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教案

2024-07-16 来源:九壹网

七年级历史(上)   20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学习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读课文,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2、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展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展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想想)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1kejian.com

(学生答)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3>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4>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6>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3、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第一课件网

1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5、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展示图)

16、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展示图)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

六、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的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们组融合

6、三国良机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  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公元500年,一个在洛阳做官的人说得应该是

A 鲜卑语   B  蒙古语  C  汉语 D 氐族语

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重要背景是

A  民族大融合去世的出现  B  北方经济的回复和法展          C  汉族大臣的支持  D 各族人民的不断起义

(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提醒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七、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爱我中华》)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