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

2021-07-07 来源:九壹网
经济透视

PERSPECTIVESOFECONOMY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析

■杨剑

摘要:改革开放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从而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不断增长。本文利用实证分析,通过对城乡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的分析表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仍然很大。关键词:消费差距;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

改不断增长。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78年的405元增长到2004年的7812

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从而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也

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2004年的2185元。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都呈下降的趋势。城镇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3年的37.1%;农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3年的45.6%。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一、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

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消费的生活资料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消费状况,反映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消费水平主要有消费支出来衡量。从表2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0年城乡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超过了2。其最高的一年是199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68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571元,城乡比例为2.95:1。90年代以来城乡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超过了3。其中最高的一年是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81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185元,城乡比例为3.57:1。从城乡消费比重以来,农民消费在城乡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1990年的55%,下降为1995年的43.3%,1999年和2000年进一步下降为38.7%和

1

经济透视PERSPECTIVESOFECONOMY

38.19%。城镇居民2001年人均消费增长8.58%,快于GDP的增长,考虑到城镇人口增长因素,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13.3%左右,而2001年农恩格尔系数是体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恩格尔系数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人们把大部分的收入用康阶段。城镇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57.5%)到1993年(50.1%),这16年属于温饱阶段;从1994年(49.9%)到2003年(37.1%),这10村居民消增长率仅为4.28%,考虑到来糊口,人们的生活是贫穷的。反人口下降因素,农民消费增长4.2%左之,比例越低则表示人们生活越富右,大大低于2000年农民实际人均消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费7.3%的增长率,比2000年下降了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3.1个百分点。同时农民身兼生产者与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消费者的双重身份,集生产性与生活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性支出于一身,由此决定农民收入中裕。

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生产性消费,从从表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无某种意义上讲,其生产性支出优于消论城镇还是农村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费性支出,农民的实际收入中用于消趋势,这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费的非常少。

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很大,特别是农二、城乡消费结构的差距

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居高不下。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67.7%)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到1984年(59.2%),这7年的恩格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和劳务尔系数都超过了59%,仍然是很高的,的数量比例关系。也就是各种(类)农民生活属于贫困阶段;从1985年消费品和劳务在数量上各自所占的百(57.8%)到1999年(52.6%),这15分比。

年属于温饱阶段;从2000年(49.1%)(一)恩格尔系数的差距

到2003年(45.5%)这4年属于小

表1

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水平比较

年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比例19784051382.9319804961782.7819858023472.31198814315082.81198912115352.26199016865712.951994397911383.491995487414343.391996562017563.201998618218953.261999675019183.512001530917413.052002603018343.282003651119433.352004

7812

2185

3.5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

1

年属于小康阶段。农村恩格尔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并长期处于贫苦和温饱阶段(22年),小康阶段仅有4年。城镇居民没有贫苦阶段,小康阶段有10年(1994-2003)。以1978年为起点,农村进入温饱阶段比城镇晚7年,进入小康阶段也晚7年。城镇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快于农村,1994年跌破50%,达到49.9%,2000年跌破40%,达到39.2%,2003年为37.1%。农村恩格尔系数在1998年之前都在55%以上,2000年才跌破50%,现在仍在45%以上。(二)城乡居民衣着消费的差距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多年来一直居第第二,仅次于食品支出,只是从1998年之后才退居第三位;而农村居民衣着消费多年中一直位于居住之后,排第三,近年来退居文艺之后,为第四。可见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重视衣着服饰。从支出比重来看城镇居民衣着消费1985年-2000年维持在10%以上,而农村居民同期支出比重从未高于10%。从支出额来看,城镇衣着支出额从98.02元大幅度上升到567.05元(1996年),之后虽有下降,但仍维持在500元以上的水平;而农村居民衣着支出增幅一直不大,从30.86元增加到最高113.77元(1996年),之后降至100元以下,城乡支出额相差悬殊。在城乡居民衣着面料消费支出中,农村以中低档衣料为主,城市则以中高档衣料为主。在我国农村居民服装面料消费中,以毛料、棉布和化纤布中低档为主,呢绒、绸缎等中高档面料所占比重较少;而城镇服装面料主要以中高档面料居多。在服装消费支出中,农村以低档服装为主。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衣着消费支出为480.86元,其中

经济透视

PERSPECTIVESOFECONOMY

表2

1978

农村城镇

67.757.51991

农村城镇

57.653.8

197964.057.2199257.652.9

198061.856.9199358.150.1

198159.956.7199458.949.9

198260.758.7199558.649.9

城乡恩格尔系(%)

198359.459.2199656.348.6

198459.258.0199755.146.4

198557.853.3199853.444.5

198656.452.4199952.641.9

198755.853.5200049.139.2

198854.051.4200147.738.2

198954.854.4200246.237.7

199058.854.2200345.637.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服装支出为311.01元,占64.6%,农村居民1999年衣着支出仅为92.04元;目前高档服装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档服装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农村人口的26%。65%的农村人口是低档服装的主要消费群体。在款式上城镇居民追求新潮、时髦和个性化,注重名牌,追求高档。除了满足实用以外还注重美观舒适和体现身份地位的需要。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在向成衣化转变中,也开始由低档向中档转变,但总体上仍以中低档为主,更注重衣着的结实耐用、经济实惠。

(三)城乡居住消费的差距首先,从居住支出比重看,农村远高于城镇。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之前,城镇居民的住房消费带有明显的福利色彩,居住支出比重偏低,在4%以下;上世纪90年代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之后,城镇居住支出比重开始上升,但是最高也仅达到10%(2000年),在各项支出中排第四位。而在农村,居住消费一直是农民的一大消费热点,在满足了吃穿的基本需求后,农民的钱首先用来修建自己的住房,因此居住消费一直排在第二位。根据国际上经验数据,恩格尔系数等于55%,住房支出稳定在8%左右;恩格尔系数在50-55%之间,住房支出在10%左右;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住房支出稳定在20%左右。按照这一标准,

城镇居民住房支出比重明显偏低,而农村住房支出比重偏高。

其次,从支出额来看,由于城乡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村居住支出额上升缓慢,绝对数额不大,但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较高。在农村,住房支出仅次于食品支出,居第二位。年均增长速度为9.8%而城镇居住消费在1991年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后迅速上升,年均增速达到19.6%,人均支出额在(1993年439.94元)就已超过了农村居民(406.79元)。2004(733.53元)年达到农民支出额的2.26倍。(733.53:324.25)

再次,从居住面积和居住质量来看,农村居民面积大,而城镇居住质量高。1985年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为5.2M2和14.7M2。到2000年增长到10.3M2和24.8M2。增长率分别为98%和68%。城镇住房增长率快于农村。从居住面积看,农村为城镇的2-3倍。虽然城市住房居住面积小于农村,但因为城镇居民住房空间结构合理,居民家庭住房56.7%为二居室或三居室,成套率达70%以上,且注重装修,户均装修支出1.4万元。城镇居民住房全部为砖瓦混凝土结构,内部装饰考究甚至豪华。居民对住房的结构、质量、舒适、美观等有着鲜明的个性要求,住房不仅是生存资料,也是享受和发展资料。而对于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大多是为了满足草本的

生活需要,农村居民尚有近25%的草房、土坯房,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仅为砖木结构的1/2,自来水、煤气、液化气的普及率也远远低于城镇的水平。

(四)城乡居民家庭用品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和文教娱乐支出都在逐步增加,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由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及消费环境的差异,城镇居民这两项支出额和支出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家庭设备用品,城镇居民人均支出额从1985年的71.89元增加到439.29元,增长5.1倍,比重在7.57-13.46%间变动;而农村居民人均支出额最高仅达到85.41元(1997年),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支出比重也仅在5%左右。在文教娱乐支出方面,农村居民2000年人均支出额(486.72元)甚至低于城镇居民1993年的水平(493.98元),但支出比重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由1985年的相关6.69个百分点减少到2000年的1.38个百分点,表明精神文化消费在城乡都得到普遍重视。从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看,城乡从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看,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远小于同一收入档次的城镇居民。2000年底农村居民千元级耐用消费品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为74.87台、83.41台和52.60台,是农村的1.54

1

经济透视PERSPECTIVESOFECONOMY

倍、2.92倍和4.27倍。如用同一时期的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对比,则城乡差距更大。2000年城镇居民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的拥有量分别是116.56台、90.52台、80.13台,分别是农村的2.39倍、3.17倍、6.51倍。当城镇居民已向家用电脑、空调器、摄像机、组合音响,VCD机等高档次、新一代家用电器的消费方向发展时,农村居民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还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由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到农村落后的消费环境限制。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组织的有关调查表明,当前限制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用电问题。从全国水平来看,城镇的平均电价为0.42元/度,农村的平均电价为0.78元/度,据测算,在其它条件小变的情况下,把电价调低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1999年每百户彩电的拥有量就会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农村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严重滞后。诸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售后服务等在农村市场难以保障,而且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热情和消费信心。农村金融体系滞后,消费信贷尚未发

房、贷款买车等信贷消费已非常普遍。我国农民长期受传统的民族本位消费文化的影响,传统落后的观念仍根深蒂固于农民意识里,使个人的消费过于谨慎。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农民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节俭为主”,对家庭用品消费多半追求实用、价格适当、质量稳定、耐用,而对美观、舒适、艺术化、技术要求较低,对琳琅满目、科技含量增多、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商品和服务,也缺乏应有的消费技巧。强调延后享乐,先苦后甜,聚资财以养老,贻财富予子孙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三、消费环境的差距

消费环境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由于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在数量、布局、规模、投资和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电信接收等设施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消费。

展,一部分农民对消费信贷的强烈愿望难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小健全,农村居民防老、养老、防病、育儿的储蓄心理强,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实现。

社。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马亚军:“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价格月刊》2003年第4期。4、李海涛:“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统计与决策》2003年2期。

四、消费观念的差距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逐渐改变,加上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信息灵通,因此,易接受新事物,消费观念更新快,如贷款买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阳光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