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高三语文精准培优专练20:写作(命题、半命题作文)(附解析)

2024-02-08 来源:九壹网
高三语文精准培优专练20:写作(命题、半命题作文)(附解析)

一、培优典例分析

典例1. 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对北国的秋天爱得如此炽烈,而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

请以“乡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典例2. 半命题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内容,将“_____的路上”补充完整并以之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二、对点增分集训

(一)请以“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二)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培优典例分析

典例1.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乡韵”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乡韵”,结合材料内容“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分析,应该是指家乡的韵味。家乡的韵味主要体现在哪些物和人上,可以借助这些人物、事件、事物等抒发对故乡的眷念深情等。可以写家乡的街区、建筑、风俗、名人、历史等。学生要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具体写作内容,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民风民俗,所选对象要足够代表家乡的某种文化或精神。抒发对故土的深情。

参考立意:家乡的名片;魂牵梦绕的家乡;家乡的魅力;特色家乡;难忘乡韵;乡韵——精神食粮;乡韵——指引前进的力量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系列关于乡情的优美语句引入,如“我怀念家乡的虫鸣鸟啼蝉叫蛙唱;我怀念家乡的鸡鸣犬吠铃叮当”“我更怀念慈母唤儿的柔情,邻里应答的善良”等。然后可以采用并列结构:依次写家乡的风景、文化古迹、风俗等,可以详写其中某方面。如将家乡的建筑作为重点,从建筑的外形、内饰、历史等角度详细介绍,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繁简得当,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结尾可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典例2.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_____的路上”,在前面的提示中提供了范围“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和写作重心“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因此在写作中要明确在什么的路上,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从文体看要求写记叙文,这就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根据提示中的“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所以还要运用“描写”,写自己的“感受”还有相应的“心理”活动。 【参考例文】

奔跑在高三的路上

奔跑在高三的路上,痛苦并快乐着。——题记

高三的忙碌,令我倍感忧伤。我开始留恋身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我愿意摘一朵带露水的花,偷偷地,放在口袋里烘干。如果这样,我就能无时无刻都记住这十八岁的味道,以及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都说高三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转折,都说高三就预示着要与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于是我知道,高三写满了惆怅,成绩的起起落落让我找不到前行的路;高三写满了失落,现实与梦想的鸿沟让我迈不开勇敢的步……这路上,一切是那样的迷茫,而我却在这样的迷茫中迷失了自己。

望着校友们忙碌的身影,是那样的坚毅,那样的从容。相比之下,我又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一击。这场战役才刚开始,我竟做了逃兵。我渐渐觉醒,放弃是没有用的,中途退场是可耻的,只有勇敢拼博才能成功。于是,一切关于放弃的念头全部被打翻在高三这场洪荒中。我懂了,在这场战役中,时间终将会把你推向高三的终点,推向决战的关口。纵使你有千般不愿,万般无奈,时间是不会吝惜你的感受的。这便是一条不归路,一旦你踏上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所以你只能一直向前。

奋斗拼搏的日子里,我就像踏上了一座七彩虹桥,一切都是那样丰富多彩。高三就像太阳,火红火红的,代表热情与奔放,代表拼博与进取,代表着希望与成功。高三便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获得成功的阶段。在我身后,有别人羡慕的目光,有父母殷切的期盼;在我面前,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目标,有宽阔的大学校门,有火红的录取通知书。在这流汗流泪的路上,我体会着重获新生的感动。

激情固然是一种动力,但它并不适合打持久战,所以我选择了冷静。一颗平常心,承载了所有的希望,化解了无形的重压。我要相信,在这路上,我会像一艘顺流而下的小船,一直飘流。自然,一切一切的目的地都可以到达。

千淘万漉虽辛苦,但我知道我很幸福,这种幸福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所以我会继续努力,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漫漫人生路,我们一直在前进。为了前方更远的行程,我奔跑着……

二、对点增分集训

(一)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必须抓住命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审题立意,通常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具体过程:1.“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是一个呼告式的标题,主张要说出“你”的主张,让世人听听“你”的心声。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散文、小小说、议论文等。 2.题目中三个名词“世界”“你”“声音”都要关注,这是作文写出个性的关键所在。 “世界”要考虑其外延,小到生活圈,大到国家、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都可以是其外延。这个作文题目的个性之一在于取怎样的概念外延。

“你”同样精彩在外延的所指。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全体,也可以指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以及其他生命体或无生命物。

“声音”这个概念要写出个性,关键在于增添合适的修饰限定语,比如“豪迈的声音”“自信的声音”“悠扬的声音”等等。

3.“倾听”,表示细心地听。这个动作凸显的是主客体的一种状态,呈现的是主体通过一种情感倾诉或理性认知,和客体达成共识或情感的沟通甚或共鸣期待。 参考立意方向:

这个命题作文兼具内外指向,既可以视野向外,倾向宏大一点叙事,和国家、时代衔接,表现家国情怀,青年使命担当,民族脊梁等;也可以视野向内,侧重个体成长,诉说人生感悟与理性思考。这两个方向恰恰是当前高考作文的两大方向。 参考立意:

1.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张扬个性。(谈当代青年是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进取的一代) 2.让世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谈环境保护) 3.让世界倾听大河的声音(谈水体保护) 4.让世界倾听你自信的声音(谈自信) …… 【参考例文】

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

这可能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吧,下在了初春的枝头。大概是再没见过颗粒这么大的雪花吧,当我拉开窗帘的那一刻,心里面猛然间泛起了涟漪。天空灰蒙蒙的,以往广阔的天地,此刻变成了狭小的空间。四周的小山,建筑物完全被雪花覆盖住了,给人一种朦胧之感。窸窸窣窣,这大概便是雪的声音,诗意的外观吧。

雪花很轻,在天空中自由舞蹈。落地之后,又像玩累的孩子,安然入睡。外面很静,偶尔会有行人踩在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细细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此刻,似乎全世界都在静下心来,倾听这雪姑娘的心声。树枝似乎读懂了它的诗,静静地,一动不动,完全沉迷在这雪国的世界中。我想此刻,定有人在回忆过去,用心描写过往的回忆。记得以前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都写过雪,看到路上,操场上玩耍的孩子,我的心总会波澜起伏,总想把那欢快的场景留在我的文字中。那时候,可能是因为心里杂念少吧,只要站在雪中,抬起头,闭上眼睛,便能准确地形容出它的模样。真的,有些时光,一旦过去,我们连影子都抓不住。那时候尽管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羽绒服,保暖裤之类的,每个人穿的非常臃肿,但我们留下的回忆却是最美,最昂贵的。是多少物质都换不回的。

雪是最温柔,最浪漫的天使。我见过下雨打伞的人,却没见过下雪打伞的人。雪和人类可谓是没有任何的隔阂,我们永远都愿意和它保持着肌肤之亲。我们躲避过雨,却

从未躲避过雪。以前只要一下雪我准会跑出去到处走走,感受感受,像诗人那般认真地感受。现在,越长大,越是不想出去了。懒惰深深地刺入了我的骨髓。

早晨,刚拉开窗帘的那一瞬间给了我足够的好心情。洗漱完后,我捧了一把雪,认真的看了看,放在脸上,感受了一下。凉凉的,但没有雨的那种突然。雪慢慢消融的过程,就像失望的心被慢慢捂热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认真体验过的人才懂。

门外的路上有几个玩耍的孩子。脸蛋和手都冻的通红。我问他们冷不冷,小家伙们玩的正尽兴,头都没回地说,不冷。看着他们扬起的雪花,我像读懂了一首诗。我小时候也是这般的快乐,不过我们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要比他们多,我们玩的花样要比他们多。什么两腿并拢,前脚面岔开,然后轻轻跳一下,向前移动一下。后面留下的脚印,像拖拉机的胎纹印。还有小狗的梅花印,堆雪人,打雪仗,在冰面上溜冰,滑雪板,玩火罐等等。

一下雪,路上便清净了很多,大多数人都是足不出户。在雪中玩耍的孩子成了这寂寞,孤单环境中的一幅画。一幅让我们许许多多流逝掉童年的大人们憧憬和羡慕的画。我双腿并拢,想感受一下童年的感觉。当我跳起来的时候,旁边的孩子笑了。可能是身体太僵硬了吧。活生生像一个大木头一样不自如。我们不得不承认,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

我也曾是个喜欢雪的人,没有目的,单纯的喜欢。每当下雪我都会出去感受雪,或是仰面感受,或是低头沉思。每次看到和我曾经一样在雪中漫步的人,我都在想,他在雪里大概是看到或是听到了什么吧。你看到他在雪中孤单的身影,却没发现他在雪中的欣喜与满足。

我想他一定是倾听到了,倾听到了这雪的声音,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吐露内心的诗,向世界传播心头的音乐。 (二)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你听,多美》。审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二字。“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的美,可以是社会的美,也可以是生活的美或艺术的美等等。文章重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

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表示一种共性。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故事、教诲、音乐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美的感受是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题目的范围很大,一定要从中挖出明确而范围小的话题。侧重“听”,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亲近、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参考例文】

你听,多美

海伦·凯勒告诫我们要珍视上帝赐予我们的感官,要努力地运用它们去丰富人生,而不可做一个麻木的、将上帝赐予自己的这些礼物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我很庆幸自己不是这样一个麻木的人。而在所有感受大千世界的方式中,最令我着迷的是聆听。从小,在许多同龄人还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叫德国的地方时,我便开始聆听贝多芬、海顿、巴赫的音乐。当然,那时的自己只是在用情绪体会音乐而不会有太多的思考。但这对于我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培养了我聆听的兴趣和善于聆听的习惯。后来,我试图用文字、图画去诠释甚至代替音乐,但我发现做不到,有时是因为想不到用什么文字或画面可以表现音乐,有时又是因为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于是,我想这也许就是音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和阅读、电影等一同成为了我丰富人生的无法替代的方式之一。

是因为《马赛曲》,我开始认识那个激情永不衰竭的法兰西;是因为《蓝色多瑙河》,我开始了解那个高贵典雅的奥地利;是因为《1812序曲》,我开始品味大气豪放的俄罗斯……是音乐帮我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是音乐让我与远隔重洋的世界有着精神与心灵的联系。

《高山流水》的空灵,让我体会到了古圣贤的淡泊与智慧;《十面埋伏》的急促,让我仿佛置身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阳关三叠》让我看到了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背后隐藏的友情,它真挚、浓厚、香醇……是音乐帮我打开了通往自己民族文化宝库的门,是音乐让我为自己民族的文明而倾倒。

从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从爵士乐到蓝调布鲁斯;从猫王到甲壳虫……是音乐打开了通往过去的门,让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国家

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的过程。事实上,音乐并不只限于这些,音乐无处不在。只不过是取决于你是否善于聆听。春天鸟儿在枝头的吟唱;夏天打在窗户上的雨点;秋天瑟瑟秋风中枝头即将落去的叶子;冬天寒风中缠绕着的枯枝……老人们说的故事是史诗般的歌剧;学校里琅琅读书声是整齐的合唱;恋人的私语是缠绵的提琴二重奏;母亲关切的话语是宁静安详的摇篮曲……

怀着感恩的心去聆听这个世界吧,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这样神奇的礼物。当我们用自己善于聆听的耳朵发现了美,请告诉身边的人:“你听,多美……”

2020届高三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二十 写作(命题、半命题作文)

一、培优典例分析

典例1. 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对北国的秋天爱得如此炽烈,而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

请以“乡韵”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式的命题作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作文材料和作文命题。审题的时候,需要考生对“材料”和“命题”双管齐下,分析“材料”和“命题”之间的关系,切忌抛开材料或片面理解材料去行文。“材料”和“命题”有如下几种关系,如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以避免命题

过大或过宽泛。本题的材料和命题之间属于导入关系,即命题“乡韵”由材料引出,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标题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乡韵”,结合材料内容“同学们对陪伴自己走过十几年岁月的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韵味”分析,应该是指家乡的韵味。家乡的韵味主要体现在哪些物和人上,可以借助这些人物、事件、事物等抒发对故乡的眷念深情等。可以写家乡的街区、建筑、风俗、名人、历史等。学生要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确定具体写作内容,或景点,或物产,或名人,或民风民俗,所选对象要足够代表家乡的某种文化或精神。抒发对故土的深情。

参考立意:家乡的名片;魂牵梦绕的家乡;家乡的魅力;特色家乡;难忘乡韵;乡韵——精神食粮;乡韵——指引前进的力量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用一系列关于乡情的优美语句引入,如“我怀念家乡的虫鸣鸟啼蝉叫蛙唱;我怀念家乡的鸡鸣犬吠铃叮当”“我更怀念慈母唤儿的柔情,邻里应答的善良”等。然后可以采用并列结构:依次写家乡的风景、文化古迹、风俗等,可以详写其中某方面。如将家乡的建筑作为重点,从建筑的外形、内饰、历史等角度详细介绍,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繁简得当,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结尾可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典例2. 半命题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内容,将“_____的路上”补充完整并以之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的题目是“_____的路上”,在前面的提示中提供了范围“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和写作重心“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因此在写作中要明确在什么的路上,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从文体看要求写记叙文,这就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根据提示中的“看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所以还要运用“描写”,写自己的“感受”还有相应的“心理”活动。 【参考例文】

奔跑在高三的路上

奔跑在高三的路上,痛苦并快乐着。——题记

高三的忙碌,令我倍感忧伤。我开始留恋身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我愿意摘一朵带露水的花,偷偷地,放在口袋里烘干。如果这样,我就能无时无刻都记住这十八岁的味道,以及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都说高三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转折,都说高三就预示着要与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于是我知道,高三写满了惆怅,成绩的起起落落让我找不到前行的路;高三写满了失落,现实与梦想的鸿沟让我迈不开勇敢的步……这路上,一切是那样的迷茫,而我却在这样的迷茫中迷失了自己。

望着校友们忙碌的身影,是那样的坚毅,那样的从容。相比之下,我又是如此的懦弱,如此的不堪一击。这场战役才刚开始,我竟做了逃兵。我渐渐觉醒,放弃是没有用的,中途退场是可耻的,只有勇敢拼博才能成功。于是,一切关于放弃的念头全部被打翻在高三这场洪荒中。我懂了,在这场战役中,时间终将会把你推向高三的终点,推向决战的关口。纵使你有千般不愿,万般无奈,时间是不会吝惜你的感受的。这便是一条不归路,一旦你踏上了,就没有回头的余地,所以你只能一直向前。

奋斗拼搏的日子里,我就像踏上了一座七彩虹桥,一切都是那样丰富多彩。高三就像太阳,火红火红的,代表热情与奔放,代表拼博与进取,代表着希望与成功。高三便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获得成功的阶段。在我身后,有别人羡慕的目光,有父母殷切的期盼;在我面前,有远大的理想,有崇高的目标,有宽阔的大学校门,有火红的录取通知书。在这流汗流泪的路上,我体会着重获新生的感动。

激情固然是一种动力,但它并不适合打持久战,所以我选择了冷静。一颗平常心,承载了所有的希望,化解了无形的重压。我要相信,在这路上,我会像一艘顺流而下的小船,一直飘流。自然,一切一切的目的地都可以到达。

千淘万漉虽辛苦,但我知道我很幸福,这种幸福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后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所以我会继续努力,相信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漫漫人生路,我们一直在前进。为了前方更远的行程,我奔跑着……

二、对点增分集训

(一)请以“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必须抓住命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审题立意,通常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具体过程:1.“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是一个呼告式的标题,主张要说出“你”的主张,让世人听听“你”的心声。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散文、小小说、议论文等。 2.题目中三个名词“世界”“你”“声音”都要关注,这是作文写出个性的关键所在。 “世界”要考虑其外延,小到生活圈,大到国家、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都可以是其外延。这个作文题目的个性之一在于取怎样的概念外延。

“你”同样精彩在外延的所指。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全体,也可以指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以及其他生命体或无生命物。

“声音”这个概念要写出个性,关键在于增添合适的修饰限定语,比如“豪迈的声音”“自信的声音”“悠扬的声音”等等。

3.“倾听”,表示细心地听。这个动作凸显的是主客体的一种状态,呈现的是主体通过一种情感倾诉或理性认知,和客体达成共识或情感的沟通甚或共鸣期待。 参考立意方向:

这个命题作文兼具内外指向,既可以视野向外,倾向宏大一点叙事,和国家、时代衔接,表现家国情怀,青年使命担当,民族脊梁等;也可以视野向内,侧重个体成长,诉说人生感悟与理性思考。这两个方向恰恰是当前高考作文的两大方向。 参考立意:

1.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张扬个性。(谈当代青年是有责任有担当,积极进取的一代) 2.让世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谈环境保护)

3.让世界倾听大河的声音(谈水体保护) 4.让世界倾听你自信的声音(谈自信) …… 【参考例文】

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

这可能是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吧,下在了初春的枝头。大概是再没见过颗粒这么大的雪花吧,当我拉开窗帘的那一刻,心里面猛然间泛起了涟漪。天空灰蒙蒙的,以往广阔的天地,此刻变成了狭小的空间。四周的小山,建筑物完全被雪花覆盖住了,给人一种朦胧之感。窸窸窣窣,这大概便是雪的声音,诗意的外观吧。

雪花很轻,在天空中自由舞蹈。落地之后,又像玩累的孩子,安然入睡。外面很静,偶尔会有行人踩在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响,细细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此刻,似乎全世界都在静下心来,倾听这雪姑娘的心声。树枝似乎读懂了它的诗,静静地,一动不动,完全沉迷在这雪国的世界中。我想此刻,定有人在回忆过去,用心描写过往的回忆。记得以前上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都写过雪,看到路上,操场上玩耍的孩子,我的心总会波澜起伏,总想把那欢快的场景留在我的文字中。那时候,可能是因为心里杂念少吧,只要站在雪中,抬起头,闭上眼睛,便能准确地形容出它的模样。真的,有些时光,一旦过去,我们连影子都抓不住。那时候尽管条件不好,没有什么羽绒服,保暖裤之类的,每个人穿的非常臃肿,但我们留下的回忆却是最美,最昂贵的。是多少物质都换不回的。

雪是最温柔,最浪漫的天使。我见过下雨打伞的人,却没见过下雪打伞的人。雪和人类可谓是没有任何的隔阂,我们永远都愿意和它保持着肌肤之亲。我们躲避过雨,却从未躲避过雪。以前只要一下雪我准会跑出去到处走走,感受感受,像诗人那般认真地感受。现在,越长大,越是不想出去了。懒惰深深地刺入了我的骨髓。

早晨,刚拉开窗帘的那一瞬间给了我足够的好心情。洗漱完后,我捧了一把雪,认真的看了看,放在脸上,感受了一下。凉凉的,但没有雨的那种突然。雪慢慢消融的过程,就像失望的心被慢慢捂热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认真体验过的人才懂。

门外的路上有几个玩耍的孩子。脸蛋和手都冻的通红。我问他们冷不冷,小家伙们玩的正尽兴,头都没回地说,不冷。看着他们扬起的雪花,我像读懂了一首诗。我小时

候也是这般的快乐,不过我们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要比他们多,我们玩的花样要比他们多。什么两腿并拢,前脚面岔开,然后轻轻跳一下,向前移动一下。后面留下的脚印,像拖拉机的胎纹印。还有小狗的梅花印,堆雪人,打雪仗,在冰面上溜冰,滑雪板,玩火罐等等。

一下雪,路上便清净了很多,大多数人都是足不出户。在雪中玩耍的孩子成了这寂寞,孤单环境中的一幅画。一幅让我们许许多多流逝掉童年的大人们憧憬和羡慕的画。我双腿并拢,想感受一下童年的感觉。当我跳起来的时候,旁边的孩子笑了。可能是身体太僵硬了吧。活生生像一个大木头一样不自如。我们不得不承认,岁月真是一把杀猪刀。

我也曾是个喜欢雪的人,没有目的,单纯的喜欢。每当下雪我都会出去感受雪,或是仰面感受,或是低头沉思。每次看到和我曾经一样在雪中漫步的人,我都在想,他在雪里大概是看到或是听到了什么吧。你看到他在雪中孤单的身影,却没发现他在雪中的欣喜与满足。

我想他一定是倾听到了,倾听到了这雪的声音,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吐露内心的诗,向世界传播心头的音乐。

(二)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你听,多美》。审题的关键词是“听”和“美”二字。“听”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听”也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的美,可以是社会的美,也可以是生活的美或艺术的美等等。文章重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有所指,也可以泛指,表示一种共性。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故事、教诲、音乐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美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美的感受是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题目的范围很大,一定要从中挖出明确而范围小的话题。侧重“听”,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亲近、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参考例文】

你听,多美

海伦·凯勒告诫我们要珍视上帝赐予我们的感官,要努力地运用它们去丰富人生,而不可做一个麻木的、将上帝赐予自己的这些礼物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我很庆幸自己不是这样一个麻木的人。而在所有感受大千世界的方式中,最令我着迷的是聆听。从小,在许多同龄人还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叫德国的地方时,我便开始聆听贝多芬、海顿、巴赫的音乐。当然,那时的自己只是在用情绪体会音乐而不会有太多的思考。但这对于我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培养了我聆听的兴趣和善于聆听的习惯。后来,我试图用文字、图画去诠释甚至代替音乐,但我发现做不到,有时是因为想不到用什么文字或画面可以表现音乐,有时又是因为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于是,我想这也许就是音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和阅读、电影等一同成为了我丰富人生的无法替代的方式之一。

是因为《马赛曲》,我开始认识那个激情永不衰竭的法兰西;是因为《蓝色多瑙河》,我开始了解那个高贵典雅的奥地利;是因为《1812序曲》,我开始品味大气豪放的俄罗斯……是音乐帮我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是音乐让我与远隔重洋的世界有着精神与心灵的联系。

《高山流水》的空灵,让我体会到了古圣贤的淡泊与智慧;《十面埋伏》的急促,让我仿佛置身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阳关三叠》让我看到了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背后隐藏的友情,它真挚、浓厚、香醇……是音乐帮我打开了通往自己民族文化宝库的门,是音乐让我为自己民族的文明而倾倒。

从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从爵士乐到蓝调布鲁斯;从猫王到甲壳虫……是音乐打开了通往过去的门,让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的过程。事实上,音乐并不只限于这些,音乐无处不在。只不过是取决于你是否善于聆听。春天鸟儿在枝头的吟唱;夏天打在窗户上的雨点;秋天瑟瑟秋风中枝头即将落去的叶子;冬天寒风中缠绕着的枯枝……老人们说的故事是史诗般的歌剧;学校里琅琅读书声是整齐的合唱;恋人的私语是缠绵的提琴二重奏;母亲关切的话语是宁静安详的摇篮曲……

怀着感恩的心去聆听这个世界吧,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赐予我们这样神奇的礼物。当我们用自己善于聆听的耳朵发现了美,请告诉身边的人:“你听,多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