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雨虹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大江东去》系列组画,是袁武选取了近百年来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六位历史名人,组合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背景在2017年所创作的大幅水墨人物画组画。袁武作为学院派画家,在“徐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更精准的表达自我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理解。本文以本系列组画中的《大江东去——黄兴》等两幅组画为例图像学角度出发,探析袁武此系列组画,体会水墨人物画创作过程中强烈的画家个人情感,从而思考绘画创作的内涵,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人们对于艺术的理性判断与热爱。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袁武;图像学;大江东去;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5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40 一、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以蒋兆和、徐悲鸿等有西方绘画学习经验的艺术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徐蒋体系”强调“作物必须凭实写”,将西方写实主义造型法则引入到中国人物画学习之中,重视素描的作用,改造了人物画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观。 袁武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一直着重于在对“徐蒋体系”进行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实主义人物画的新发展模式。所以袁武先生的水墨人物不仅有传统的笔墨意趣更有当代笔墨的语言特征。
《大江东去》系列组画是袁武在2017年选取了近百年来对中国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六位历史名人,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主体人物背景,所创作的巨制水墨人物画系列组画。袁武的这一系列作品不能以一种单纯的绘画角度理解,而是要结合一种当代的、视觉的、观念的角度。他所呈现的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带领着我们进行一次对历史的思考,而这也是这一系列最大的意义。
采用图像志研究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理解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在不解释艺术作品内容互相之间存在的联系的前提下去描述所看到的一切的;第二阶段为图像志分析阶段,让艺术作品中所看到的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第三阶段为图像学解释阶段,研究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史深层意义或内涵的。
本文将以图像学研究方法为指导,研究探讨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家袁武在其所创作的《大江东去》系列组画中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及内涵。 二、《大江东去》的图像学意义
袁武用浓重的笔墨刻画了人物形象之后,背景却采用淡薄的中国山水画,他喜爱中国近代史便用自己的笔墨呈现出自己心中的近代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袁武的展览选取了前半句,但我猜想大概后者才是袁武先生真正想表达的吧。 (一)前图像志描述
以《大江东去》系列组画中的李鸿章、黄兴篇为例。在《大江东去——李鸿章》中,李鸿章身穿团花大褂,瘫坐在无形的椅子上,双目微睁,右腿搭在左腿之上,双手团握成拳。背景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天池石壁图》,描绘了苏州城西吴县的天池山,画面采用高远的构图法,使观赏者得以俯视角度观赏全景。背景的山水微微泛黄,李鸿章头部右侧及右手、右脚都采取了部分留白处理。
在《大江东去——黄兴》中,背景为北宋画家巨然所创作的绢本山水画《层岩丛树图》,此幅山水画主要描绘的是下过雨后江南地区的山林之中雾气渐渐弥漫的自然景象。《层岩丛树图》中山峰林立,山路弯弯曲曲的通向深处,丛林层叠,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江南所特有的清新潮湿的气氛。巨然在画中更是熟练地运用了皴法,使画面上的笔法呈现出秀逸、独特的美感,犹如雨点打在山顶后顺着山峰的走势慢慢淌下来,巨然这一幅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一种朦朦胧胧又十分幽静的感觉。画家将黄兴的人物像放置在画面右上的位置,黄兴身穿军大衣,右手拿着他的帽子,左手插放在大衣口袋之中,双脚打开站在山水背景之中并回头看向画面左侧。
值得注意的是,背景中高高耸立着如丰碑一般的山峰,在山巅的位置、黄兴的头顶,被“撕扯”开来。整幅画面大面积采用墨色设色,部分地方略施赭墨,让人觉得十分沉稳,淡定。 (二)图像志分析
《大江东去》系列为袁武先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之后所进行的水墨人物画创作,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他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综合理解在历史图像中选取最能表达人物特征的形象,并在背后都配有不同的古代山水画作品。山水画是最能寄托画家感情思绪的画种之一,秉性不同的画家所创作的山水画作品也大相径庭,袁武在给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选取平面的山水画背景时,将自己对该人物的理解放入了背景之中进行阐释。
袁武对于李鸿章是同情的,所以《大江东去——李鸿章》背景中的《天池石壁图》有着铮铮石骨,气势雄浑。李鸿章是被历史污名化了的历史人物,他作为晚清官员深知中国落后到了哪步田地,也曾使劲浑身解数试图撑起民族的脊梁。袁武在画作中选取的形象为李鸿章垂垂暮年时,远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的形象。他坐在那里,身后是中国的江山,纵有一身铮铮铁骨也已回天无力,那是何种的绝望啊!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绝望木然,他无力瘫软的坐姿满溢着他的无力感,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绝望与无力,更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败下阵来且即将分崩离析的古老文明的绝望与无力!
《大江东去——黄兴》背景中那座如丰碑一般矗立在天地间的峰峦,气势非凡却在山巅处被撕裂,就像在追求自由与民族的黄兴英年早逝,被迫终止他的革命生涯一般。黄兴的人物形象处在画面的右上部分,他回头看向画面,似乎是不舍。人們所称赞的“无斯人便无民国”、“民国完人”黄兴,因为他的独特人格魅力、远大的政治追求及高尚道德品质已到达了革命者中所达到的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如果没有英年早逝,黄兴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和领袖群雄的气质,以及对于独立人格的坚守、对于自由与民主的无畏追求,他将对民国初的历史将产生怎样的作用呢?画面上袁武还增添了肌理的表现,使画作有种被焚烧过或经历历史的洗礼而出现的一种“残缺美”。 (三)图像学解释
图像学进行到第三阶段,就需要去揭示潜藏在可见图像下,更为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画家在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在作品中流露出他对于社会万象的看法与思考,最后在作品之中暗含自己对于所处时代的理解和作品的深层涵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进入到了新的艺术环境当中,艺术家们对于中国画的各个画种都进行了思考并有了新的认识。
袁武出身于工人家庭,也下乡当过知青,所以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十分熟悉且富有很深切的情感。袁武的人物画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受到“徐蒋体系”的影响,所以总是带有些许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大江东去》系列组画之前,袁武所创作的《抗联组画》标志着袁武把目光从当下的现实社会逐渐转向了历史深处,对历史人物进行关注与思考。最终在2017年袁武将自己对于近代史中历史名人的理解转化成了水墨表达在画纸上。
《大江东去》系列组画之中,袁武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主体人物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用山水画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如《大江东去——李鸿章》中,作为背景的《天池石壁图》拥有着有棱有角的山坡脊骨,不禁让人联想到李鸿章在晚清即将灭亡之际曾拼尽全力维护过民族的生机,但在一番挣扎无果后,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结局的失败,大众就常忽略了他曾经的努力,曾经的铮铮铁骨。袁武站在21世纪回望时,用自己的水墨语言表达了对李鸿章的同情。
三、结语
袁武作为学院派画家接受过关于人体构造的西方造型训练,但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减弱人物体积、肌理、质感、色彩等关系,用中國独有的水墨意象性语言描绘表达笔下的人物形象。所以,袁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不能等同于西方绘画中的写实,而是对人物细节进行了更好的取舍,使细节服务整体,让画面整体显现出中国水墨画的审美特征。
在他那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人物作品中,无论是对历史题材的表现还是对农民与其栖息的大自然的生命关切,甚至对当代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现象的深刻再现,都传达了他以当代“现实主义”题材为导向,以画家对所在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为关注点和精神归属的价值立场。他以最为质朴的人文视角,以特殊的绘画信念为动力,在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的水墨累积中,练就了用最单纯而雄强的绘画语言捕捉人物瞬间情态、社会身份和精神特质的高超能力,这就使得他的“创作”可以用最纯粹的方式获得最准确的效果,这也构成了他艺术强烈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刘丽芳.浩然正气传精神——读袁武人物画[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17(08). [2]范迪安.袁武“:朝圣”与“救赎”[J].东方艺术,2016(03).
作者简介:杨雨虹(1997-),女,湖南长沙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硕士生,主修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