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前出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4:32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17:08

前出塞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这首诗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扩展资料:

在战场上用弓和箭都要用最好的,射人要先射他的马,抓敌人要先抓他的首领,这几名描述了战场上的战况,但是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人,想要阻止别人(国)的侵略,并不在于多杀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强烈的不满。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出塞九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17:09

悲伤凄凉的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交河城。衙门有规定的路程期限,否则就得设法逃离触犯法律的责难。您拥有广阔的疆域领土,为什么还要再争夺无度?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暗自悲泣却不敢言,背起兵器踏上征程。

扩展资料:

《前出塞》共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远戍的情景。

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

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

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的情景。

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

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

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

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前出塞九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17:09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

组诗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首诗表达杜甫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四十个字,好像四十支犀利的箭,在理论上射得准,射得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17:10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作者: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0 17:10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前出塞》,意思是: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共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自己初别父母*远戍的情景。


第二首: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


第三首: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


第四首: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的情景。


第五首: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


第六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


第七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


第八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


第九首: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创作背景: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