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谚语称,“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暑气未消 小心“阴暑”
虽说立秋以后,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但并不意味着气温会马上降下来,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潮热的苦夏:此时暑气还未消退,养生要注意清热解暑,小心“阴暑”伤身。
立秋前后,天气依然十分炎热,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空调,而且温度调得很低,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另外,立秋时节,遇到台风降雨,突然降温,受到阴寒之气侵袭,也是诱发中阴暑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预防阴暑的发生,不可过于贪凉。
收敛情绪 助养肺气
中医认为,秋季是养肺气的时候,一般认为肺为娇脏,又怕冷又怕热,那该如何去养呢?首先要从情绪上进行调养,中医认为“秋三月”情绪应该稍微的收敛,要让我们的神志安宁,情绪变得平静一些,“不能成天在外面‘疯’,不要让自己压力过大,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这样有助于养肺气。”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聚敛阳气 早卧早起
立秋时节,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这就是为什么说人老了,阳气就会变弱,而变弱了就会造成身体虚弱,这样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就会变差,人就更容易生病。而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并且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所以衣服不宜穿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另外,有些人有早上和晚上,在户外运动的习惯,而在立秋时节,在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擦干汗,防止着凉。
运动调养 保肺健身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其中如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锻炼方法。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辨别体质 对症进补
虽说立秋要贴秋膘,但因为目前还在数伏,所以还没到真正贴的时候。
中医认为,出了伏才能够大补,否则过早大鱼大肉补充,可能会给我们添病。因为天气热的时候我们都在出汗,血液循环都在体表,消化能力比较弱,吃了大鱼大肉不消化蓄积在体内容易伤及脾胃,同时这个时候少吃烧烤。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