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实力?不可估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26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9:32

“*”崩溃以来,日本经济走走停停,步履艰难。尽管*实施了多项刺激经济的*,但成效甚微,终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实际经济增长率1997 财政年度跌至负0.1%,1998财政年度为负1.9%,2001年度估计为负0.9%。(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为此,国内外*对日本经济普遍悲观。 学术界开始对日本经济*提出了全面的质疑,否定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地位。一些研究分析了90 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因素,认为有效的经济*应收敛于美国模式。

诚然,目前日本的经济衰退不仅仅是一般的经济周期变动,它暴露了支撑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日本经济*的种种弊端, 显示出日本经济*在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低出生率和高龄化社会的迅速发展, 滞后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进程。但是,忽视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不深入研究日本经济*的合理性及其固有的缺陷,尤其是目前*改革的方向及具体*措施,就无法对其改革的成效及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作出准确预测。(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一、摆脱衰退的难点

从中期来看,日本经济能否走出衰退,步入持续增长的轨道, 关键在于日本能否成功地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不良债权

由于股价和地价暴跌,金融机构的坏帐从“*”崩溃初期的40 万亿日元增加到1999年3月底的80.6万亿日元。在*决定注资60万亿日元后,主要大银行的坏帐有了一定程度的注销,但大部分中小银行坏帐仍然相当严重,加上进入2001年以来股价大幅度下跌,使有些银行的股票时价已低于净资产的30-50%,这严重影响了不良资产的注销。同时,企业倒闭增加 ,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因此, 金融机构“惜贷”和大企业“惜借”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日本一部分经济学家建议*再追加财政支出,以尽快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但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要实施进一步的财政*难度极大。

(2)设备过剩

1987年以后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促成了“平成景气”,但“*” 崩溃后整个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开工率下降,企业设备大量闲置。目前,除部分IT 产业外,日本企业的资本设备严重过剩,据估计过剩率高达30%。如不能尽快解决设备严重过剩问题,民间企业新的设备投资难以进一步增长。

(3)过度雇用

在日本“长期雇用”的就业*下, 企业很难随经济周期的变动而调节其雇用数量,因而富余人员成为经营的沉重负担。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化和经济的恢复,失业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又将制约经济的增长。 日本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是其经济结构改革的难点。

二、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

长期的经济衰退使日本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持续稳定的增长,除了短期内采取刺激经济的*外,有必要加速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为此,日本*和民间正在或将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

(1)金融制度改革

着力进行金融*的调整和重组,如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的相互参与,鼓励金融机构的合并等,以期尽早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恢复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同时, 把从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作为投资结构改革的中心课题, 并建立由民间金融机构出资为主体、*提供信用的股票收购机构, 将金融机构持有的企业股票从银行转移至私人。

(2)财政制度改革

改变以往公共投资主要用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 将重点用于充实信息通信、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新社会资本;实施永久性减税, 把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和法人实际税率降至欧美国家的水平。

(3)企业组织改革

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日本正在促进外国资本的参与,调整所有权结构, 解除相互持股,以加强股东的力量,使企业内部形成有制约机制的决策体系。相互持股被看作是剥夺股东权利、忽视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的约束及扭曲股价的元凶。银行拥有企业的股权,不仅使银行的经营不稳定,而且还剥夺企业经营者的性, 降低淘汰低效率企业的市场机能。同时,引进连结决算、时价主义的新会计制度,并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盈利部门,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率,从产业和金融两方面谋求经济的“再生” 。

(4)就业制度改革

一些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和中途录用的方式,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引进“能力主义”原则,提高工资中职能工资的比重,或引进年薪制, 实行个人能力短期内与报酬直接挂钩的制度,并提拔有能力的年轻人从事管理工作。

(5)促进新技术革新

为了建立起技术创新的*,将在大学大力引进和彻底贯彻竞争原理,以培育创业于大学的风险企业。为此,*将放宽规制,让大学灵活地调整系科设置, 创设技术转让及留职创业等制度,并投入一定的开发资金,建立产、学、官相结合的研究*,以有效地利用民间的研究开发能力。

(6)产业结构调整

一改80年代以来试图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及制度框架内谋求发展的做法,确立IT、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等产业作为新的主导产业,提出产业竞争力战略,从根本上纠正国内高成本结构,力争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7)经济行政改革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和相互参与, *正着力排除国内各利益集团的阻力,在相关领域放宽各种规制,构筑更加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 实现经济制度的国际化,以有效地应对经济的全球化。

(8)对外*的调整

为加强与东亚地区的贸易往来,进一步拓展商品和服务贸易,日本率先与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就商品及服务贸易的相关事宜进行磋商, 在获得共识的前提下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三、日本式市场经济*与发展潜力

毋庸置疑,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市场化是此次日本结构改革的主线。然而,从日本各类改革方案来看,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调整,都将在保持现有*的合理性(即市场和*的有机结合、谋求社会的平等及和谐、保持尊重人的企业经营等)的基础上,通过纠正*缺陷和调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的效率。日本大部分经济学家、财界人士、**、企业家及工会组织支持目前的结构改革,但不赞成全面仿效美国模式,认为无视日本式市场经济*形成的文化背景,全盘放弃现有*的合理部分,反而将使*效率下降。

从综合国力来看,日本经济仍然拥有以下潜在优势:

1.拥有130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制造业的总体生产能力是世界上最强的;

3.应用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4.在IT的运用方面(如全球通信服务等)已抢占了有力的地势,IT 产业将在未来3-5年内将有新的突破。

只要日本能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并建立起与世界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与社会*,那么,完全可以实现2%-3%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忽视这些优势的存在,低估日本经济的发展潜力,将使我们在开展对日本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