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一份中国考古报告中写道:“陶器,除支座外,均为以稻草茎叶、稻壳为羼和料的夹碳黑陶。”由此可推断出土这种陶器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汉书》载:“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文中的“朕”指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在历史上,自率部曲百余家,冶铸兵器,渡江作战,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事件是( )。 A.祖逖北伐 B.恒温北伐 C.张浚北伐 D.岳飞北伐
4.农业著述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历史文献属于该分类的是( )。
①《沟洫志》 ②《齐民要术》 ③《水经注》 ④《氾胜之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
A.明经、进士 B.秀才、进士 C.明经、明法 D.明法、明书
6.苏轼诗曰:“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下列书法作品中为“颜公”创作的是( )。
7.两宋时期,风俗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 C.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D.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
8.《新元史》记载:“上自中书省,下逮郡县,亲民之吏,必以蒙古人为长,汉人南人贰之。”此处的“汉人”指的是( )。 A.所有的汉族人
B.随蒙古人西征的汉族人 C.原南宋统治下长江以南的汉族人
D.原辽、金统治下的汉族人及契丹、女真族人
9.古代中国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黄宗羲
10.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下列使战胜国感到最不满意的是( )。
A.中国赔款数量太少 B.“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C.鸦片贸易未合法化 D.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11.《全球通史》中写道:“(西方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所说的“重大的变革”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护国运动
12.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一书中写道:“在向西北前进的路上,毛泽东于1935年初重新被推举上了中共领导地位,自那以后再没有更换。”下列与这一论述相关的史事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13.20世纪上半期的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宜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据此判断,该文件颁行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所示有因果关联的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订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5.20世纪后半期,我国决定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国家发展高科技的重点。这一科技发展规划是( )。
A.“七五计划” B.“985工程”
C.“211工程” D.“863计划”
16.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英国人与希腊人同宗同源 B.英国全盘继承古希腊遗产 C.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联系密切 D.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17.有学者评价某一史事时指出:“在14世纪严峻的考验中……新思想渗透到激流涌动的城市国家里。学者和政治家一同复苏了人类尊严的骄傲、人类实践主义的自信及古典思想的魅力。”该史事指的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8.有学者认为:“16世纪前后,它的生产、传播、消费,连接起美洲、欧洲、中亚、东亚等地,成为流淌在全球贸易机体中的血液。”文中的“它”指的是( )。 A.香料 B.白银 C.瓷器 D.呢绒
19.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没,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威尔逊所说的“手段”指的是( )。
A.闪电战 B.无限制潜艇战 C.海空一体战 D.大规模消耗战
20.《武力决策》一文写道;“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这里表达的思想后来被称为( )。
A.甘地主义 B.纳赛尔主义 C.尼赫鲁主义 D.苏加诺主义
21.下图所示为欧洲大陆某时期的形势图,其反映的是( )。
A.凡尔赛体系下的局势 B.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局势 C.“冷战”开始时的局势 D.美苏争霸时的局势
22.苏联《真理报》曾发表一位经济学家的文章《计划、利润、奖金》,建议削减命令性计划,实行工业企业的物质刺激。该文在当时引起了全国大讨论,并促进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经济实验。这场经济实验是( )。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赫鲁晓夫的解决措施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3.下列史家名句中,出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的是( )。 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历史不仅是过去,而且是有意义的过去” D.“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 24.下列王朝中,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的是(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清朝
25.教师在编制历史高中试题时,要关注难度与区分度。为保证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难度应控制的区间为( )。
A.0.1~0.2 B.0.2~0.4 C.0.4~0.6 D.0.7~0.9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美国内战前夕,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有哪些表现?(10分)
27.概述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10分)
28.简要说明教学中讲述历史细节的主要作用。(10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的顾维钧指出,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系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当日本代表强调它所获得的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公平合理”时,顾维钧当即反驳,“二十一条”是日本以武力威胁迫使袁世凯签署的,这不能成为依据。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国际法,更会危害亚洲和世界安全,这不是巴黎和会的本意。
——摘自王芸生《六十年的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中国代表团自行决定。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和理由。(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拒签和约的原因。(4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讲师讲授“商和西周”这一内容时的实录片段:
师:商朝后期,生活在渭水领域的周强大起来,并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的军队主力。其后,商朝灭亡。请看《夏商周的疆域变迁示意图》。 生:(观察地图)
师:比较两幅地图,最明显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周朝版图大大超过了夏和商。
师:很好,版图变化反映了早期国家的发展。如果你是周武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如何持久、有效地统治这些地方。
师:是啊,新兴的周王朝如何治理呢?学完本课的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也许大家就有答案了。 问题:
(1)说明该教师是如何运用历史地图的。(8分) (2)指出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8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教师的听课笔记摘录:
教学过程 听课反思 内容要点:邓小平理论 教师用课件展示邓小平有关市场经济的两段讲话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教 料,要求学生概述其中的基本思想(1分钟) 学意图是:有效获取并概括 学生甲讲不出来;学生乙把两段材料读一下;学生丙材料信息,理解邓小平理论 零碎的解读了材料中的一些词汇(3分钟) 的基本思想 教师直接说出基本思想后,又不断地对材料信息进行这一教学意图未能实现,其 延伸和解释,就怕学生不懂(8分钟) 原因何在 尽管教师反复解说,学生仍一脸茫然 问题:
(1)“听课反思”中所提的“教学意图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这位教师的听课笔记有哪些可取之处。(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的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材料二:课文摘录 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另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
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但是,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以夹碳黑陶为主,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并将稻草、稻壳用于夹碳黑陶的烧制。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属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不会制作陶器,排除A、D两项。半坡遗址以彩陶为主,排除B项。故答案选C项。
2.D【解析】题干中的董仲舒、公孙弘活跃在汉武帝时期,故答案选D。 3.A【解析】“部曲”指魏晋南北朝时地方豪强的私人军队。东晋初年,祖逖率领部曲数百人渡过长江,铸造兵器,招募士兵,进行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东晋时期的恒温北伐、南宋初期的张浚北伐和岳飞北伐都没有达到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目的。故答案选A项。
4.B【解析】《沟洫志》是《汉书》“十志”之一,记述汉朝及其之前的水利史实,涉及防洪、航运、灌溉等方面,属于农业著作的范畴。《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农学著作。《水经注》是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地理学著作,不是农业著作。《氾胜之书》是西汉时期氾胜之所著农业著作,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选B项。
5.A【解析】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的考试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书、秀才等科目。明法、明书等不受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唐朝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是明经和进士。故答案选A项。
6.B【解析】苏轼诗中的“颜公”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代表作有《多宝塔碑》。根据图片中的碑刻内容和书法风格可知B项为《多宝塔碑》,故答案选B项。
7.A【解析】两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人民娱乐活动多,反映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增多。故答案选A项。
8.D【解析】元朝政府将不同时间所征服的地域人群笼统地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蒙古人。第二等级为色目人,多为西域人。第三等级为汉人,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人,及最晚为蒙古征服的四川汉族,高丽人。第四等级为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故答案选D项。 9.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个人关于孝悌的实践先于对孝悌的认识,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观点。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倡“格物致知”,故答案选C项。
10.D【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我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英国向我国倾销商品,由于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抵制,并不顺利,英国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要求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故答案选D项。
11.B【解析】根据题干“(西方的)入侵在各个领域都达到很大的规模,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可知,此时应为19世纪末,排除C、D两项。洋务运动仅限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军用和民用企业,A项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不仅涉及军事、经济方面,而且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故答案选B项。
12.D【解析】由“毛泽东于1935年初重新被推举上了中共领导地位”可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二大召开于1922年。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古田会议召开于1929年。故答案选D项。
13.C【解析】根据“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据”以及“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可以知道该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全民族的团结和爱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都是
国内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期,与题目不符。全面抗战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题干观点一致。故答案选C项。
14.B【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1952-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导致工人数量增加,城镇人口上升。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订开始于1958年,时间不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导致城市人口数量下降。故答案选B项。
15.D【解析】“七五计划”是1986-1990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任务是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985工程”和“211工程”均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战略决策。“863计划”是我国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目的是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故答案选D项。
16.D【解析】英国诗人雪莱的意思是英国的文化受希腊文明影响,英国的法律、文学和宗教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故答案选D项。
17.A【解析】题干给出的时间是14世纪,只有文艺复兴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
18.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强调“它”对于沟通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作用,只有白银符合题意。欧洲殖民者用美洲开采的白银购买中国的瓷器和东南亚的香料并运回欧洲销售。香料和瓷器同美洲无关,呢绒和东亚没有关联。故答案选B项。
19.B【解析】由“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和“美国船已被击沉”可知美国向欧洲运输物资的船只被击沉,德国1917年2月开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迫使英国退出战争。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海空一体战是2009年美国提出的海空联合作战理论。大规模消耗战是逐渐消耗敌人战斗力的作战。故答案选B项。
20.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印度”“非暴力”可知该思想是甘地主义。纳赛尔主义是埃及总统纳赛尔创立的具有浓郁伊斯兰色彩的社会主义。尼赫鲁主义是尼赫鲁提出的一种“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的社会主义。苏加诺主义是印尼总统苏加诺提出的主张,就是要把印度尼西亚建成一个“公平与繁荣的社会”。故答案选A项。
21.C【解析】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凡尔赛体系是一战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提出不结盟主张,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南斯拉夫不在美苏争霸的苏联阵营,D项排除。故答案选C项。
22.C【解析】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济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故答案选C项。
23.B【解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提出来的。“历史不仅是过去,而且是有意义的过去”是我国史学家葛剑雄提出来的。“历史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提出来的。故答案选B项。
24.D【解析】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答案选D项。
25.C【解析】根据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当试题难度适中时,区分度最高。一般试题的难度在0.3~0.7之间是适宜的,在0.5左右试题能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区分开来,在0.3左右试题偏南,0.7左右试题偏易。因此,教师在编制高中历史试题时,为保证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难度应控制的区间为0.4~0.6,故答案选C项。 二、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美国内战前夕,南北方属于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北方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南方属于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税:北方主张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工商业,而南方要求降低关税促进出口。 (2)原料:北方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料,而南方将大量的原料出口到欧洲。 (3)劳动力:北方需要大量自由雇佣劳动力,而南方需要大量奴隶从事生产。
(4)市场:北方需要南方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南方的奴隶缺乏购买能力。 (5)在西部是否实行奴隶制方面,北方坚决反对奴隶制扩展到西部,南方则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 27.【参考答案】
单元教学设计上承学科课程建设,下接具体的课时教学。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如下:
(1)历史单元设计要有整体性。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单元主题或专题的内在主旨性将各课时教学目标有机地关联统合起来。单元内容方面,能依据单元主题、单元内核心概念作出贯通性解释,要能统合各课时的基本内容并组成整体,使学生获得的历史内容系统化。
(2)历史单元设计要有相关性。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课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相关。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型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3)历史单元教学设计要有阶梯性。阶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础到提高,活动的要求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本单元内容同其他单元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教师的知识讲授和学生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再发展相应的能力。
(4)历史单元设计要有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单元教学能够体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应该掌握的相关能力。历史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史料解读、运用历史地图、历史问题讨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史料解读、历史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素养。 28.【参考答案】
历史的细节包含内容广泛,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在教学中讲述历史细节的主要作用如下:
(1)教师补充和挖掘历史细节,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
(2)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细节吸引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3)教师挑选细节进行设疑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讲述历史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理解不同历史要素之间的关系。
(5)教师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提供相关的历史细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历史评价,认清它们的本质,实现历史的德育教育。 三、材料分析题 29.【参考答案】
(1)要求: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归还中国;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应予以变更。
理由: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理应享有战胜国的合法权益;“二十一条”是日本以武力威胁迫使袁世凯签署的,这不能成为依据;日本侵略山东不仅违反国际法,更会危害亚洲和世界安全。
(2)原因: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到无理拒绝;国内爆发五四运动,人民强烈要求外争国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团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30.【参考答案】
(1)该教师采用了教具导入的方法,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历史地图。
①该教师在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导入时,没有直接让学生看地图,而是用语言进行
一定的引导,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②教师在呈现历史地图后要求学生进行观察,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比两幅历史地图
最大的不同,帮助学生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而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③在该教学片断中,历史地图运用的目的是导入新课。教师用问题来让学生观察
历史地图,又用问题的形式结束导入环节,这样做能够充分运用导入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有效地思考。 (2)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方面:
①历史地图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提供直观、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具有
文字难以达到的表现效果。
②历史地图使学生了解史事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提高识图、
用图的技能。
③历史地图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1.【参考答案】
(1)“教学意图未能实现”的原因如下:
①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材料。教师选择的材料阅读量过大,学生理
解起来有困难。教师选择的材料超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②教师没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
学的需要选取史料,精心设问。该教师没有及时对史料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给予及时讲解,也没有精心设计史料与教学相关的问题。
③教师在问题设置上没有遵循提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原则,教师设置的问题粗枝
大叶,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能设计出系列问题从而构成有利于学生层层攀登的“脚手架”。教师没有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问题难度,直接说出基本思想又反复解说,学生仍然茫然不解。
(2)这位教师的听课笔记的可取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听课笔记如实记录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内容做到了客观、细致、
公正。
②听课笔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一是对教师教的记录,对教师的
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的组织;二是对学生学的记录,如学生的课堂表现;三是对课堂气氛的激励,详细记录了课堂教学氛围。
③听课笔记做到了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进行了思考和整理,准确地评价了课堂教
学,既评价了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对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深刻反思。
④听课笔记能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照课堂实施的过程,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思
路、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四、教学设计题 32.【参考答案】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采取生活实例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2018微信数据报告、2018支付宝年度账单和2018网易云音乐听歌日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信息化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对各行业都有广泛影响。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新课导入,拉近历史与现实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社会信息化的产生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电子计算机的图片并提问: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何意义?当时的电子计算机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很笨重、耗资巨大且功能不完善。 教师提问:电子信息技术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
学生回答: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担心苏联的人造卫星破坏其军事通信系统,加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路,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社会信息化的概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相关史料并提问:随着社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同学们知道其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吗? 学生回答: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教师提问:大家对网络信息技术都很熟悉,每天的生活中都在使用。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互联网有什么功能?
学生回答: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发电子邮件、检索资料、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社交聊天、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等。 教师追问:互联网有何特点呢?
学生回答: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史料分析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史料分析能力。教师的一系列设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社会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主题是“互联网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结束,派代表分别进行发言,教师总结: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利有弊,既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也不可忽视其负面作用。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建康成长,信息泄露也给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互联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环节三:课堂小结和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2.作业:1.列举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2.学生根据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如新闻、娱乐和购物等,组成相关的兴趣小组,分别追踪这些信息对社会和不同人群产生的影响,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堂小结能对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检验和巩固。开放的作业形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