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悬赏 关于鲁迅的《祝福》的问题 1.祝福在鲁镇是怎样的一种形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17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32

1、“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到鲁镇以前 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 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贺老*。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衔去。
到鲁镇六年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3、勤劳、耐劳、安分、能干、很珍惜这个机会。对生活要求很低,容易满足,也说明以前生活更不好。如果说,祥林嫂死去第一任丈夫是不幸的,那么,她很快走出了阴影,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赢来了生活的阳光。
4、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婆婆为卖掉了祥林嫂。因为当时妇女没有地位,必须从父、从夫、从子(婆婆代表族权)。
5、面对被卖改嫁的命运,祥林嫂以死抗婚。她以死抗婚是出于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因为在旧社会,礼教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认为妇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6、祥林嫂再到鲁镇,脸色青黄,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鲁四叔对她的态度颇有些不满,下一个八字断语:“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四婶认为她寡而再嫁,嫁而又寡。是个克夫克子,不祥的女人。鲁镇人对她的态度是冷漠,歧视,“音调不同”,“冷冷”,有些害怕,生怕沾染晦气。
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32

1.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2.
3.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4.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32

文中四次描绘鲁镇的飞雪,属于对自然环境的摹写。所谓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物活动的特定的自然空间及在这一空间中的自然物质条件,其中包括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等有关具体时间、地点、地理条件、季节气候、风景等。四次飞雪的描绘好像是在轻描淡写,实际上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有烘托和渲染的作用。如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者用“阴暗”“竟”“乱成”等词语,很好地营造了一种悲凄的氛围,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第二,衬托“我”的心里。如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作者用以静写动的手法,来自己孤寂的心情。这表明,因为“我”听到祥林嫂死后,表现出的雪一样冰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第三,推动情节的展开。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自然地推动小说情节的继续发展。
  第四,暗示主题的作用。如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