业的成功率。根据美国企业孵化器协会的统计,凡未经过孵化器孵化的小企业,50%在创办的头5年倒闭,而经过孵化器孵化的小企业,80%能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孵化器诞生前的20年中,美国每年平均新增0.9万家企业,在孵化器诞生后

1的5年中,年平均新增加7.4万家企业。○

1.2、科技园

科技园(研究园)一般是以大学为核心,通过校园土地出租等多种方式吸引企业进入从事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促进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区域,是科技园区的基本形式。如美国斯坦福研究园、英国剑桥科技园和艾思顿科技园、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鲁格和古尔德斯坦在1987年和1988年的两篇论文中,对科技园的概念作了如下规定:“科技园、技术园或研究园,是一种实业园(Business Park),园内主要企业的基本活动是研究(或)产品开发,而不是制造、销售总部或其他实业功能。园内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主要是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种定义的科技园有别于其他非单一组织实体所构成的技术或研究指向活动的空间集聚区域。例如波士顿128公路地区,文献中称之为高技术综合体。科技园与技术中心也不相同,技术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在大学与其他研究机构中协调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或为给中心提供经费的私营财团从事研究与开发。科技园也不包括孵化器,除非占据孵化器建筑的机构主要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从上面的定义来看,科技园的主要活动是研究与开发,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研究机构与工业的合作和联系,使科研成果商品化。所以,一般来讲,世界上的科技园都建立在大学、研究机构比较密

①参阅王瑞明等:《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页。

8

集的地区,通过这些科研机构的科技支持,以达到减少入区企业开发风险的目的。

科技园是在大型高科技计划、创新计划及地区发展计划背景下加强大学与工业联系的一种空间形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高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相继出台大型高科技计划,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自主了两个创新计划——“大学工业合作计划”和“小企业创新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激励下,地方政府根据资源条件、科技基础和经济基础,采取了各具特点的战略措施,其中包括兴办科技园,建立大学与工业合作研究中心等,而科技园这种形式最受重视。70年代后期,科技园开始在全世界推广,8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

1.3、科学工业园

科学工业园是开发者将已经完成基础设施的地盘租售给进入园区的科研机构和高技术公司,从而使园区产出科研成果和高技术产品。如法国的格勒诺布尔科学工业园和韩国大德研究团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普遍采用工业园区的空间组织形式。工业园区是一种通过规划建设的有实体、有目的的区位环境,其目的在于吸引新工业投资,缓解工业对中心城市的压力和对环境的污染。一方面,城市内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混杂造成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促使工业向郊区发展;另一方面,现代交通工具和道路功能的变化使工业园区的建设成为可能。另外,现代化的大型装配生产线需要大面积的平坦土地,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工业园区在市郊的高速公路旁迅速发展起来,它和市郊的购物超市一起被看作用以解决现代都市问题的一对孪生子。早期的工业园区的厂房出售,进入园区的新公司可以低价租用。20世纪中期,在斯坦福大学旁建设的斯坦福工业园,以及波士顿128公路沿线出现的很多工业园有其特殊的性质,即与大学密切联系。科学工业园建设是对大学和地方工业都有利的社区,这种大学是对周围工业的创造性活动很敏感的大学,这种工业是使用高精技术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

科学工业园集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是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和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以进行工业生产

9

的基地。与孵化器比较,科学工业园的规模较大,占地一般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孵化器产出的是成熟的高技术中小企业,科学工业园则使整个园区研究——开发——生产形成一体化,产出科研成果和高技术产品。科学工业园和一般工业区的区别,是它不仅靠近交通线,具有工业区的优点,而且毗邻研究性大学,着重发展大学与工业的关系。资料表明,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科学工业园与工业区基本上同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工业园显示了一般工业区难以比拟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4、高技术产业带

高技术产业带,是指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高技术产业及科研机构的大规模集结地,是具有较广地域和高技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部功能,集科研、服务、销售机构于一体的地带,它可能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科技园区与其周围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集合体,也可能是若干科学工业园共同组合的集合体。

这类科技园区往往没有具体的边界或区域界限,一般是较广阔或狭长的地带,因此也称为高技术产业带。高技术产业带的核心是聚集效应,具有集聚和扩散的双重功能,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它以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经产品化和市场化形成基本技术公司,然后逐渐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高技术公司,逐渐自发地发展成为高技术产业带。如美国的硅谷、128公路地区,英国的M4号公路和加拿大的“北硅谷”。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高技术产业地带,但是有几个区域在未来有形成高技术产业地带的可能,如京津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高技术产业地带是在长期的自发或半自发状态中形成的高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集中的地带。这种地带一般没有经过政府规划、组织和指导,最初是孵化器式的高技术生长点,然后与小企业合作,再形成一批中、大型高技术公司,加上金融、法律、服务等配套设施,经过长时间的集聚和衍生,最终形成高技术产业地带。政府只是通过科研合同和采购合同,对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发挥着促进作用,因而主要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发挥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扩散和渗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0

2、发展模式

2.1、模式问题的提出

科技园区尽管超越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上的限制,在世界上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和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分类。

概括起来,世界科技园区可以从以下角度去分类,主要有:(1)、从发展优势的角度来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优势主导型、优势导入型和优势综合发展型三类;(2)、从形成过程来看,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划分为自发型、政府计划型和自发与政府干预想结合的混合型三类;(3)、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划分为政府投资型、民间投资型和混合经济型三类;(4)、从经济活动的表现特征来划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又可划分为外向型、内向型以及兼有内向型和外向型特征的双向型三类;(5)、从学科角度来划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分为单一专业型、多学科综合型两类;(6)、从管理体制来划分,世界科技园区发展模式可分为政府部门管理型、学校或民间非赢利机构管理型和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三种类型。

2.2、发展优势模式 2.2.1、优势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都见于发达国家,是以一个地区具有的特色优势,包括工业技术优势、学科专业优势、智力人才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投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等为主导来谋求发展。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扬长避短,重点倾斜,注重实力。

2.2.2、优势导入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该地区优势不突出,科技、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或原有传统产业失去优势,面临困境,而改弦易辙,创造条件谋取未来的优势。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因势利导,借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2.3、优势综合发展模式

11

这种模式是综合利用本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等发展起来的,并且投资小,见效快。

2.3、形成过程模式 2.3.1、市场主导模式

一般来说,属于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比较少,而且基本上都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此类科技园区都属于先发型,其所在地综合优势明显,特别是学术力量特别强,附近存在着与工业界有着广泛联系的研究型大学,而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环境较好,市场体制较完善,商业气氛较浓,法制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备等。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就属于这一模式。此类模式的科技园区资源配置较灵活,市场竞争力较强,充满活力,缺点是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集中不够,容易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这类科技园区要么效果好,要么效果很差。

2.3.2、政府主导型模式

一般来说,属于这种模式的科技园区比较多,而且基本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此类科技园区都属于后发型,其所在地综合优势不明显,条件不充分,因而需要政府力量作为推动力。我国的各类科技园区都属于这类模式,地方政府在各自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具有集中统一、权威高、规划性强的特点,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的缺点,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这类科技园区也一样,要么效果好,要么效果很差。

2.3.3、混合型模式

一般来说,属于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比较多,而且基本上都属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西欧大部分科技园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此类科技园区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民间和市场的作用,把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模式要求有较好的外部发展条件。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既具有政府主导型所具有的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又有市场主导型所具有的灵活性、创造性、活力和竞争力强的特点,一般效果较好。

三、世界科技园区理论基础与基本功能

1、基础理论

12

1.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及其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它强调投资在推动性工业(极)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而导致全面的工业增长。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边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推动性工业所诱导的增长发源于推动性工业所在的地理中心,这种地理中心称为增长中心。后来经过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美国经济学家尼科尔斯、赫尔希曼等人的论证和发展,他的这一理论开始将研究视角由“经济单元”转向地域空间,提出了“增长中心”概念,使增长极理论更具实用性。增长极理论目前已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对衰退的老工业实行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应用于现代化的政策设计、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心城市的建设及贫困地区的开发。同时,增长极理论是用以解释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中最强的一支。科技园区可以看成是增长中心,它导致集聚经济的发展,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高度集中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待遇,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纷至沓来。与一般制造业形成的增长中心不同,科技园区公司之间的大量联系和所诱导的增长主要不是建立在原料流,而是建立在信息流的基础之上的。科技园区所造成的服务和贸易的增长效果比一般制造业工业区的增长效果要大。

1.2、地区创造性理论

企业家能力理论、地区创造性理论所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区位,如硅谷、128公的经济活动比其他区位经济活力强?它们具有哪些优势?是否能通过公共政策创造这些条件从而形成类似的具有经济活力的区位?美国学者安德逊1985年提出,创造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初在高度竞争性的地区发展,这些地区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通讯网络。他认为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来创造这些条件,包括创建科技园区。地区创造性也与城市的规模有关,因为较大城市能提供较多的服务和较大的集聚经济。

企业家能力理论、地区创造性理论来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

13

夫.熊彼特。1934年,他就提出,“企业家是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结合体的关键”。对其理论的现代应用,则是把企业家密度和企业家网络的扩展程度与经济增长率联系起来。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认为科技园区由于创造了环境,培育了新的公司,涌现出创新企业家,因此获得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科技园区主要吸引的是研究设施,增加服务和支撑工业,集聚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它们开始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企业家阶段,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个人名义或集体名义组建新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位于同一地区内。企业家能力理论十分强调科技园区发展的“企业家阶段”。增加企业家密度的政策重点在于向有潜力的创造者提供技术援助、地位、特殊培训以及启动资本,同时还强调改善整个文化和经济环境。

1.3、苗床理论

苗床理论又称孵化器理论,它是关于在新生产部门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所需要的地理条件的假说。过去对这种假说的一种解释认为,大城市中心是雏形生产部门最好的孵化器,因为这些部门需要多种多样的集聚经济。现在对苗床理论的最新解释是,苗床本身的区位可能有周期性的变化,可选择在阳光地带,实现“国土创新综合体”的功能。这两种说法都指出,苗床现象的动态特征是从原有公司中衍生出新的子公司。

美国著名的孵化器专家Ruatam Lalkaka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受控制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和盈利的企业。其特点包括:精心挑选有潜力的新建或处于初始阶段的企业;为每个租户提供指定的空间,诸如通讯与办公等方面的公用设施;负责训练、开发与协助新生企业的小规模管理队伍;提供接受诸如法律和金融方面专业服务的渠道;可接受的房租和服务收费;企业进驻孵化器三四年后,将毕业离开。中央与地方政府通常支持这种机构的建立并在其初期运营中给予帮助,但孵化器本身一般有实现企业化运作并有经过最初几年运营后达到经济自立的计划。

企业孵化器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一幢或数幢孵化大楼及相应的服务支持。孵化器与四种机构密切相关:一是快速增长的高技术企业。许多孵化器专注于次类企业,且企业的成长能力决定了孵化器的成功与否。二是处于变化中

14

的成熟企业。这种企业具备相当规模,其发展并不是建立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们需要不断地调整以应付竞争,以至衍生出许多新的公司。这是另一类孵化器。三是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由于地区总部汇集了所有至关重要的资源,得以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四是研究机构。当研究项目接近完成时,企业主们就开始寻找技术市场机会,促进新公司的建立。因而,研究

1

机构成为一种孵化器。○

孵化器能够为企业提供一般办公及服务设施、一系列公用服务,提供建议、信息以及与中介机构的联系渠道等,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在其他情况下自然生长起来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工环境。该环境的特点是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的大量聚集和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因而,在企业孵化器选址方面,应当注意是否较密集地分布着已有企业,是否有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既能提供技术资源又能提供企业家资源的研究机构。孵化器将在“内生型地区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园区是以高技能的劳动力和大量研究与开发活动的集聚为特征的,按照苗床理论,科技园区是孵化器的最佳选址。科技园区中包含有为新生企业提供的孵化空间,这些孵化器设施与成熟公司或新建分厂的永久性设施不同,它们一般提供3—5年固定期限的孵化场所,租金较低,以此减少新公司的破产率。可见,科技园区是创新企业家的苗床。科技园区的决策者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关键问题,即成功的新建是否能产生足够的地方乘数效应来保证本地有长期支持它的财力?如果科技园区内的公司与本地公司很少联系,而主要和该地区以外的公司联系,那么最好由高一级政府来承担对这个科技园区的管理。

1.4、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的观点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最早从技术的角度研究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人是约瑟夫. 熊彼特。他把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并且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而技术创新是熊彼特创新概念的重要部分(还包括制度创新)。他认为,创新推动

①参阅颜振军:《孵化与奋飞:如何投资、管理、进出企业孵化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5

产业走向繁荣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为了谋取额外利益,企业纷纷进行创新;二是其他企业为了分享这种利益而开始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模仿;三是那些采取旧方式的企业为了生存而进行适应性模仿(即进一步的推广)。后两步即是技术创新的扩散。继熊彼特之后,莫尔顿·卡曼和南赛·施瓦茨等从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三个决定性变量对技术创新和扩散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

另一个研究技术创新、扩散与产业发展的学者是哈佛大学的维龙教授。他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高技术产品的发展过程 概括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美国加州大学的马库森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十几个工业部门技术创新和扩散与部门利润历史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利润周期模式,他将一项新技术对产业的影响分为零利润、超额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递减和间或递增(小技术革命引进)、负利润五个阶段。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产业的成长与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而随着创新的完善和产业的成熟,创新必然会产生扩散,从而引起产业空间分布的重大变化。作为完全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科技园区,不仅具有上述理论概括的一般规律,还具有其他鲜明的特点。高技术产业不受或很少受硬资源产地和大运输量条件的限制,其最重要的载体是创新的技术及其市场等信息。技术的扩散必须循着技术创新源区和扩散途径去研究其空间区位。同时,技术创新必须通过技术扩散才能使其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

1.5、空间扩散理论

扩散是创新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开创性研究并奠定了空间扩散理论基础的是被誉为第四代区位论大师的瑞典隆德大学哈格斯特郎教授。之后,一大批美英区位论者对之又作了深入研究。扩散理论认为,一项创新由于能够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或者能节约劳动和节约资本,或者提供系统的功能而创造新的市场,使在创新者与其周围的空间里产生“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就会促使创新者向外扩散和传播,或者周围地区为消除差异而进行学习、模仿和借鉴。扩散可以发生在人群之间、厂商之间、地区之间或企业与地区之间等,

16

经常地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人才流动及国际贸易等方式加以实现。

技术扩散按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特征来分,有三种类型:一是扩展扩散,即围绕创新起源点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出连续的扩散。它主要受距离因素的控制,邻近效应很明显;二是等级扩散,即创新循着一定的等级序列顺序扩散,如规模顺序、文化层次、社会和经济地位、官职等级等,其决定因素为接受者的位势;三是位移扩散,即扩散接受者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它主要是由于移民或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引起的。高技术的扩散可能主要是第二种,或三种类型的组合,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多样。高技术产业包含研究与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三个部分。作为技术创新起源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分布有关,因而科技人才密集分布区则决定了创新的区位。而在高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过程中,往往由于人才、工资、用地、政策及寻找市场等原因,生产制造的部分过程或销售服务的分支机构便会向其他地方(特别是城市)扩散,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区位。

2、基本功能

2.1聚集功能与效应

高技术企业的区位除了受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中间运输的影响外,还要受到规模利益和聚集利益的约束。一个企业如果独居一隅,那么它就要单独修路、架电线、引水等,就要增加投资,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新技术和创新经济活动体现了一种集聚和集中的倾向。技术的高密度信息特征性需要面对面的交流。理想的场所应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一是高级别的起点;二是多领域的科学和文化活动;三是便利的内外交通通讯设施;四是大众需求的广泛分享;五是协作发展的条件。而科技园区正是这样一个高度优化的场所(区位优化、政策优化、环境优化、投资条件优化等)。科技园区一般设置在城市内,还具备一般工业区高度集约化的基础设施和人文条件,它既可提供交通、能源、给排水等服务,又可提供科研力量、技术工人、商业服务、销售市场、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条件。

特别是科技园区作为一个高智力密集区,大学和科研机构相对集中,有利于科学思想和科技成果的交流,有利于研究和开发的协作以及实验室、图

17

书、情报、信息设施等资源的共享。如同一所综合性大学一样,科技园区产生的这种集聚效应,可以提高科技研究开发的能力。科技园区有巨大的吸纳功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吸纳和聚集大量的研发机构、科技人员和高技术公司等要素,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而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对应用面广、辐射作用大的高技术,如微电子、电脑和网络,在应用过程中会不断开辟新的需求和产业,发展新的技术和产品,在其周围汇聚大批相关企业。当高技术企业群达到临界数量,在一个地区就会形成产业聚群,形成高技术产业带(区)。产业聚群是相关产业在一个地区的集中和以多种环节联系在一起。这种集中需要特定的地理、资源、政策和人文条件。产业聚群一方面带来相互的竞争和人员的流动,推动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带来集中的市场和顾客群。产业聚群还带动上下游供应和销售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使得生产和销售成本降低,售后服务增强,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产业聚群还会使企业员工流动出来成立新的效率更高的小企业,形成专业化程度更高、分工更细的新的企业环节。产业聚群的竞争力大于单个产业相加的竞争力,并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会产生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产业聚集地区集中。产业聚群会建立不同的企业之间因同学、同乡、旧同事、同一协会成员、参与同一社区活动、相互持股等关系而形成的饿人际关系,促进产业间信息快速流通,增加相互合作和协同的机会。

科技园区虽然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但它实质上是一个研究、开发、生产三者相结合、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三大主体要素,大学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活动的中心,研究机构是从事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高技术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它们本身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即大学、研究机构和高技术公司集聚越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互动关系就越密切,其作用就越大,反过来又会促进三者的进一步集聚。在三者载体之上的科技人员,也是一样,集聚越多,其作用也越大,地位就会越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科技人才的聚集。科技园区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一种制度安排,能使大学、研究机构的高智能、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与高技术企业的生产资料、管理营销结合起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达到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信息密集、资金密集和服务密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硅谷

18

101公路和波士顿128公路沿线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技术公司和科技人才的原因,并且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2.2孵化功能与效应

孵化器是科技园区的一种形式,实质上,科技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孵化器,几乎所有的科技园区都包括有孵化器的功能和作用。

科技园区是高技术中小公司和企业家的孵化器和摇篮。许多科技园区就设有孵化器或创业中心,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受控制的工作环境。该环境的特点是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大量聚集和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在这个环境中,人们试图制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盈利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家。孵化器是科技园区内培育高技术企业的起点,一旦在孵化器度过了成果商品化阶段,就可以在科技园区里进行二次孵化或大规模生产。可以认为,孵化器使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科技园区使高技术企业从小到大。孵化器也是创业者成长的摇篮,孵化器在企业家创业过程中能够起到如下作用:一是节省时间,一般一个小企业从入驻孵化器到开始正常运转,只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二是少走弯路,富有经验的孵化器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的咨询服务,可使企业家做出正确的选择;三是创业者聚集效应,使创业者方便交流经验和信息,甚至结成合作伙伴;四是加速发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现在许多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了孵化器产业。风险投资机构可以独立地参与组建孵化器,也可以与孵化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孵化器作为科技创业的专门服务机构,把风险投资作为支持科技创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引入到科技人员的创业过程中。科技人员在孵化器的帮助下的创业过程主要表现为高技术企业的初创期、发展期和扩张期,而风险投资的种子资本、创业资本和发展资本的投入恰恰覆盖了科技人员的创业全过程。同时,孵化器恰恰可以帮助风险投资家的风险投资降低风险。

2.3辐射功能与效应

科技园区的研究开发成果可在广阔的技术前沿上促进高技术产品的诞生,从而对高技术企业起着强烈的辐射作用。高技术产业是一项风险大、发展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的行业。而高技术小公司投资少、转向灵、见效快、

19

是发展高技术的重要力量。科技园区具备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运行机制,它所聚集的高技术小公司不但可以直接吸取科技园区的研究开发成果,而且受到在知识密集环境中进行创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科技园区的很多科研人员都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开办公司,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

2.4带动功能与效应

控制论创始人、美国科学家维纳曾经说过,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科学的边缘,它给有修养的研究者提供最丰富的机会和领地,但必须组织各种学科的科学家进行合作才能见效。科技园区高技术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要素扩散将带动周边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科技园区在改造所在地区传统工业、改变过去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技术及其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具有高产值、高利润、高增长率的特点,能大量增加就业机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地区经济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部分生产要素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改造作用。这种改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的进行功能替代;有的增加计算机控制的部件。科技园区周边地区的传统产业,往往最先得到高技术的实惠。

四、世界科技园区的体制与运作机制

1、管理体制

概括来说,世界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类型主要采取了政府机构管理、民间组织(如基金会、协会)管理、专门公司管理、大学管理以及政府、大学、企业的联合机构管理(即“官、学、产”共管)等形式。

1.1政府管理型

政府管理型,主要形式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以便直接进行全权管理的体制,基本上由政府一手操办科技园区的一切事宜,实行“单一窗口”的一站式管理和一条龙服务。该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具体的管理执行机构也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组织设立的专门机构,这一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

20

例如,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由台湾科学工业园区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局共同负责园区的行政管理,办理园区的运营工作,提供园区各项服务;新加坡肯特岗科技园由新加坡科学理事会负责行政管理,并指导科技园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土地拥有者裕廊镇管理局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园区还设甑选委员会负责评审投资者申请的研究项目。日本筑波科学城是由首相办公室下面设立的“科学城推进本部”来管理,该部由国土厅长担任主席,成员包括科技厅、环境厅、厚声省、文部省、农林水产部以及邮电、劳工、通产、建设等有关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副部长。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协议会(下设5个专业委员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由住宅和城市开发集团负责,科研和教育机构建设由建设部负责。

深圳高新技术园区也属于这种管理体制,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由以市长为组长,市科技局、计划局、经济发展局、规划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负责人组成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二是管理层,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办公室,包括综合处、计划处和监督协调处,具体负责园区的行政管理事务;三是服务层,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属于服务性事业机构),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日常服务工作。

1.2大学管理型

大学管理型,即由大学或研究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大学校园内的科技园或孵化器来进行管理的体制。只有为数很少的一些设在大学校园内的科技园或孵化器采用这种类型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消除了来自政府的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实行自主管理,发展自由度较大,对中小型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但是,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科技园区的权威性和协调性就会受到影响,资金保障也会面临问题。

1.3公司管理型

公司管理型,是指采用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的体制,即以非盈利性的公司作为科技园区的开发者和管理者,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区内的各项业务、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通常是把科技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

21

公司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合营企业。公司不属于政府机构,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和权利的经济实体。公司一般由政府控制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来领导,董事会一般有政府、大学、企业以及当地有关人士所组成,负责有关科技园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一般不干预区内个机构的具体业务,园区日常管理和经营业务由公司经理层负责,经理层还必须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大政方针。这种公司形式的管理机构,既能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同时又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监督。英国几乎所有的科技园、美国的孵化器、德国几乎所有的技术创业者中心、澳大利亚所有的科技园、印度的科技园都采用公司管理型。

1.4基金会管理型

基金会(协会、管理局)管理型,是一种综合性管理体制,既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国外一些规模较大的科学工业园、科学城和技术城一般采用此种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具有适合于科技园区发展的几个特点。首先,它体现了利益与风险分摊的原则,对于投资大、风险高的科技园区,这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它以资金管理牵头,带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使管理权力和利益风险挂钩,使责权利三者得到统一。最后,这种体制间接地体现了政府的影响和干预。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习惯上不由政府直接参与管理,而是由政府通过出资施加自己的影响,引导科技园区的发展。

1.5管理体制比较

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可以分为一元管理体制和多元管理体制。一元管理体制是指由一方包括政府管理型和大学管理型。多元管理体制是由多方参与管理的体制,它分为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的公司管理型和由各方组成的基金会(管理局、协会)管理型两种。

1.5.1管理职能范围

管理范围的一个极端是只进行地产管理,另一个极端是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那样实行统管的“小政府”。后者除基本建设外,还负责园区一切经营,直到签发护照和人员解雇。多数科技园区的管理职能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一般来说,科技园区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基本上相同,主要包括:制

22

定和实施科技园区发展计划;从事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筹集风险资金;创办孵化器,扶植新企业;负责房地产;负责入区机构(企业)的登记、管理;组织区内各方的交流与合作;举办技术培训和进行技术咨询;促进科研与生产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对区内的活动做出限制,等等。

1.5.2管理体制的分析

政府管理型的资金有保障,风险由政府承担,政府的干预较强,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宏观调控,具有权威性、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点,但政府干预过强,缺乏灵活性,不利于激发活力和创新。多元参与管理体制的最高决策机构和实施机构对区内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的具体业务不予干预,但又能体现政府对园区的影响和引导工作(通过出资、政策、法规和派出董事会代表等)。这种体制以资金管理牵头,带动行政管理和科技管理,使管理权利和利益风险挂钩,使责、权、利三者统一,既有利于各方作用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便于个方关系的协调,它比较好地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世界多数科技园区都采用这种管理体制。

第一,不同管理模式适用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基本上采用多元管理体制,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较多,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小,像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地区两个高技术密集区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欧美发达国家多采用多元管理体制,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属于先进国家,市场经济比较发达,法制比较健全,即外部大环境比较好。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采用单一的政府管理型管理体制,政府在科技园区的建设中作用非常大。有的科技园区完全是政府一手策划的产物,如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我国绝大多数园区。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后进国家或地区赶超战略使然,加上市场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外部环境比较差等因素。同时,在科技园区的创建初期,一般采用政府型、民间型两种管理模式。

第二,政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或缺的。不管哪一种管理模式,政府在其中都起者一定的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象美国硅谷、128公路地区等是市场发展的产物,但它们的形成也与政府的作用密不可分。在它

23

们形成的初期,政府的立法保障、政府采购等都对它们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科技园区发展需要良好的硬环境,如建筑、住房、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离开了政府的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科技园区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环境,如优惠政策、金融环境、法制环境、智力环境等。这些软环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政府的参与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科技园区都采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管理模式。

第三,要充分发挥民间和市场的作用。政府的管理和参与,并不能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其他诸如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的作用建立在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之上才是最佳的。

2、运作机制

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园区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帮助和影响甚至直接规划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运行机制是否健全、灵活和畅通是科技园区成功与否的关键。

2.1 官产学协力机制

建立研究开发生产的官、产、学协力机制,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及科技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

2.1.1官产学的角色地位

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园区的运行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三者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主要包括:一是建设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园区都是由政府或政府参与兴办的,园区所在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二是教育与科研的投入,良好的教育、科研基础和环境,是吸引许多科研人员进入园区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因素;三是提供种子基金,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四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高技术企业是科技园区的灵魂和高技术产业化的中心。高技术公司一般是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为主体,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合二为一,承担高技术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没有大量高技术公司的生产和发展,就

24

没有科技园区的真正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和基地,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园区不可或缺的基础之所在。因此,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三者之间的通力合作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元素。

2.1.2建立官、产、学合作关系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缩短研究生产周期,国外不少科技园区都建立有“官、产、学”联合研究开发组织。一是建立多方共同管理的公用研究设施,为增进“官、产、学”之间的联系创造条件。如北京市政府在中关村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二是成立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公司,以加强“官、产、学”之间的联系,促进技术转移。上海市科技局、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属于官、产、学协力合作的典型组织。三是“官、产、学”联合搞研发。通过政府各基金会或董事会等组织联合研究开发,密切了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内的公司,80%与官方的台湾工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有各种合作关系。四是地方政府设立各种基金会资助大学或企业。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当局为区内企业提供了许多创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奖。

2.1.3学、企之间开展横向联系

上述政府、大学、企业的联系都有政府机构的协调和介入。与此同时,大学(包括研究机构)与企业在互利基础上自发横向联系,进行学、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大学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研究设施,甚至研究人才,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在技术开发和项目交流方面相互合作,同行企业建立横向网络组织,坚强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支持和委托研究。即企业在感兴趣的项目上向大学提供一定数量的研究资金,或出资委托大学在某些特定领域进行研究开发,从而享用大学的科研成果。二是合作研究。即企业不仅出资而且与大学共同参加研究项目,或企业请大学参加本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大学与企业在共同享有的或共同操作的设施上进行合作研究。三是合同研究。即大学与企业就双方感兴趣的研究项目签订研究协议,内容包括研究范围、人员、设备、管理措施、资金、研究期限和发明权等。四是情报交流。即大

25

学各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集、刊物源源不断得传播到企业,企业还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调阅大学的教学实况和科研数据。五是人员交流。即大学教授和科学家担任公司的顾问或董事会、理事会成员,或成为公司合伙人、公司股票持有者。六是知识产权转让。许多大学在科技园区内设有联系机构,向园区内公司推荐专利许可证和技术诀窍。七是自办实体。如北京大学的方正、清华大学的紫光和同方等。

2.1.4、企、企之间开展合作

在科技园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除了激烈的竞争以外,还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比如在美国硅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业化,不同公司生产的部件相容。

科技园区高技术公司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垂直合作和横向互补合作上。诸如大公司与小公司在技术发展和交流项目方面进行互相合作,大公司可得到小公司广泛的技术投入,小公司则可得到市场和信息。同行高技术公司之间建立横向网络组织,加强信息传输和经验交流。园区公司指导当地企业生产,有的地方企业还成为园区高技术公司的子公司。区外企业还为区内企业承担加工业务等。由于网络公司的建立,尤其通讯和计算机公司出现的空间组织改变了传统的市场和竞争内容,高技术公司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将更加紧密和广泛。

2.2资金筹集机制

高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资金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2.2.1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主要用于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政府投资主要包括:

一是直接投资,即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基础设施,或以专项拨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除了美国和欧洲部分科技园区政府投资较少以外,其他基本上都有政府的大量投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园区。我国的科技园区基本上都是直接投资。

二是间接投资,即政府通过实行一系列间接手段来支持科技园区的发展,

26

这主要包括:(1)、合同采购。政府与科技园区内的企业、研究机构或大学签订合同以及收购其科研成果或高技术产品。(2)、政府发放低息贷款。通过政府银行贷款,既可充分利用银行融资的手段,又能通过实施政府优惠利率或贴息等政策支持科技园区的高技术公司的发展。(3)、补贴和奖励。政府为科技园区的高技术公司提供研究开发项目提供配套补贴和额外奖励计划。(4)、发行债券。(5)、基金。政府从城市发展基金和建设基金等支出资金来支持科技园区。(6)、风险投资。政府有时直接向企业投放“种子基金”,有时则通过立法,把政府拥有的基金投入到风险投资公司。

2.2.2民间资金

民间资金,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美、日的民间资金在科技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日本各个技术城都设有“技术社区基金会”,通过它来吸收各界捐款。我国的科技园区建设已逐步有民间资本的介入。

2.2.3外国投资

外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科技园区的重要资金来源。外资的出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建设科技园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我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园区都是以吸引外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外资的主要渠道包括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发达国家相互在对方的科技园区投资,或为了打入对方市场,或是为了设立观察点,监视对方高技术发展动向。三是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打入发达国家的科技园区,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研发公司,目的在于借助当地的优良环境和智力资源,获取技术秘密。如美国的硅谷就吸引了不少这方面的外资。

2.2.4风险资本

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科技园区的一种主要的筹资渠道。风险投资是科技园区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在美国的风险投资中,投向高技术产业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一些著名的高技术公司如惠普、苹果、英特尔、微软、雅

27

虎等无一不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风险资本在加速建立高技术产业群,推动科技园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说来,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风险资本对科技园区的作用还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风险投资活动需要有一系列条件和社会环境,其中包括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管理人才及政策支持等。此外,风险资本往往出现在科技园区发展的中后期,对科技园区建设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起作用。即使在风险资本特别活跃的硅谷,其初始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防和航天工业的政府合同采购的。

2.3企业准入机制

世界各国普遍设有由有关专家组成的甄选委员会或小组,就下列条件实行对要求进入科技园区的单位或企业作严格审查:研究方向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范围;研究开发经费占整个业务预算的比例是否较高;拥有的成果或专利是否有商业价值;是否具有开发新产品的潜力;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的比例是否较高。园区不仅接纳高新技术企业和单位,同时也接纳风险投资公司、资讯服务、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机构、贸易公司、财会管理及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等。

2.4要素流动机制

一般认为,在所有具有相同生产条件的区域,劳动力将从低工资区流向高工资区,资本从高工资区流向低工资区。技术则分为两个部分: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主要包括技术设备、专利技术、原材料和半成品,随资本的流动而流动;无形技术主要是掌握技术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而流动。在建园初期,由于工资水平不高,促进了资本和有形技术在这一地区的快速流动。随着园区研究和开发机制的建立和工资水平逐年上升,无形技术人才迅速向园区集聚。就科技园区内部而言,当建成较多的科技公司时,工资水平出现两极分化,进一步刺激科技人才向高工资、高回报率的公司流动。所以说,由于科技园的高技术特性,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较一般区域要快许多,具有超流动性特征。

科技人才的流动对科技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人才流动包括园区外

28

向园区内流动和科技园区内部之间的流动。前者包括科技人员创办高技术公司、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顾问、合作研究、定期流动;后者主要是指科技人才的跳槽。

2.5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有:以私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以国家风险投资行为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政策性补贴、银行低息或无息贷款、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企业创办者自身的资金、各种资助、引进外资等等。各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业采取了种种鼓励和扶持政策,主要有:(1)、直接参与。(2)、税收优惠。(3)、贷款担保。(4)、放宽限制。(5)、开辟二板证券市场。

风险投资机制还包括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一般来说,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包括公开上市、并购和清算。

从各国科技园区的情况看,从事高技术产品开发的绝大多数是小型公司,在硅谷,50人以下的小公司占总数的85%。为了帮助创业者创办风险企业,企业孵化器便在科技园区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各国科技园区的组成部分和发展手段。

2.6人才激励机制

对于到技术公司及产业而言,有两种能力非常重要:一是创新能力;二是企业家能力。这两种能力主要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所以激励创新和企业家才能的机制就成为高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要求企业在报酬机制上采取有效的激励方式。传统产业的激励方式主要是工资等现金型报酬,而世界上比较成功的科技园区的高技术公司则普遍采取股权型报酬(优先购股权),包括奖励股份和授予股票期权等。

29

参考文献

1、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与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3、克里斯托弗·梅耶等:《创新增长:硅谷的启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罗杰斯等:《硅谷热》,中国友谊出版社1986年。

5、M.卡斯特尔等:《世界的高技术园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魏心镇等:《新的产业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赵慕兰等:《历史的创举:世界科技工业园研究》,海潮出版社1997年。

8、钱颖一等:《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9、顾朝林等:《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园区》,中信出版社1998年。 10、赵文彦等:《新兴产业的摇篮:高技术开发区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年。

11、焉祖林:《新技术开发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12、储东涛:《区域经济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谈镇 黄瑞玲等:《新发展经济学论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白克明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和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郑宁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16、欧廷高:《创业的家园:中国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北京邮电大学出

30

版社2000年。

17、米钢:《硅谷为什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 18、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