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22:08
共6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6 02:29
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吃鱼: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
3、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3:37
除夕夜传统活动有
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
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3.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4.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5.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扩展资料
除夕的由来
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55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跳火群 /tiǎu-hé-gún/”只是按闽南语音译成汉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也不清楚。大胆猜测是:本来是从“火堆”上跳过去,但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所以就成了“群”了。 活动路线:下图以俺厝为例,画出“跳火群”的一般路线。 仪式过程: ①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后,在(神)厅神案上燃好香烛。 ② 庭院里早已准备好用以点起火堆的草料——“春草”(稻秸秆)和番薯藤。 ③ 用春草迅速点火,待番薯藤烧起大火后,一切准备就绪。 ④ 家中男丁在庭院起点处等候,由辈分最高的男丁带头最先跳过火堆,其他人按长幼顺序跳过。 ⑤ 跳过火堆,拾阶而上,从正门进入“厝内”,一直走到神厅内的“天公灯”下,完成一趟。然后沿原路折回庭院里的起点处,接着跳。跳几趟都无所谓。 ⑥ 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现在瓦片少了,可以用其他容器代替),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只是夫妻住的“房内”才需要。单身汉的卧室就免了) ⑦ 还是辈分最高的男丁,手持扁担,将火堆往大门方向一打,让火星灰烬散开。 ⑧ 燃放鞭炮。(家中没有扁担的话,可以直接将鞭炮扔进火堆里,火星顿时四溅。) 寓意:因为没有考据,也没有从大人那里听说过“跳火群”的涵义,所以这里仍然是大胆猜测:火历来是驱邪的工具,就像新娘子进门要过火炉一样,跳火群估计也是为了驱逐邪魔、祛除旧年晦气而举行的宗教仪式。夹火星置于床底估计是保留火种的意思。虽说是驱邪祛晦,旧年新年总是要有所传承,如此才是“群龙无首”的大吉卦象啊~~ 最后的打火堆,应该是想放满庭满院火星四溅,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新年。 封建思想:“跳火堆”这一习俗严重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 (1)重男轻女思想。女性是不允许跳火堆的。小女孩例外,可以由其他人抱着一起跳过,保佑小孩子健康成长。但稍稍长大一些后,如果还想跳火堆,大人就会责备说:女孩子家,还不认分 。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其实传统就是这样,大家都习惯了。 (2)长幼有序思想。参加跳火堆的男丁必须按照长幼辈分的顺序跳,切不可颠倒次序。虽然在我们那里,兄弟姐妹之间大多直呼其名,甚至阿叔、阿姑、阿姨有时候都可以直呼名字,同村人虽为同一宗族,却大人小孩一律以名字相称呼,外人总觉得我们那里是蛮荒之地,其实长幼有序的思想在我们那里是得到很好的保留。 现在过年的习俗似乎越来越少了。但只要还有“跳火群”,再冷清的除夕我都会很兴奋。过年时,晋江那里经常下雨,俗话叫“湿年到”,就是“湿除夕”的意思。有时候都得抢在雨歇的片刻赶紧“跳火群”——那种情况下虽然不能跳个尽兴,却也是紧张刺激啊……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47
该喝喝都好好的花火大会等哈等哈好哒吧第八集登记大把大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55
我不知道?对不起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7:19
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十分漂亮。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