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沧浪亭解析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特征

2020-07-22 来源:九壹网
C…NESE HORT I CULTURE ABSTRACTS 从沧浪亭解析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特征 孙 浩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陕西西安71 0065) 摘要:沧浪亭是江南历史最悠久的园林之一,也是别具风格的私家园林之一。在选地,布局、建筑、植物、道 路等多方面体现着江南私家园林的构园造景的特征。 关键词:沧浪亭;私家园林;遣园构景 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 林之一。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日: “沧浪亭”。沧浪亭和中国古 典园林造园方式一样,运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道 路、园林小品等要素进行构园。 l选地 沧浪亭位于城南三元坊附近。占地面积1.1 hm。。北宋 庆历年间(公元l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 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 亭,取名“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35五年(公元 1696年)重修,改建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 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2布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别 树一帜。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 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 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 水”为其特色。以往这里“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 航行,现在园前水面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环山布置。 因葑溪河绕园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景。沧浪亭则外 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 流经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 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3建筑 沧浪胜迹坊: “沧浪胜迹”石碑坊原本立于沧浪亭门 前,三门四桂,檐角飞翘,显得古朴、庄严,是苏州唯一 树有石牌坊的古典园林。沧浪亭内山外水,山是园中主景, 布局以假山为中心。 园门位于西北角,外临清池,门前设桥,渡桥入园, 对门便是隆然高起之山。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扩大了 空间,也延长了入园时间,增强了视觉感受,造成深远空 灵的感觉。 3.1 碑石厅 入园第一进,为碑石厅。抱厦三问,中为过道,厅东 西两壁嵌有碑记石刻,例如: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巡抚 作者简介:孙浩(1978_),男,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城市景观设计及景观规划设计。 一11 O 宋荦的《重修沧浪亭记》,以及道光巡抚梁章钜、同治巡抚 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还有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 图》等,从中可知沧浪亭的兴衰和发展的历史。 3.2真山林 出碑石厅,便有一土石山横卧眼前,山来林肃,瞿然 岑寂,一派山林野趣,这就是沧浪亭的主山一真山林。真 山林几乎占据了沧浪亭前半部的整个游览区,却无庞大迫 塞之感。山体东西隆然而卧,用黄石抱土构筑,是土多石 少的陆山,山上石经盘回,林木森郁,道旁箬竹被覆,景 色自然,具有真山野林之趣。 3.3面水轩 入园东望便可见到临水建筑名“面水轩”,四面厅形 式,落地长窗为墙。取唐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万里 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句意而 名。窗下波光荡漾,游鱼戏水,景色宜人。窗,联系了内 外空间,也使得内外景色融为一体,相互借景,这也是沧 浪亭有别其他私家园林的显著特征之一。 3.4复廊 出面水轩向东,见一复廊,可以近看假山和沧浪亭, 在箬竹和乔木的掩映下山体与建筑显得和谐统一。山上石 径盘回,山顶有亭。廊与亭相互联系也沟通了空间,但是 由于高差的层次再次被拉大,却显得有种仰望沧浪亭的感 觉,更显得亭的主导地位。 3.5沧浪古亭 在假山东首最高处,耸立一方形石亭,这就是闻名遐 迩的沧浪古亭。古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 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结构古雅,与四周景色相协调。 亭四边围以石栏,弥补了高踞岭上的石亭体量过大而与山 体比例不当的瑕疵。亭中置有石棋桌一张,石圆凳四只。 此山自西往东形体较长,山为土阜,四周山脚叠石护 坡,沿坡砌蹬道。山的东段用黄石,西段杂用湖石补缀, 比较杂芜。山上石径盘回,树木森郁,道旁箬竹被复,景 色自然,是苏州各园中山景较佳的一处。 沧浪亭的廊迤逦高下,把山林池沼、厅堂轩馆等连成 一体,既是理想的观赏路线,又是连接各主要风景点的纽 带和导游线。 3.6观鱼处 顺着复廊东走就可到达观鱼处。 “观鱼处”是一座取 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之意而名,突出河面且三面 临水的方亭。在亭中凭栏而坐,园内外,河光山色,罗列 中国园艺文摘201o年第l2期 眼前,观鱼赏景,闲雅超脱,令人陶醉。 3.16御碑亭、藕花水榭 拾廊复行又可见一亭“御碑亭”,建于西部长廊,亭正 中立康熙皇帝御诗碑,诗碑两边置楹联。出亭续行就到了 院中最后一景“藕花水榭”,藕花水榭是沧浪亭西部的一个 小景区,前是一小庭院,卵石铺地,花木扶疏,翠竹飘逸, 古柏郁郁,曲廊环绕,古井幽幽,幽静可人。 3.7闲吟亭 顺廊复行即可到达闲吟亭,闲吟亭位于山的东麓,其 内置有乾隆12年(公元1747年)乾隆帝御笔刻石。 3.8闻妙香室 从闲吟亭沿廊南行,有一座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 此室为曲尺形,三面通秀,古朴雅致,环境僻静。南庭为 封闭式小院,有翠竹一丛;北面临冈,庭间平地植梅十数 株,早春时节,含苞初放,暗香浮动。 4造景分析 综述沧浪亭的选址、营造理念、布局、空间序列、构 景手法等如下:(1)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是建造中 国园林的基本特征。(2)根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 3.9明道堂 沿廊续行“明道堂”为全园最大的主体建筑,坐落在 园正中主轴线上,面阔三间,高大宽敞,庄严肃穆,堂内 陈设清代红木家具,华丽庄重。 3.10瑶华境界 顺廊过明道堂就可看见“瑶华境界”。 “瑶华境界”坐 落在“明道堂”南,庭院相隔,轩三间,素雅质朴, “瑶 华”传说中的仙花,色白似玉,香味浓郁,见之则长寿。 轩南窗外,丛竹掩映,轩北院内植玉兰、柏树。 3.1 1 看山楼 出“瑶华境界”沿廊西行可见有一楼位于“印心石屋” 上方,名“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 楼近可俯视南院、农田林舍,远则可眺望城外诸峰。 3.12翠玲珑 从明道堂后向西南行可看见翠竹成荫,翠竹丛中的一 室这就是“翠玲珑”, “翠玲珑”由三间贯通相连的建筑组 成。取苏舜钦: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 意而名。前后遍植翠竹,有20余种。 室内家具雕有竹节图案,与景相符。此处以竹造景, 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咏诗作画之地。 3.13仰止亭 出“翠玲珑”向西沿走廊可见走廊设半亭“仰止亭”, 意为道德高尚令人仰慕的亭子。取《诗经・车辖》中: “高 山仰止,景行景止”句意而名。 亭正中壁间嵌有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像,南侧廊墙亦嵌 有苏州历史上有关的名宦士人业迹,以纪念和讴歌对历史 做出贡献的人。 3.14五百名贤祠 过“仰止亭”向北行就到了“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 贤祠”是沧浪亭主要建筑与主要人文景观之一,位于园西北, 东面与明道堂一廊相隔。面阔五间,坐北朝南,中间三间, 西北三面墙上嵌有从春秋至清代2500余年间苏州地区的乡贤 名宦594人的碑刻画像,正中悬挂“作之师”三字匾额。 3.15清香馆 接明道堂向北到“清香馆”,这里是品赏桂花佳处,取 李商隐“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诗句而名。 与“五百名贤祠”一墙之隔,南北而筑,面阔五问,为园 中大型建筑之一。馆南庭院呈半圆形,与别处不同,粉墙 饰以花窗,院中桂树数株。秋天丹桂吐芯,清香满溢。馆 内陈列根雕家具,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形象生动。 念,运用“小中见大”缩移、再现咫尺山林的自然景观手 法;追求诗情与画意相熔铸的情景;借鉴诗歌文学的立意 与结构;遵循画理,画法造园,从而造出含蓄、凝练、隽 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 意趣。(3)沧浪亭中主要建筑物有:轩、堂、亭、榭、馆、 祠、楼、室、廊,观等。(4)在沧浪亭中也堆石成山,这也 是沧浪亭著名的特征之一。(5)充分用河水造景,加上园中 挖池堆山,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开阔且丰富。(6)沧浪亭在 植物的运用上也体现了不同手法:孤植、对植、丛植、群 植等。在沧浪亭的东南部运用孤植手法使的天空(背景)和 园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的运用对植的手法形 成呼应,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对此标识意义的 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然的 山林野趣,不致使山林有虚假之感。(7)在造园手法上也充 分运用了 筑相地、经营位置、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虚 实相生等。(8)在成景类型上也运用主景、借景、框景、对 景、漏景、障景、影景等手法。看山楼的突兀出现,是一 种主景的手法,突出这个制高点,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风 景,也出于突出这个观看全园最好去处的考虑。运用门洞 和漏窗的结合既加强了空间的联系,又丰富了空间的层 次,而且产生一种层层叠叠相互衬托的景观效果。这样做 丰富了园林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又使得园林更有一种含蓄 的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韵味。运用白墙,在墙上的光影 变化可以创造类似水墨画的效果;在墙上开漏窗不仅沟通 内外空间,而且具是一种漏景的手法创造一种虚实莫辨 的景观效果。沧浪亭的漏窗式样颇多,无一雷同,分布 在园内各条走廊上。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含蓄精巧,使 园内园外似隔非隔,苍山碧水欲断还连,造成面面成景, 处处有情。 总之,沧浪亭之所以有其重要的地位,不只是因为它 的历史悠久,而是布局形式、空间序列、建筑间的流线组 织等都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敦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刘晓惠.文心画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