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使我明⽩了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为本,坚持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建设全⾯⼩康社会⽬标的根本要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发展模式,促进社会的全⾯发展⽆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中体现为坚持以学⽣为本,促进学⽣全⾯发展,建⽴学⽣终⾝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师、学校及教育的全⾯可持续发展。在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疑是最根本、最重要、决定作⽤的资源。所以,要把教育纳⼊科学的现代发展体系,教师这种资源的挖掘与利⽤就是最关键的突破⼝。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要求下,教师就必须重新审视⾃⼰在教育中扮演的⾓⾊,对传统教育观下的教书匠要辩证反思,重新思考⾃⼰的⾓⾊定位。 ⼀、教师在传播科学发展观中的双重⾝份。
⾸先,教师⾃⾝是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受众。科学的发展观这样⼀种理念,既是⾃下⽽上的归纳,⼜是⾃上⽽下的演绎。作为个体,教师在实践中的认识是感性的、零散的、朴素的,不可能在短期内上升为理性,⽤以指导⾏为是含糊的,有着明显的缺陷的。作为受众,教师在接受科学的教育发展是要⾯对⼀些传统理念的挑战的,这些传统的东西根蒂是⽐较牢固的,这也正是禁锢教师的思想、吸纳新事物的主要原因。
作为受众,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的发展观内化成⾃⼰的教育理念,形成⽴⾜学⽣终⾝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冲破单⼀评价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始终⽤赏识的眼光来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对待学⽣坚持做到关爱、尊重、理解、宽容、激励,让学⽣在阳光下成长,在表扬中成才,在和谐的氛围中全⾯发展。这样的理念才是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准确、深⼊的理解。
其次,教师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传播者。⼀所好的学校就象是⼀台⾼效的播种机,传播科学的思想,并辐射到社会的⽅⽅⾯⾯。在这项⼯作中,教师这个群体扮演着⼗分重要的⾓⾊,承担着重⼤的历史使命。就中学⽽⾔,教师作为施教者其教育对象主要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既是缺乏科学辨别能⼒的弱者,⼜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强者,恰当地利⽤这个特点,是我们在青少年当中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社会的发展最终依赖并体现为⼈的发展,这是在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为本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在传播中应慎重地引导学⽣认识到⾃⾝对于社会全⾯发展所肩负的责任,从⽽对⾃⾝的发展产⽣强烈的欲望。当我们把问题归结为⼈的时候,学⽣也将汲取科学观念的营养,逐步树⽴科学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成长观、发展观,这也就是我们在青少年中传播科学的发展观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的⽬的。
⼆、教师是倡导终⾝学习的模范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种可持续的发展。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应最终归结为⼈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靠终⾝学习,⽽教师就是倡导终⾝学习的模范。终⾝学习,准确地说是⼈的⼀种内涵和修为,终⾝学习不是急功近利的学习,不是糊弄别⼈也糊弄⾃⼰的⼀种学习形式,如函授班、研修班等,终⾝学习也不是限定于某种内容的学习,它就是⼈的⼀种需要,⼀种终⾝的需要。 教师模范作⽤的具体表现:
(1)在倡导终⾝学习的同时,始终以⾝作则,在⾃⾝的教育特点上由单纯的灌输型转变为学习型、探究型,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始终以⼀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以榜样和⽰范,使学⽣明确终⾝学习是⼀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2)在知识的传递上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和宽远的视野,⽽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学⽣感受到知识的魅⼒,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终⾝学习的意志品质。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体现出卓越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吸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渠道⽇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能⼒是对学⽣坚定终⾝学习的品质的⿎励,能有效地帮助学⽣树⽴终⾝学习观念的⾃信⼼。
(4)在答疑中表现出丰富的解题技巧,诱发学⽣终⾝学习的满⾜感和成就感,增强终⾝学习的愿望,形成内在的强⼤的驱动⼒。我就曾⾃费去北京利⽤假期时间学习新东⽅学校的雅思培训,⽬的是了解雅思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及它的考试⽅式,回来⽤于⾃⼰的教学中。当我学⽣聊起学习经历时,他们特别感兴趣,也特别佩服我,同时也增强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三、教师是追求⾼效课堂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科学的发展不是消耗式、粗放型的发展,⽽是注重科技含量的集约型的发展。这种理念在教育上主要体现为追求⼀种⾼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追求中⾝处⼀线的教师是理所当然的探索者与实践者。⾼效的课堂⾸先意味着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效利⽤。
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环境、教师、学⽣、教学⽤品、教材及辅助书籍等,当然,还包括宝贵的时间。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要在探索中思考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全局,努⼒体现资源整合的优势,寻求满意的课堂效果。
要实现这⼀⽬的,在于对学⽣学法的指导。学习有法,⽽⽆定法。准确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师要⾃觉地给学⽣灌输这⼀思想,传递学法的有效信息,使学⽣结合⾃⾝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的、适宜的⽅法,那么课堂的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提⾼。
四、教师是在校园中创造和谐的使者。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种和谐的发展。这⼀思想指导下的办学就要求创建宽松、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为学⽣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是创造和谐的使者。和谐的第⼀要件是平等。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和谐。
⽆论什么样的学⽣,他们都有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有责任将优秀教育资源平等地奉献给他们。假如教师的微笑也是⼀种教育资源的话,我们就有必要让它成为所有学⽣共享的资源。和谐需要宽容。教师不可能要求只⾯对不犯错误的学⽣,学⽣是年轻的、单纯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不犯错误,⼀犯错误就打死,就全盘否定,这是形⽽上学的⽅法,是不科学的。
教师需要有⼀种成熟的⼼态,⼀种辩证的思维⽅式包容学⽣的错误,因为包容不是纵容,⽽是⽐某种惩戒⽅式来得更为有效的教育⽅法只有宽容,才能为师⽣的对话与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创建良好的平台,这样的校园才是和谐的,学⽣的发展才是和谐的发展。
【党员活动⽇⼼得体会⼆】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安定有序、⼈与⾃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前我国已进⼊改⾰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迎接巨⼤机遇与挑战。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应着眼于⾃⾝所处的环境,积极努⼒的创造和谐的个体,最终才能够成就全社会的和谐。
今年党员活动⽇是我参加⼯作以来第⼀次参与的党⽀部活动,我感到⾝处于⼀个团结向上的优秀党员队伍中。此次活动的地点是我省的重⼯业城市——抚顺。抚顺市的经济⽀柱是煤矿资源,由于⼏⼗年来都依靠输出原始资源的经济模式造成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我想象中的抚顺是到处可见的煤矿,城市空⽓污浊。当我们进⼊抚顺市区的时候,街道⽐想象中洁净许多,浑河两岸景⾊秀丽,沿岸建造的的新式住宅,使城市增添时尚的都市⽓派,这些使⼈深刻感觉到抚顺谋求和谐发展的铮铮动⼒。
我们⾸先参观的是西露天煤矿,站在观望台上,⽤⾼倍望远镜观看矿坑却看不到坑底,规模⾮常宏⼤。西露天煤矿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的贡献,随着经济深化改⾰的进⾏,西露天煤矿在不断的进⾏技术⽅案改造,提⾼商品煤的⽣产能⼒,使这历史悠久的⽼矿焕发青春活⼒。
西露天煤矿是抚顺经济的形态的缩影,这让我们意识到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原始的资源输出,还要不断的提⾼⽣产加⼯技术,不断提升产业的层次,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只有⼈与⾃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若随处挖煤会造成严重的地基沉降,给城市居民⽣活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可喜的是煤矿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改善,棚户区改造后的崭新住宅展⽰着焕然⼀新的和谐⽣活。
随后我们到达了抚顺平顶⼭惨案纪念馆,⾛在⼭路上听着阵阵松涛声不禁浮想出1932年9⽉16⽇那场惨绝⼈寰的*。这个昔⽇⼈⼝稠密、较为繁华的⼩村镇变成了⽇本侵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现场。愤怒的鲜⾎染红了⽇本⿁⼦明晃晃的刺⼑,染红了这⽚他们世世代代⽣息繁衍的⼟地,40年后出⼟的⼀堆堆⽩⾻向世⼈⽆声的诉说当年⽇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
7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是中国⼈民不会忘却历史,那些曾经遭到⽇军蹂躏、经过枪林弹⾬后依然存活⾄今的不屈的中国⼈正努⼒运⽤法律的武器为⾃⼰、为中华同胞讨回公道,⼒争还给世⼈⼀个真实的历史。⽬前各种思潮不断涌⼊中国,在改⾰开放后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代缺少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警醒,铭记⾃⾝的使命感,⽽不是在安逸的⽣活中碌碌⽆为,要为祖国的发展强盛努⼒⼯作学习,在⾃我的岗位上贡献出⼀份⼒量。
中国的地域是⼴博的,中国⼈民的胸怀更是宽阔的,这⼀点可以从抚顺战犯管理所得到证明。抚顺战犯管理所是在抗⽇战争后关押重要在华⽇本和伪满洲国战犯的重要场所,先后有⼏千名战犯在此监管。对于这些曾经在中国犯下滔天罪⾏的犯⼈们,中国政府没有报复,⽽是善待他们:⼀⽅⾯保障他们的⽣活;另⼀⽅⾯,教育和感化他们,使他们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的罪⾏,并深深为⾃⼰的⾏为⽽忏悔。我们的政府和⼈民这样做不是忘记过去,也不是毫⽆前提的宽宏⼤量,我们这样做⾸先是把他们当作⼈来看,以⼈道的⽅式对待他们;其次,为长远的和睦和发展,杜绝复仇和抱负的⽆限循环,以⾯向未来的态度处理中、⽇关系。
最后,使这⾥的犯⼈通过改造,成为⾃⾷其⼒,对社会有贡献的⼈。这⼀出发点和做法起到了良好的作⽤,不仅使像溥仪这样的原皇宫贵族都成了⾃⾷其⼒的⼈,⽽且彻底挽救了相当数量的⽇本战犯,这些⽇本⼈回到其国内,成了推动中、⽇关系发展的中坚⼒量。
但实际上,⽇本政府⾃战后,从未真正反省过其在⼆战及以前所进⾏的⼀系列侵略战争给其他国家所带来的痛苦灾难,甚⾄没有放弃强⼤武⼒、再次侵略别国的企图。现在的⽇本在某种程度上害怕中国强⼤起来,有所谓“中国威胁论”,实有些以⼩
⼈之⼼度君⼦之腹的嫌疑,更被那些企图⽇本重新军国化的⼈所利⽤,借以混淆视听。
这些不协调的声⾳正⽇益严重地威胁中、⽇两国的关系,成为未来两国乃⾄亚太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我们迫切希望⽇本及其⼈民能够真诚地悔悟过去,彻底⾛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中、⽇两国⼈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做出他们⾃⼰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