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探,能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起变化观、发展观的科学素养。
3.通过视频了解结晶现象,知道海水晒盐的流程及其原理。
4.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互相协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量筒、洗瓶、药匙。 药品:NaCl、 KNO3 。 课内探究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播放《闪闪的红星》的片段) 通过死海不死有人预测:
死海里溶解的盐会无限增多,浮力会无限增大,你同意吗?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定方案: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有人预测:
死海里溶解的盐会无限增多,浮力会无限增大,你同意吗? 操作 加入氯化钠,搅拌 继续加入氯化钠,搅拌 再加水,搅拌 现象 结论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是常用的化学肥料,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小组探究。
操作 加入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 现象 结论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探究:你还有其他方法使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吗?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小组探究。 操作 加热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 冷却(回归原温) 现象 结论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探究: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看能否溶解?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概念
在 下,向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 不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探究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然后完善上述结论
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复习上述实验操作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换方法
学以致用:
1、判断上述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闪闪的红星》里的潘东子是如何给红军送盐的?
观看视频海水晒盐过程图。得出海水晒盐的方法总结结晶方法:
达标性测试:
1.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图所示的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溶/g O KNO晶体 O A 溶/g3
KNO晶体 O B 3
溶/g KNO晶体 O C 溶 /g3
KNO3晶体D
2、若要将一杯不饱和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加KNO3 固体 B、蒸发水 C、倒出一部分溶液 D、降低温度
3.向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一些食盐,则所得溶液的质量( )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4、20℃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克。 课后作业:
1.根据今天学习的结晶的相关知识,回家自制白糖晶体。
2.到滨海去感受一下海水的魅力,实地考察海水晒盐的过程,回来后与同学交流。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没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通过上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效果分析
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重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最终达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视频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借用学生看的影片《闪闪的红星》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趣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近年来的化学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考查越来越多。因此在讲溶解度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闪闪的红星》视频片段激发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巧用实验探究,运用合作探究将新课进行到底,突破重难点。 以学生熟悉的盐水为契机,设计小实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课堂上,拉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较易于接受和理解。采用问题式,鼓励学生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过学生演示实验,亲自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结论并得出二者转化方法,突破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三、巧用多媒体展示盐场晒盐过程,让情境回归现实,做到知识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如蒸发结晶得到粗盐,使学生从中梳理出里面包含的化学信息。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如课堂上给做的课堂练习量不是很充足,在实验探究时,有些同学参与度不高,需要及时关注。
教材分析
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在学习第一课时《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讲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后,来探讨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和一定温度下溶解性的大小,起到呈上,又为下节学习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做好铺垫,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并对后面酸碱盐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变化观和发展观的科学素养。
评测练习
1.向一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晶体,下图所示的图象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溶质
KNO3晶体 / g 溶质/ g 溶质/ g 溶质/ g O O KNO3晶体 O KNO3晶体 O KNO3晶体 A
B C
D
2、若要将一杯不饱和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加KNO3 固体 B、蒸发水 C、倒出一部分溶液 D、降低温
度
3.向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一些食盐,则所得溶液的质量( ) A.减少 B.增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4、20℃时,将33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食盐全部溶解,此时溶液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又恰好全部溶解,现在溶液恰好饱和,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克,再向此溶液加入3克食盐,溶液的质量是 克。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很好素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去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体会结晶的两种方法享受互助的乐趣,来达到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精神。课标要求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 并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用用海水晒盐的过程能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及结晶过程的了解。在实验探究中能培养学生一些基本操作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