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3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19
一、周公辅政,成王即位后由于年幼,由叔父周公与召公代政,及成王长,周公归国。《史记》载“周公恐成王畔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汉以前史家对周公辅政这段历史的争论很多,有的认为没有周公辅政这回事,主要见于《竹书纪年》,有的认为周公辅成王是千古贤举,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为主,较多的认为周公称王(西周的王即天子),这在春秋时期成为周初的历史公案,这段历史最终由司马迁盖棺论定,自《史记》之后,周公辅成王之说渐成主流。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一些疑点:
1. 孔子提出的周公辅成王论出自《春秋》,而春秋是以鲁国的纪元、视角记载历史的,最后,周公是鲁国的始祖,谁能确保周公的后人没有更改孔子之前的历史呢?
2. 严谨的司马迁对于这段历史疑案,虽然采信孔子辅成王之言,但是不恤曲笔,说了这么一句“摄行政当国”,看似省去了史书中的“践祚”二字,但事实胜于雄辩,当国不就是称王吗?
3. 周公辅成王既然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为什么成书叫《春秋》早的《竹书纪年》未曾提及这件事情呢?
4.《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记论训》都曾明确,周公想要夺取天下,关于周公当国的疑案有兴趣的可以翻翻竹书纪年。
二、斧声烛影,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位九年后暴亡,传皇位与弟太宗,而未传其子史谓兄终弟及,自宋以后,太祖之死渐成两说,一说坚持司马迁的《资治通鉴》,认为是暴病而亡,一说文莹的《续荒山野录》,认为太宗用斧子砍死,千古而来,遂成谜案。无论如何,抛开兄弟相残的谜案不说,单论太祖驾崩后的继承人选,也说明这是个叔侄之争的事件。疑点如下:
1. 其时太祖四子除长子、三字早夭外,次子德昭、四子德芳均已成年,况次子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曾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作战勇敢,在军队中有一定的威望(不要看宋史,被太宗改过的),四子德芳,也就是诸多家将演义里的八贤王,不传子而传弟,这个首先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2. 很多史书认为是太祖在保护儿子,这个就让人笑了,如果一个人当了皇帝还不能保护自己,那当了别人的阶下囚又如何保护自己,且看兄弟二人的后事,太平兴国四年,赐死德昭(一说德昭受太宗训斥,惊吓而自刎,无语……),后三年,德芳死,22岁,正值壮年,哪像杨家将说的,活到杨怀玉征西夏了,这不奇怪吗,不正是心虚的表现吗?
3. 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个就更搞笑了,大家都知道有这玩意,但从没有一个人见到过,连在《涑水纪闻》里言之凿凿的司马光也对此讳莫如深。
4. 题目中的斧声烛影,记载到资治通鉴里的,可以自己搜搜,太长了。
三、靖难之役,明太祖太子朱标早卒,孙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事,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这段历史虽经篡改,但夺位却是史家公认的,和玄武门之变一起成为明君皇权杀戳的名案,就不多说了,可看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四、太后下嫁,清太宗崩,子福临即位,胞弟多尔衮专权摄政,为保儿子皇位,太后孝庄下嫁多尔衮,顺治称其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冬狩而亡,多尔衮死后,顺治显示追为成宗,承认其帝王身份,不久,便以谋逆削其爵,多尔衮与顺治之争终以顺治完胜告终,但太后下嫁终成清初三大疑案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19
燕王朱棣与当时的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争位,燕王朱棣获胜,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即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20
夏:伯益和夏启
汉:刘彻和梁王
金:完颜亨和完颜宗弼
元:忽必烈和其侄子
明:朱允炆和朱棣
清:多尔衮和豪格(顺治)、乾隆和胤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4:20
明朝,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