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杀马特为什么消失了

2023-04-17 来源:九壹网

近日,《杀马特我爱你》记录长片在网上引起热议,对于杀马特一词,相信很多90后的朋友都不陌生,那奇异的造型,搞怪的妆容,让人印象深刻,那么,杀马特为什么消失了?下面小编就来说说。

杀马特为什么消失了

“杀马特”的起源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杀马特”的造型就是把头发留得比较长,然后染成各种颜色,同时画浓妆,穿一些很奇怪,很紧身的衣服,带一些在别人眼里很奇葩的配饰,他们还会做出各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动作,尤其是跳奇怪的舞蹈。

为什么现在都不见了?我认为有三点主因:

第1点:观念的不同。“杀马特”的出现,大概是在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受到了一个叫“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从而诞生的。“杀马特”确实是非常的非主流,与主流观念相悖逆,所以“杀马特”逐渐消失了,现在都不见了。

第2点:太另类。“杀马特”不管是发型,头发颜色,妆容还是衣服穿着等方面都显得太过另类了,让人看了之后感觉很不舒服,这样的另类是受不少人所讨厌的,因此“杀马特”逐渐消失,直到现在都不见了。

第3点:与主流审美观不同,这也是“杀马特”现在不见了的主要原因。

可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杀马特时代真的是存在的一个时代,就算他们再丑那个发型,当时也是备受人们喜欢的。并且现如今很多当时杀马特的主要成员都已经结婚生子。属于他们的年轻时代已经不在啦。正常的工作,正常的事业,其为都需要的是干净整洁就五官以及发型。

如何看待纪录长片《杀马特我爱你》

从2016年开始,艺术家李一凡完成杀马特青年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同时收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00多段,最终制作成纪录长片《杀马特,我爱你》。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他想重新检讨城乡关系里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根源。

李一凡表示,“我拍的不是杀马特史,我拍的是90后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这个,网友有不同的看法,一起来看看:

看法1:初衷挺好但是感觉有点跑偏,从一开始想要树立一种反抗主流的形象,到后来莫名的开始给予同情,都是站在一个高度去自以为是的判断,这个群体其实并没有那么闭塞,甚至是最早的网虫之一,核心是帮派亚文化和性,不把这个中心搞清楚最后拍出来的确实是农民工,不是杀马特。

看法2:感觉导演要么是被骗了,要么是太沉迷居高临下施与同情理解的自我满足,于是去花好几年去接触了一群可能是仿杀马特的农民工。

从他觉得底层老实可欺的时候就已经跑偏了,并且因为给钱“收货”老乐意盯着“大厂”,而没有真正去接触了解“杀马特”的关键——网络街头帮派阶级文化和性,甚至连杀马特相关衍生“非主流网络文学/歌曲/火星文”都没提及,又想把他们推到一个对抗主流的前卫位置,又觉得他们是流水线造就,就以为杀马特是奇装异服,辣眼发型,最后还在那个高度以身代之写了一首歌……港真,真·杀马特们才不会说那些歌里的话,甚至身为一个经历过杀马特非主流时代雄起的网虫,都觉得这首歌违背人家视觉系摇滚的初衷,太软太low了。

也难怪被“教父”一直鄙夷。

但是出了钱,那大伙陪玩陪演的成分更大一些。

最后拍的就是农民工题材的东西,但因为又想去强调杀马特,搞得两边啥都不大是。

看法3:怎么说呢,杀马特不等于农民工吧。在那个时代的人,那种发型什么的就是潮流,时代在变化而已。

看法4:杀马特是一种文化过滤的结果,它源自朋克-视觉系这样的先锋文化,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将这种文化充分吸收并咀嚼之后,留给乡村青年的只能是缺乏美学景观并且定义模糊的文化残渣—杀马特。而当这代年轻人走向城市,走向工厂,走向信息流动,他们意识到这种文化差别后,会自觉的做出审美上的切割。这也是为什么纪录片所呈现的“正在进行时的杀马特”只发生在东莞的石排镇,因为只有那些还没走向城市的年轻人依然在这种末梢里体验独特。

根本性的问题不是文化反抗,也不是生存或者权利困境这种社会学词语,这种浅薄的亚文化里面承载不了这么大的意义,根本性的问题是加速城市化,加速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打破数字信息垄断,打破人为的城乡二元壁垒。只有做到这些,年轻人才能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审美自觉,而不是需要用杀马特这样糟糕的没有任何美学价值的身体特征来标榜自己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