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长平之战你怎样评价战国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0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1:20

长平之战,我们都知道这是决定了战国局势的一场战争,对于交战的秦赵两方来说,胜负都关系着存亡,毕竟是两国倾全国之兵打的一场战役。

我们在看长平之战时,往往都只注重了战争层次或者是国家的综合国力方面,但很少会探究这场战役背后的秦赵双方的外交活动。

也就是因为我们所忽视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走向。

韩国的外交活动引起的长平之战。
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史记·赵世家》
其实这场战役的爆发点,正是一场外交活动引起的,正如上述引用所说,韩国的上党郡是这次战役爆发的诱因。

韩国上党郡郡守不愿意把上党交给秦国,反而认为三晋本事一家,给秦国不如给赵国,于是就献上党给赵国,赵王面对这个大馅饼,那自然是抱着不吃白不吃的心理,对赵国进行了全盘接收。

这下秦国自然不愿意了,于是派大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赵国的廉颇不敌,退守长平,两军就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当然中间还爆发过小规模的战争,结果赵国的廉颇不敌秦国的王龁,于是廉颇选择了坚守,这让秦国犯了难。

秦国的外交活动使赵国换将。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当战争僵持不下,或者说王龁无法攻破廉颇的防御时,秦国上下却犯了难,毕竟在他人之国打持久战,这本来都是吃亏的嘛,于是乎秦国的外交活动开始显威了。

秦国的外交活动,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的,那就是以年轻气盛的赵括,换下善守老辣的廉颇,既然是外交活动,那自然要金钱开道。

于是秦国的“间谍”,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到了赵国,不仅收买*,而且散布了秦国不怕廉颇而只怕赵括的谣言。

谣言飞到了赵王的耳朵里,赵王开怀大笑,因为他当真了,于是让赵括带领30万大军开拔长平,换下廉颇,而事情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秦国惨胜,赵国大败,正所谓: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的外交活动使秦军退兵。
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当长平之战战败的消息传回赵国的时候,举国悲痛,因为赵国的青壮年,在这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正所谓:赵氏壮者皆死长平。

当然这并不是赵国最为担忧的事情,因为接下来白起带着秦国的士兵,包围了赵国邯郸,对于赵国来说,还未来得及痛哭一场,灭国亡族的危险却又到来了。

面对此情此景,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赵国知道战场上已经失败的一塌糊涂,为今之计,只有学着秦国开始走外交救国的路线,赵国找到的人是纵横家苏代。

苏代倒也不客气,毕竟他无数次梦想着能像苏秦一样,纵横捭阖,于是他带着赵国交付的重金,敲开了秦国丞相范雎的大门,然后以白起之功会危及范雎相位为切入点,直击范雎贪恋权势的心灵。

而结果苏代成功了,赵国以外交救国的活动也成功了,因为范雎说服了秦王退兵,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

秦赵的外交活动使其余诸侯左右摇摆。
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先是以外交活动孤立了赵国,并在战争之中,用外交手段*迫山东诸侯放弃救赵,这也导致了秦国可以顺利的打赢长平之战。

但是秦国打赢了长平之战后,白起想着灭亡赵国,这让周围的诸侯如芒刺在背,而赵国为了自救,也开始积极动用外交手段,赵国的平原君先是拉来了楚国,后来又说动了魏国的信陵君。

面对楚、魏、赵三国的共同打击,秦国想要灭亡赵国的计划最终破产,由此亦可见,在长平之战前后,外交活动一次又一次的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战国的局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国灭赵的企图虽然这次没有达到,但是几十年后,秦国却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何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