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

2020-03-01 来源:九壹网
2011年第1期 世纪桥 No.1,2011 (总第216期) Shi Ji Qiao (General No.216)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 吉晓琳 (包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9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 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及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其中包括:社会实践提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些重要性都说明,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无论对于 自身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 现实社会生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思想和行 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 动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社会实践可 社会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 动。… ・ ” 各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年 以让大学生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平衡 的地方,人民文化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社会 中出现的勤劳公仆和贪污官员现象与学生的距离也比较 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大学生“三下乡”活 动,既可以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也可以让大学 远,只有通过一定得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大学生对这些 生参与其中既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又对社会和学生得发展 现实由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认识,深刻体会社会的真实 都有重要作用。新时期高校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有理想、有 实践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 径和方法。 一和残酷。这样才能真实的了解群众和社会,才不会脱离群 二、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能够适 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 社会人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 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的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教育与社会 众和迷失政治方向。 、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新时期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只在校园内生活和学习,相 对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虽然 有投身社会服务的激情,但缺乏相应的政治素养,思想意 社会成员的过程。处于人生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要 识还不够坚定,虽然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但主动性不强。 在社会的坐标系统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位,那么社会实 他们会对改革的成功、经济的发展欢呼雀跃,同时也对社 践活动就在这个环节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社会 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感到失望和困惑。社会实践活动可 实践活动来源于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也促进了社会化的 以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对社会有全面和正确的 过程。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和地域局限使得他们 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 通过对所见所闻的思考去探索人生意义,体察乡情、民情、 世情、国情,从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拥护党的 对社会认识的较片面,进而造成对社会认同感不强。为使 学生能尽快地转变角色来适应社会,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 强化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对社会 的认识水平和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服 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要使社会实践发挥 其重要作用首先要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好规 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爱国热情上 升到理性高度。[ 】( ・“ ’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应用和创新能力,实现理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不够完全成熟,因此在面 务社会,对形形色色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时候难以作出正确的抉择。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引导大学生对 收稿日期:2010—1l一21 作者简介:吉晓琳(1976一),女,辽宁义县人,包头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l19・ 划,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实效性;其次,要认真做好社 精湛的职业技能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心理,也 组织管理能力 会实践前的物质准备,为社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最后就是要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完善奖励机制,并认 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和需求。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 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 必须突破以往参观、学习的狭隘范围,努力拓展大学生社 会实践的范围和方式。 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 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总的来说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需要具有 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和学习的过程中看到了自 己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这就敦促他们思考理论与实践 全方位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求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而这些素质和能力在单纯的学校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全 如何衔接,促使他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能力,为走上社 地,会打下扎实基础。[3】(¨ 社会实践活动也使大学生深刻 部学到的,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补充和提高,社会实践 理解社会的现状和前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上进心,为正 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和改进各种能力和素质。 确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 此,我们要在深入发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基础 上,凸显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导 向,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三、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某学科的理论 知识和业务技能,而且要具有主动适应整个社会发展、时 代进步的知识体系和技能。… ” ” 随着我国的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 来越高。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将自己所学 到的业务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到政治、经济、科 教、生产、开发等领域,为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为 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又可以直接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 验,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在 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得到社会的承认,对于大学生心理、智 能等方面的开发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作用会地转化 为大学生勤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无穷动力。另 外,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又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 结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 正确评价和改进自己。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大学生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意 义和目的在于大学生服务社会同时,增长自身才 干。I4 J( “ 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设计一系 列训练和开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直接 参与科技服务、科技开发、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 际工作,真正为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 力创造条件,从实质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高校的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 识积累,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缺乏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 能力,以致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脱离社会,已不能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正慢慢地从大学毕 业生求职的过程中反映出来。 社会现状与校园生活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 关系都有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 踌躇满志的大学生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和冲突。大学生 毕业后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 ・120・ 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供 了平台,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效地提 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时代,人们相互 间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分工更为细密;同时,人们之间也 只有通过相互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快更多地获取知 识和信息,才能获得更好的价值受益。因此,团队合作就 更加突显。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无论作调查还是各种活动都要 把队员进行分组,各司其职,通过队员之间的互相合作和 帮助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这样的做法更有助于 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 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人共事时奉献、进取和团结合作的人际 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开辟了一条通 道,架起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联系的桥梁,有效 地加强了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和信息交流 互动,把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 来。 ]‘ 。 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群众,深 入实际,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为地区经 济文化建设服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对书本知识 的应用、传播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又 经受了时间的锻炼和考验,磨炼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增长 了才干,它已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零耀受.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J].职业圈,2007,(11). [2]张巍,吕会庆.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探析[J].边疆经 济与文化,2010,(3). [3]张红鑫.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J].黑龙江 科技信息,2007,(22). [4]张玉嵩.谈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5]李一国.略论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高 教论坛,2006,(5). [责任编辑:周来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