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赢家通吃还是百家齐放,李斌和雷军“掐”了起来

2024-12-24 来源:九壹网

如果从竞争的终局视角来看,未来新能源车的市场是“赢家通吃”还是“百家齐放”?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问题,有两个行业大佬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个是雷军,一个是李斌。

在今天(12月22日)上午蔚来汽车的一个媒体见面会上。秦力洪就谈到,当年李斌和他谈造车这个事时,最打动他的一句话是,汽车行业不是赢者通吃。

原话是:

有的行业头部公司会吃到大部分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有些行业可能更加百花齐放一些,能干到10%的份额,已经是全球非常头部的公司了。原因是第一汽车行业资产太重,第二汽车虽然是工业产品,但大家社会地位、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时候“和别人不一样”是用户选择某一款车的主要原因。

这就决定了决策者需要去思考:干掉别人更重要还是做好自己更重要——蔚来显然是“后者”。

但对于这个问题,雷军却不这么看。

今年年初雷军在接受李翔的访谈时,提出他的看法是: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一定会是赢家通吃。

雷军也谈到过去的汽车行业为什么没有赢家通吃,是因为

汽车是以机械工厂为主,无论怎么样,钢材需要钱,发动机需要钱,所以这个行业竞争力140年下来,还是有很多的车厂。

而汽车产业一旦开始智能化,一定会是赢家通吃。

理由是汽车和手机这个行业因为“智能化”最终会融合——这也是小米为什么去造车的底层逻辑。

两个行业融合后,汽车有了消费电子属性,按照过去智能手机以及互联网产品的逻辑,由于智能化的投入特别高,无论是投芯片,还是投智能驾驶,研发成本都很高,但复制成本很低,大家完命比研发,而产品一旦做好(成功)后,就能横扫一片。

一边是李斌认为,未来汽车行业还是会百家齐放,品牌因为“做好自己”有了某种独特性,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用户群。

他的判断是:到2035年,全球前十汽车品牌中,会有5家是来自中国。

而另一边雷军则判断,未来一定是赢家通吃,“赢家通吃最痛苦的地方是,你明知道90%会输”。

两个人唯一的共识是汽车行业未来是:智能+电动+汽车。

那么,究竟是赢家通吃还是百家齐放,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分析:

首先,通吃的概念是什么?行业集中度到底多少算是通吃?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前,功能机时代的“通吃”更加明显:比如诺基亚在2003年市场占有率高达72.8%,而现在智能手机时代,如日中天的苹果,也只是在去年以20.1%的市场份额,第一次跃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位。

显然智能化并不是“通吃”的原因。

恰恰相反的是,“智能化”打破了行业的某种集中度。

原因可能是功能机时代,由于功能的局限导致了“个性化”有限,而智能化帮助了厂商更容易去完成“个性化”,品牌的个性也更加明显,用户才开始有了更多的选择。

第二,消费者对“街车”的接受度会有多高?

手机有“街机”这一说法,指的是大家掏出手机来,都是同一款,满大街都是。那么,如果汽车未来真的是“赢家通吃”后,大家能不能接受一款“街车”?

十年后满大街,八九成的车都是特斯拉,或者小米或者华为的车,这个可能性不会很大?

汽车可以成为是一款“装了四个轮子的大号智能手机”,但用户在做购买决策时,却不可能完全按照购买智能手机的思路去思考。

汽车是仅次于房子的家庭消费,首先需要全家人达成的一个“共识”,其次还是会希望能和同事小张,隔壁老王,村头堂哥有一个差异化的选择。

这就导致了“街车”是无法令人忍受的局面。

第三,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差异会很大吗?

“智能”+“电动”+“汽车”,大部分人认为,前面几年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主要是在“电动”,而未来“智能”将会更重要。

这个判断的逻辑起点是,目前汽车的动力来源是“电池”,而目前电池的创新或者说研发格局基本成型,但有没有一种可能——靠电来驱动的汽车,未必是未来汽车的最终形态。

即使抛开这一点,我们暂且认为电池以外的新能源成熟应用,还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久,那么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智能化”或者“智驾”上后,头部品牌在这方面的差异会很大吗?

答案可能是“各有千秋”。

就像燃油车时代,比拼的也不是纯的钢壳子和发动机的物理成本——各家在发动机技术和新材料研发上,一样具有很强的研发投入属性。

奔驰和比亚迪当年的差距,不是各自钢材价格的差距,奔驰在发动机的研发投入上,同样形成了有竞争壁垒的优势,同样也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开发成本。

第四,智能化的军备竞赛会拖垮对手吗?

雷军所说的“赢者通吃”还体现在,由于领先者不断抬高研发投入的门槛,导致跟随者在陷入“军备竞赛”后,由于实力的不足离开了牌桌,最后导致玩家越来越少,出现了留在牌桌上的人“独赢”的局面。

这套逻辑显然就是互联网的打法,第一目标是占据市场份额,用价格战、补贴等手段把对手拖死,那剩下的就是我的了。

坦率来说,这一打法在竞争的开局阶段还是有效的,但进入了竞争的中程,如果各家都咬得很紧,一旦技术创新和突破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会陷入僵局。

目前各大品牌在智驾或者芯片上的投入确实越来越大,但也还没到“把对手挤下牌桌”,自己“遥遥领先”的程度,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可能也很难出现。

就像现在的苹果——智能手机的创新越来越难,不要说颠覆式的创新,就连重大创新都已经很少了,大家在干的都是所谓的“卷”。

未来智驾的研发突破和应用是属于行业性的,单一品牌或许难以做到垄断性领先,也就形不成垄断式优势——关键是消费者对智能化的理解和接受度,也会存在差异:参数是一方面,感受也是重要的维度。

回到话题的开头,未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到底是“赢者通吃”还是“百家齐放”,我倾向于“十花齐放”。

类似于燃油车时代,不同市场都会有大幅度的领先者,但放到全局可能是群雄争霸,排在前面的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再多问一句,如果说李斌是延续汽车行业的思维,那么雷军为什么会有“赢者通吃”的概念?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雷军一定是考虑得比我们更深入,同时也是比我们更聪明的。但他的逻辑,可能来自于互联网行业以及小米的成功经验。

因为对于软件来说,功能性比品牌调性更加重要,1999的手机和9.9十支的“巨能写”一定是香的。

但汽车作为成熟的消费品,品牌的独特性也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小米汽车现在的热卖,其实也是因为品牌带动的,但在吃完基本盘之后,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才是最大的挑战——

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危险。(完)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