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全日制用工工资发放时间

2023-11-11 来源:九壹网

非全日制用工发工资周期最长不超过十五日,虽然实践中一般按月发放工资。非全日制劳动的意义在于适应企业降低成本、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非全日制工作按小时计酬,工资发放一般不超过半个月,对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法律分析

一、非全日制用工多久发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所以非全日制用工不是按月发放工资的,但是在实践中,为了结算方便,用人单位往往一个月发放一次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二、非全日制劳动的意义

非全日制劳动是灵活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非全日制劳动用工形式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餐饮、超市、社区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使用的非全日制用工形式越来越多。在我国促进非全日制劳动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适应企业降低人工成本、推进灵活用工的客观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需求取决于生产经营的客观需要,同时,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要尽可能降低人工成本。实际上,非全日制用工的人工成本明显低于全日制用工。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采用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在内的一些灵活用工形式。

其次,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压力较差的情况下,非全日制劳动在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有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减少失业现象。在劳动力大量过剩、劳动力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就业机会短缺的背景下,企业实行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招用非全日制职工,可以给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全日制工作一般是按小时来计算的,且一般会有口头约定或者是书面文字约定,工资发放一般按约定的时间发放,最长一般不超过半个月。就目前来说,非全日制工作对社会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结语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发放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虽然非全日制用工不是按月发放工资的,但实践中为了方便结算,用人单位往往选择每月发放一次工资。非全日制劳动的意义在于适应企业降低成本、推进灵活用工的需要,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减少失业现象。因此,非全日制工作对社会的意义非常重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二十条 【试用期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五章 工 资 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五章 特别规定 第二节 劳务派遣 第六十三条 【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