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高校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2023-02-22 来源:九壹网
第32卷第1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01.32 NO.1 2011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l1 论 高校大学 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 邹国正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四州自贡643000) 摘要: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构建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校构建大学生 犯罪预防机制要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出发,从大学生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着手,科学系统地建立校园预防机制,把此项工作作 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抓紧抓好。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 1)01—01 11一O3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能否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毕 形态。如某检察院2008年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 业生,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能否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 6件13人,其中共同犯罪案件就有3件9人,件数、人数 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 50 ̄/0 ̄1 79%,甚至发生同寝室5名男生共同作案的案件,有 改革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大学生 的还与社会人员勾结作案。 犯罪的数量日益上升,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校园秩序、人才 第三,高智能化犯罪率上升。犯罪的大学生往往都会将 培养,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构建高校 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犯罪中,其犯罪手段表现出高智能、 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性、高危害性、反侦查性的特点。如: 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实施犯罪行为;案发前周 一构建预防机制要从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出发 密策划,犯罪后伪造案发现场、故意提供虚假证据等,具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犯罪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 反侦查意识和反侦查手段行为;利用掌握的法律知识打“擦 高校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要根据大学生犯罪的新趋势, 边球”,使调查处理难以界定,从而逃脱惩罚。 才能具有超前性和主动性。根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 第四,犯罪类型以盗窃案为主,且呈现多样化倾向。如 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调查: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刑事 某公安机关2009年度查办的l 1件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中, 犯罪的80%,其中大学生犯罪上升为1 7%。近几年来,我 盗窃案件就有8件,占73%,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另外, 国大学生犯罪表现出以下特点: 伤害他人的案件在大学生中也居前,同时有敲诈勒索、杀人、 第一,选择熟悉的场所和对象作案。大学生犯罪作案场 抢劫、贩毒、走私、卖淫等多样化犯罪的新趋势。 所主要集中于熟悉的大学校园(包括学生公寓)和校园周边 第五,在校女大学生犯罪案件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在校 的公共场所;作案对象多为犯罪人所熟悉的大学生和教师 大学生中女生比例大致为40%。近年来,女大学生犯罪呈逐 等。 年上升趋势。据某公安机关的数据显示,2008年在校大学 第二,共同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共同犯罪又叫团伙犯罪, 女生犯罪5件5人,而2009年为7件8人,一年分别增长 是指犯罪行为人有组织、有目的的纠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 了40%和60%。 罪的行为,是比单独犯罪更为复杂、社会危害性更大的犯罪 二构建预防机制要从大学生 收稿日期:2010—1O一0l 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着手 基金项目:四川理工学院院级课题“高校学生管理中的 构建预防机制不能盲目地进行,而是要根据导致大学生 法律问题”(项目编号2006SH002)。 犯罪的原因有针对性着手,才能取得实效。导致大学生犯罪 作者简介:邹国正(1976一),男,四川自贡人,四川 的原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分为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两大方 理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院长助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法学、检察理论与实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 面。 育理论与实践。 (一)客观原因 普遍存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 我国离婚家庭逐年上升,孩子在父母不和的阴影中难以走 出,性格随向、孤僻,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放任型、打 骂型家庭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很容易与社会闲杂 人员混在一起,要么放任自流、要么形成一种报复心理,长 第一,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我 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市场经济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期, 必然是各种价值观充斥社会,对主导价值观、传统价值观产 生冲击。而大学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当今的学校又是开放型的学校,必然受到社会转 型时期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传统价值观、主导价 大后就容易利用社会上的不正常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主观原因 值观就容易受到冲击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市场经济追求 效益的最大化,本身就要求人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 益,这种观念就容易使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最大化的利益而 第一,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偏差。价值观念是影响 甚至支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重要精神因素,道德观是人们处 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当前,在社会大环境的 不择手段,包括盗窃、抢劫、绑架等等。大学生在其影响下 就有可能为了获得别人的东西,又不想通过艰苦的付出,从 而铤而走险导致犯罪。西方思潮总体上主张个人利益的张 扬,如金钱万能、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权利意志等等, 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使一些大学生认为不择手段追求个人 利益是合理的,于是变得自私、残忍从而犯罪。所以,在此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就极易产生追求个人享乐、吃喝 玩乐的思想与行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可以不顾一切,肆意 践踏法律使得大学生盗窃、怆劫、诈骗以及女大学生卖淫等 违法犯罪活动日益上升。 第二,校园周边小环境的影响。几乎所有高校周边都被 各种小饭店、歌舞厅、网吧、出租屋等包围。这些场所管理 混乱,人员复杂,闲杂人员、流串人员、小偷、毒贩等等经 常混杂其问,充斥着毒害大学生心灵的肮脏文化,大学生一 旦混杂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走上后悔莫及的犯罪道路。另外 网吧中的虚拟暴力、出租屋里的道德沦陷与肮脏交易、歌舞 厅内丑陋放荡与吸毒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极为恶劣的影 响,大学生如果沉迷其中,很容易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产生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高等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什 么人、成为什么才的最重要的场所,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 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什么样 的人才,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 以党中央一直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各高 校尽管也很重视,可在具体实施中几乎都存在压缩思想政治 理论课课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受重视、忽视包括法律 知识在内的人文教育、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现象,其 结果导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差从 而犯罪。 第四,家庭的不正确引导。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精神风貌、道德品德以至 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据专家分析,溺爱型家庭、失和型家庭、放任型家庭、 打骂型家庭等四种家庭的孩子较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 罪。而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对其过分溺爱的 l12 影响下,各种文化的交融,新旧道德观的冲突,大大削弱了 主导价值观、传统道德对犯罪的抑制作用。大学生在这样的 环境中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不为己,天 诛地灭”“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诱发 一些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以金钱、地位、荣誉、享乐为唯一取 向,以现实和功利为目标,把物质利益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 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和标准。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容易演 变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采取犯罪的行为去获取个人 利益。 第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所 获取的法律知识主要来自大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中的有限法律知识,可由于课时相对较少,学校也没有对 学生进行经常性、多样性的法制教育,加之一些大学生对此 课本身不重视,所以导致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缺乏,法律意 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权利与义务、责任感不清,放松了 对自己的法律约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犯罪。如参与赌 博的,把违法犯罪行为视为游戏;进行性犯罪的,把违法犯 罪行为当成个人的自由和隐私;参与打架斗殴的,把违法犯 罪行为叫做正当防卫。 第三,大学生的心理脆弱。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家 长的希望、老师的骄傲、同学的偶像,所以,他们大多数有 一种优越感,自豪感,但遇不得挫折,心理脆弱。进入大学 后当和其他同学处于同一起跑线时,原有的优越感逐渐失 去,必然造成内心失衡,加之人际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感情 上的纠结、学习与就业压力的沉重、经济上的困难等等,都 容易使心理脆弱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挫折感。而“挫折攻击 理论”认为,人有各种欲求并且希望每一种欲求都能得到满 足,一旦人的欲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挫 折心理的产生必然伴生相应的“攻击”行为。如果行为人把 攻击的目标指向他人或社会,必然会伴随违法犯罪行为的发 生。如云南大学马某某杀人案、四川大学孙某“一死二伤” 杀人案、中国政法大学付某将教授砍死在讲台上案件等等, 都与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有关。 三构建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的具体路径 (四)加强校内外各部门的齐抓共管是重要保障 第一,净化社会空气和校园周边环境。社会传媒要始终 高扬正气、高扬主导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全社会共同维护 社会安全稳定,打邪扶正。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社会各种违 预防大学生犯罪不仅是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 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需要。预防大学生犯罪不能仅仅依靠学 校保卫部门、地方公安,而应该把这项工作纳入高校人才培 养的范畴,把预防大学生犯罪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 社会责任,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科学系统地抓,才 能形成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长效机制,减少犯罪,促进大学生 法犯罪活动及丑恶势力,加大对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黄色暴力网站,清查校园周边出租场所,净化 校园周边环境,减少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因素。 成才。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前提 大学生犯罪,源于他们法治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 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要始终将法制教育放在高校突出的 位置,通过法制教育课、宣传栏、宣传报纸、杂志、广播、 电视、网络,参与法律实践、参观监狱、看守所等对大学生 进行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树立法治观念,从而不去触及法律的红线。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 人的行为总是在其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观 念往往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为,相反,必然是错误的行为。 大学生犯罪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以 我为上、不顾他人利益和忽视生命价值等等。所以,要从根 本上预防大学生犯罪,高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 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 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 决在学习和生活,以及情感、交往、经济、家庭、就业等等 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 的温暖与帮助,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公德意识、 公民意识,培养自尊自爱以及互爱意识,能够正确地看待和 处理社会问题,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有的大学生犯罪并不是不懂法、思想道德素质不好,而 是因为一时糊涂,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如前面所举的几个 大学生都是我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有的还是政法大学的法 律专业学生。因此,在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机制中加强大学 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 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教会学生如 何正确释放自我心理压力,控制情绪,学会自我调适,调整 心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或者建 议去正规医院的心理门诊通过药物等各种方式进行医治;引 导大学生学会处理矛盾,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乐 观和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注意引导大学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益于身心健康。开 展性健康教育,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 第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高校是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有重要的 影响,因此必须强化校园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 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管理,首 先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形成良好的 班风、校风,禁止私自校外住宿;其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特别要关心贫困大学生,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第三 要适时地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有心理问题和思想行 为上出现不良苗头的大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深入、细致 地做好其思想工作,做到防微杜渐,防止其滑向犯罪的深渊。 第三,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机制,发挥家庭教育的独 特优势。引入家庭教育,发挥亲情的力量在预防大学生犯罪 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国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也把家庭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在孩子步入大 学后仍要以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把握孩子的思 想动向和日常行为,严格要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考上了 大学,自立了,加之有大学老师引导,可以不用管了。其实, 大学生生理上可能成熟,但心理上并未完全成熟,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时候,如果学校教育没 有家庭的默契配合,孩子在大学同样也会出现问题,甚至走 上犯罪道路。因此,家庭要为孩子在大学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发挥积极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起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机制, 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邮 件、信件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对有不良思想行为 趋向的学生必要时邀请家长到校或派出老师家访,共同做好 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l】韩文津,李律成.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1.法制 与社会,2008,(12中). 【2】戴国勇.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 1 0,(4). 【3】梁胜.构建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研究[J】.大家, 2010,(14). 【4】李锡海,张亚奇.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J】.青岛科技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校:燕廉奚) ll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