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师掐珠念佛法门高福来感应视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1:2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51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法,能即生开悟。大*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
修习大*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回光一瞥,了了常知,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52

什么要供佛像 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报恩”,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萨就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第二个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提醒我们向他学习,也要成佛。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入门经典 《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 《地藏本愿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沙弥律仪要略》 净土五经 《阿弥陀经》 《大乘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 《念佛圆通章往生论》 因果典籍 〈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阴骘文〉〈地狱变相图〉真正想修行,想有成就的人我们见过不少,而最大的难关,是妄想、杂念想除也除不掉。这个问题不是现代人才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佛在一切经典里教导我们,这也是一个主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断除妄想、执着。其实在一切经论里面,也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佛讲得很透彻,方法也非常善巧,可惜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做,所以无量劫来都被这些妄想烦恼缠缚,而不能够解脱。解决的方法有很多,而念佛确实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可惜大家不去用。 念佛的人,口念佛号,心里不断妄想,这是不能成就的。必须口念心也要念,心口要能相应,功夫才能得力。“得力”就是能把妄想、烦恼伏住。伏久了就得定,就成就三昧。定久了就开慧,智慧一开,即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就是成就了。功夫只要得力,妄想烦恼能伏得住,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这个法门比一切法门殊胜的所在,只要肯用功,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做得到。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开悟的。开悟就是开智慧,开智慧就是转烦恼成菩提。 我们平常时时提倡、劝勉大家,我们的修行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熟读*。把经典念三千遍,熟读*,记住经典里面的教诲,佛的教诲记不住,还修什么?怎能如教修行?这是第一步。 第二阶段:求圆解。对佛教诲的意思要明白,要解得圆融,才不会死在句下。要知道佛的教诲,讲的是原理原则,要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活活泼泼的应用它,这才不是读死书,才是开智慧。 第三阶段:要实行。依着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真正修行,这样才能够往生。而不是把经念完三千遍就没事了,那是没用处的。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实行的,就是要能做到。 所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处,而不是在记问之学。记得多、懂得多是没有用处的,要去做到。能做到一分,就得一分利益,做到两分就得两分利益。不能认真努力去做,这个真实利益是绝对得不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52

南无阿弥陀佛。先赞叹师兄愿学佛法。希望您耐心读完末学所写。可能有言辞不当之处,若是与师兄的知见不符,也请您勿起嗔患。

我推荐两部经和一句佛号给师兄:《阿弥陀经》《金刚经》以及老老实实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西方,把开悟之事,先暂时放在一边。

首先这两部经,都属于大乘经典,持诵此二部经,便满足了净业三福之中的“读诵大乘”一行。以是因缘续佛慧命,广种善根福德。

《阿弥陀经》是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部经,是阿弥陀佛为了引导众生脱离苦海,究竟解脱,导归极乐的一部经。很多经典,都是由弟子们问佛,佛来回答而说出来的。但这一部经,是没有人请问,是释迦牟尼佛不问自说的一部经。一般声闻的智慧达不到,菩萨也不明白,故无人请问净土法门的因缘。释迦牟尼佛看机缘成熟便说了这部经典。这部经在佛教里非常重要。也是个大寺院早晚课必须持诵的经。所以师兄若想选择经典持诵,莫要错过这一部《阿弥陀经》。

《金刚经》一部,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而且坚持持诵此经的功德,也是无可限量。久读可以增加智慧般若,延寿保命,此经所在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历代持诵《金刚经》的感应甚多,甚至还有人死去后因持《金刚经》的功德从冥府还阳之案例。总之此经之功德其大无外,是修行人应该毕生持诵的一部经典。

再者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了。我为什么让师兄把开悟的心思放一边,而念阿弥陀佛呢?呵呵。。说句实在话,末法众生,根基拙劣,于禅宗明心见性,当下即佛一法,实难驾驭呀!不是说禅宗不好,而是依照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根器,去修学参禅悟道一法,实难有所成就。。。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破三界见惑,就证初果阿罗汉。但你要断见惑,思惑出离分段生死这是很难很需要功夫的。断见惑,如截断四十里的激流。试问您能这样一下截断四十里的激流吗?恐怕有点难呵。。。所以在择法的时候,还是要契自己的根基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

那么舍此顿渐开悟一法,还有道可寻否?当然,世尊慈悲,讲出了净土法门。既是深信切愿念佛一法。不用你开悟,不用你断见惑思惑,但靠诚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消除业障,广种福田,福慧双修。临终时,还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脱离轮回。若往生得见阿弥陀佛*,还愁不开悟吗?呵呵,这一句名号持得好,既是无上甚深微妙禅。所以建议师兄去参学净土宗,去读印光,藕益,善导等祖师大德的著作,近代的宣化上人浅释过《阿弥陀经》,您可以先去读一读。从此慢慢契入念佛法门。

好了,写了这么多,希望您读完了的。最后预祝师兄坚持诵经念佛,早成道业。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53

未悟凡夫,处于“资粮位”。比如远行,若无资粮,则不能走远。凡夫至佛,利根人尚需三大无量数劫;其中艰辛,难以言表。故一者需有坚定决心(菩提心),二者需具足资粮。
如上而言,学佛人先发菩提心,而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忏悔罪障,广行六度以积累福德资粮。是为修学佛法之根基。具体步骤,略述如下:

一 深信佛法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根未具而研究佛法,名为“学者”不名“修行”,不得实际利益。菩萨五十二阶位,最初即是“十信位”。

二 发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三 建立基本知见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因此,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因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佛法的目的和意义。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若不闻佛教导、信受、奉行,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
了脱生死,停止轮回名为“得度”(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个方法唯有佛法能够做到。
佛法分为二种道路:
其一为“小乘解脱道”,历缘对境,实际观行而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灭法”,因而虚妄不实,找不到一样恒常不灭,可以依止的法;因此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其二为“大乘菩提道”,以发菩提心为始,修积福德资粮,开悟明心而触证人人本来具足的真如如来藏;实际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再实修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小乘解脱,虽然已了生死,不受后有,但是不是究竟;究竟是成佛,也叫做“唯一佛乘”。

四 注意事项
1 不贪:
不贪求“殊胜”之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布施波罗蜜时,所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佛藏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因为诽谤善知识,曾今入地狱受极重苦多劫;大乘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上可知:诸佛菩萨功德之无量;可知:大乘菩提道之无量艰辛。所以,若有人不以此正道开示,而说:“教你殊胜法门”乃至“即身成佛”,是大妄语!若学佛人有此类心态,是“偷心不死”,正是“背道而驰”,不是“偏差”二字所能形容。
2 卑下:
印光大师有言:“众人皆是菩萨,独我一个凡夫”,若有人不以平等心对众生,常常“我是他非”,且态度傲慢;可知此人离佛远矣!心性调柔者与“刚强难化”正好相反。卑下恭敬则得佛加持。
3 不求名闻利养:
求“名闻利养”,正是“贪欲”;若身为沙门而行如是之事;是名毁坏佛法,果报难思。
4 轻“物法”,重“心法”:
常有学人在学佛之后,积习难除,喜好“世界起源”“算卦测命”“科学哲学”“为人处世”“神通”等有为法乃至世间法;而忽视“了脱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出世间法。
5 知道断常二见:
以能知能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为真心,执此意识心不灭;如是落入常见;
以“一切法毕竟空”“人死如灯灭”而否定不生不灭之真心;如是落入断见。
6 拣择之智慧:
学习大乘经典,事先建立基本知见,以此“如理思维”初具判断真假善知识的智慧;修积福德资粮,以此善根得遇真善知识。
7 不学世俗化的“佛教”:
佛教世俗化一:沦为“求保佑”之法。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无数次为法舍身,何曾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
佛教世俗化二:沦为“心灵港湾”。佛教若是只求心境安宁,不如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现下很时髦。
佛教世俗化三:沦为“玄谈”“口头禅”。看过几部经,自以为“高深”,以“智者”自居,或争论、或相互欣赏,乃至在意识心上“参话头”“打机锋”。扪心自问:可脱生死否?
佛教世俗化四:沦为“苦行”“人天善法”。托钵苦行立足于小乘观行,不是究竟;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后来:“知非而改”。六祖云:“成道非由施钱”,南岳怀让示马祖:成佛不由禅定、打坐。
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积累福德资粮;发菩提心,熏习六度以待因缘成熟,力求识得本心;否则念佛往生。

以上浅见,供楼主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54

这位师兄:你皈依了吗?依止哪位师傅?如有师傅指导,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困惑的。如果还不曾遇到有缘师傅,那就在一边寻访师傅的同时,一边念让自己很心安很愉悦的经;你这样情况我也曾有过,后来,我就这样做,如果哪部经让你产生舒适的感觉,一天不念心里就会很空落落的难受,说明你与该经有缘。我最初念《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经》,尤爱念《地藏经》,虽然用时较久,但收获很大,我认为这是入门基础。学佛过程中,听取善知识的点拨很重要,有时候也要仔细听听自己心中的回响。后来,我至心祈祷,终于回到生生世世的上师身边,在上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佛,上了正途。但愿师兄早日遇到有缘师傅,早日成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