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0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44
祖国医学认为瘀血是血液离开血脉而停留于体内,没有能够及时消散的“死血”,亦指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经脉及脏腑中的“郁血”,还包括诸如高血脂等引起的“污秽之血”。总的来说是一个证型---“瘀证”.中医所指的瘀的范围很广,包括或淤积不行的,或污秽不洁的,或离经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脉络时所出现的病变.
简易的方药: 山楂、桃仁、红花当归、田七、川芎、益母草 适当养阴补血:阿胶、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用田七煲瘦猪肉鸡肉吃,一个鸡大腿,放入两粒红枣,放一点点田七,炖,一周吃一两次。按摩和热敷都对局部外淤血有很好的帮助,可以坚持一些时间,最好再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三七片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44
瘀血
瘀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未能消散等病理状况。一般是由气虚、气滞、血寒、外伤等原因所致。
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行无力,无力则血易停滞,从而产生瘀血;气滞则血凝,凝则成瘀;血寒则气涩,血液乃不畅,不畅则血易凝滞成瘀;外伤则血溢于经,离经之血停聚而成瘀。
瘀血形成后,既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又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证。如瘀阻心络,会出现胸闷、心痛、口唇青紫、脉多结代;瘀阻肺络,可见胸痛、咳 血;瘀阻于肝,则见胁痛、痞块症瘕;瘀阻于胃,可见呕血,胃脘作痛,大便漆黑;瘀阻胞宫,可致小腹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甚至崩漏;瘀在肢体,局部 可见肿痛或青紫,甚则活动不利。
尽管瘀血为病繁多,但临床表现多有共同特点:疼痛多如刺如割,且痛处不移而拒按;出血多紫暗而不鲜,或挟带血块;局部表现,可见青紫或瘀斑、瘀点、久之可触及肿块,按之不移。治疗淤血主要是活血祛淤,要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44
你搜一本书叫做《医宗金鉴》你看看,引起淤血的原因很多,血热血凉,气血不足,外伤情志等等都可以引起淤血,具体要辩证论治,你网上搜一下就行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5:45
瘀血是脉道不畅、血质污浊、血流缓涩以及血液瘀积等概念的总称。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而瘀血停滞于体内又可引起各种不同病证,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为肝胆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由于瘀血具有污秽、滞涩不畅、停蓄瘀积等病理特征,故其为病常表现为易阻气机、瘀塞脉道、蓄积成块、内攻心神等特点。气机不畅本为血液发生瘀滞的主要原因,而瘀血一旦形成亦可导致气机郁滞,故临床上每可见气滞血瘀或血瘀气滞之证。若血瘀气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其疼痛性质多为锥刺样、针扎样、刀割样或绞痛样,如肝病中所表现的肝区刺痛、胆绞痛、血色病的腹部剧痛等。若瘀血阻滞气机,阳气郁遏不得伸,日久则化而为热,临床除见瘀象外,可并见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等,如肝癌所见之低热则主要因瘀血而致。
瘀血瘀阻脉道的致病特点,一方面表现为脉道受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之症,如肝硬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之消化道出血;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血液于脉管中,不能以正常迅速运行而瘀滞,如肝硬变之肝掌、痴蛛痣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等。此外,如门静脉血栓形成、肝动脉闭塞等肝胆血管性疾病,均与瘀血瘀阻脉道的致病特点相吻合。
瘀血停滞体内,既可表现为全身性的血质污浊,如体内铁存积过多的血色病,症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色如青铜或黯黑等,则为全身血液污秽浑浊所致,常与禀赋阴盛或感染寒热邪毒有关;亦可表现为瘀血停蓄凝结于一处而形成症积,如门脉高压、血液回流受阻之肝脾肿大,即为血液瘀积肝脾所致。在肝胆病中各种原因所致之肝硬变以及肝胆肿瘤、肝癌、肝动脉瘤等,亦多因瘀血停积凝结于肝胆所致。
血液由心所主,是心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血液既病,势必内攻心神。若瘀血阻于心或心之包络,则症见心悸怔忡,心痛胸闷等,如血色病之心律失常、室颤、心绞痛等。若瘀血内扰神明,临床可见各种神志失常之症,如肝豆状核变性之抑郁、妄想,血色病的谵妄、神昏等,均系瘀血致心神失常较典型的例证。
此外,瘀血还可引起黄疸、肢体麻木等病证。 治疗——刚有淤血的2天内用冰袋敷(止血,避免淤血范围扩大)
2天后用热水敷(促进淤血消散吸收)
淤血多是在外力作用下,使皮下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因血液从毛细血管破裂处外渗致皮下。所以我们在完整的皮肤上可以看到皮肤一片淤青。
此时外渗致皮下的血液已属异物,又因皮下神经丰富。所以疼痛感明显。
发生淤血24小时后,可以用温水热敷患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淤血消散。一般皮下淤血机体会慢慢吸收,时间大约需要两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