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0:0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8:08
体积小,正电荷数高,可极化性低的中心原子称作硬酸;体积大,正电荷数低,可极化性高的中心原子称作软酸。
将电负性高,极化性低难被氧化的配位原子称为硬碱,反之为软碱。硬酸和硬碱以库仑力作为主要的作用力;软酸和软碱以共价键(共价化合物原子间作用力)作为主要的相互作用力。
软酸易与软碱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软酸不易与硬碱生成络合物,或生成的络合物不稳定,常见的Cu+、Ag+、Hg+、Cd2+等,均属软酸。软硬酸碱的溉念,是对路易斯酸碱概念的发展。
扩展资料:
将酸和碱根据性质的不同各分为软硬两类的理论。1963年由R.G.皮尔孙提出。本理论适用于说明多种化学现象,如酸碱反应、金属和配位体间的作用、配离子形成(见配位化学),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等。
1958年S.阿尔兰德、J.查特和N.R.戴维斯根据某些配位原子易与Ag、Hg、Pt配位,而另一些配位原子易与Al、Ti等配位,将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分成a和b两类。
皮尔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软硬酸碱来区分a类和b类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 a类金属离子,硬碱包括H2O、F等;软酸包括b类金属离子,软碱包括H、I等;交界酸包括 Fe、Cu,交界碱包括NO娱、SO娫 等。
皮尔孙提出酸碱反应的规律为: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规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软硬酸碱理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8:09
将酸和碱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软硬两类的理论。1963年由R.G.皮尔孙提出。1958年S.阿尔兰德、J.查特和N.R.戴维斯根据某些配位原子易与Ag+、Hg2+、Pt2+配位;另一些则易与Al3+、Ti4+配位,将金属离子分为两类。a类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Ti4+、Fe3+、Cr3+、H+;b类金属离子包括Cu+、Ag+、Hg2+、Pt2+。皮尔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软硬酸碱来区分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a类金属离子,硬碱包括H2O、F-等;软酸包括b类金属离子,软碱包括H-、I-等
皮尔孙提出的酸碱反应规律为:“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这虽然是一条经验规律,但应用颇广:①取代反应都倾向于形成硬-硬、软-软的化合物。②软-软、硬-硬化合物较为稳定,软-硬化合物不够稳定。③硬溶剂优先溶解硬溶质,软溶剂优先溶解软溶质,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易溶于水,就是因为水是硬碱。④解释催化作用。有机反应中的弗里德-克雷夫茨反应以无水氯化铝(AlCl3)做催化剂,AlCl3是硬酸,与RCl中的硬碱Cl-结合而活化:
在软硬酸碱反应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性规律或原则,即所谓的“软硬酸碱原则”,这个原则的内容可以经验的总结为“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所谓亲就是容易反应和生成的物质比较稳定,如:硬酸Na+与和硬碱Cl-等,但是软与硬也不是绝对不反应,只是产物不稳定而已。几乎所有的离子,分子和原子团都能归纳到软硬酸碱中,这就大大扩展了酸碱的范围,使酸碱理论更深,更明确。软硬酸碱规则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对解释酸碱的反应,酸碱加合物的稳定性,起到了一定的预测和指导意义。但是它仅限于定性应用,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许多例外情况,目前还没有定量和半定量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8:09
1963年美国的R.G.皮尔逊在研究配合物稳定性的基础上把路易斯酸碱系统地划分为软、硬和交界三大类,提出了“硬亲硬,软亲软,硬软交界不分亲近”的规则,简称SHAB(Soft and Hard Acidsand Bases)原则。即,硬酸优先和硬碱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软酸优先和软碱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而软酸和硬碱、软碱和硬酸都不能生成稳定化合物,至于交界酸碱,不论对方是软或硬,所生成的酸碱配合物稳定性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