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5:55
八月中秋,一个团圆的季节,在一轮明月的见证下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饱经沧桑,古今多少欢乐多少怅惘多少思念都融入大漠落日圆又圆的荧光中,化成一缕淡淡的清香思虑,给山欢水笑的大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每逢佳节,人们都喜欢在中秋节之夜庭院楼阁漫步遐想,伴着一轮明月的银光,细细品味这千年恒古不变的月色印记。
仰望远山,翘首期盼,看那山巅默默颔首,模糊映衬出一种月夜的宁静,仿佛洒落一片静谧的*;一杯清酒与月对饮,感慨释怀依然从心底油然升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阅读这些千古绝唱,感悟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演绎了一桩桩历史的沧海一瞬,给中秋节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炽烈与渴望交织成轨迹的弧线,承纳深邃天空的博大和广阔,让诗意在神奇无限的蓝天白云间延伸,为每一个踏月寻梦者博得一丝慰藉,分享团圆后的一抹温馨。此时此刻,幽香的花儿在月夜里摇曳,朦朦胧胧中变为一色静宁的绽放,为中秋的世界增添了一份蔚蓝的欣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5:55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02.传统活动之—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必返夫家,以寓*、吉庆之意。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03.传统活动之—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04.传统活动之—赏桂花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来源网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15:56
又到中秋,当那些曾经绵延千百年的节日风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的时候,当所谓的文化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缥缈难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去过一个更有传统意义的、更有仪式感的、更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中秋节吧!
▼▼▼
我的中秋记忆
在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里,中秋节是我最喜欢、最期待,也是带给我最多美好体验与感受的节日。
小时候,每到中秋节这天,傍晚来临,暮色四合,过节的气氛就慢慢起来了。大人们结束一天的忙碌,开始为这个节日的小小仪式而准备:爸爸会带着我们一起把庭院清扫干净,婆娑的梧桐树下,被水冲刷过的地面散发出的那种略带凉意的清新气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每次,都是爸爸亲自搬来供桌早早地在院子里摆好,我和弟弟妹妹帮妈妈把苹果呀、葡萄呀、石榴呀还有月饼都摆到盘子里,一一端上桌,香炉也是由爸爸亲自来整理的。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就回屋吃晚饭,一边吃一边惦记着月亮有没有升上来,一顿饭总要跑出来瞧好几遍。饭吃完了,圆圆的月亮也慢慢升起来。爸爸会燃上香,冲着月亮的方向拜一拜,再招呼我们,“来,给光明奶奶磕个头!”我们装模作样地学着爸爸的样子磕完头,大家就在院子里坐下来,一起看看说说今年的月亮,找找玉兔和桂花树,再听爸爸妈妈讲那些总也听不厌的老故事。等袅袅的燃香尽了,妈妈就将供桌上的水果、月饼端下来,我们围坐一起边吃边聊边赏月……
记忆中,中秋的月亮真的都好美!那种特别饱满的圆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每年的中秋月也不一样,有真如玉盘一般澄澈明亮的,有朦胧的散发着微黄的暖光的,有那种在云影中徘徊穿梭的,时而若隐若现,时而豁然朗朗……偶尔有一次天公不作美,看不到月亮,就感觉是一年中一个莫大的遗憾。因此,每年快到中秋节就会惦记着,不知那天天气会如何,会有怎样的一轮月亮,心心念念,默默期待。
后来,我们搬进楼房,没了院子,爸爸就在阳台上摆上水果、月饼,还是会燃上香,拜拜月亮。结婚后,中秋节要在婆婆家过,公公婆婆不讲究这个,也没有什么仪式,中秋节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于是,那样带有小小仪式感的,可以坐在院子里在微凉的晚风中看月亮的中秋节,就真的成了记忆……
▼▼▼
传统节日与文化传承
今天,文化传承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这是好事儿。的确,很多东西再不重视,再不传承,就真的要断了。我们需要传承的文化有很多,传承的渠道也非常多元,而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们来说,“传统节日里的文化传承”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容易被接受、容易扎下根的方式。但有个前提,就是我们要清楚哪些是应该传承的?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还有,要怎样让现在的孩子们喜欢过这些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事儿可以做?还有哪些东西会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如果所有的节日都简化成吃和休闲,那“这个”节日与“那个”节日又有什么不同?就我自己来说,从小就对“月饼”无感,如果中秋节只剩下吃月饼,那对我真是没有了任何吸引力,更不要说对现在这些从来就不缺美食的孩子们了。
其实,从自己的经验来说,节日的吸引力来自它独有的仪式、特别的活动以及那个季节、情境所带给我们的特殊的体验。比如清明节:在微雨中去扫墓祭祖、去春野踏青、挖来鲜嫩的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水洗眼睛……比如中秋节:在一年中最美好、最丰实的季节与家人团聚,在秋意渐浓的夜晚听着秋虫的呢喃感受秋之静美,在微凉的晚风中一起拜月、赏月、吃月饼、品蟹子,一起咀嚼回味那些与月亮有关的美文佳句……这些感受和体验一年年累积沉淀下来就成为我们对“这个节日”所独有的记忆,而这个节日所蕴含的被称为“文化”的东西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在我们的心里刻下印记,扎下根来。
▼▼▼
今天,我们怎么与孩子一起过中秋
现在每个幼儿园都或多或少的带孩子过一些节日,传统的、西方的都有。而对于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所谓过节,最后都演变成了“吃”,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节吃饺子……当然也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中秋节,除了做月饼,还会讲一讲节日的来历啊,背背相关的古诗词啊等等。但总体的感觉是我们“想要完成任务”、“想要灌输”的企图心太强了,我们忙着带孩子做、让孩子吃、给孩子讲,却缺少了真正与孩子去“过”这个节日的那份意愿与心情。
很欣赏华德福教育对节日的态度。他们认为,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是生活中神圣和特殊的日子,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内涵,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众多的传说故事,独特的庆祝方式,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就是一个民族最本初的文化密码。做节日庆典并不仅仅是让孩子感到兴奋、好玩,或者学习一些这些节日的相关知识。透过节日庆典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四季和一年的循环,找到生活的节奏,同时通过这种传统的节日庆典将文化和精神紧密连接在一起,将有着同一传统的人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因此,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以及它与我们心灵意识之间的链接。通过节日中的饮食、活动以及一些流传下来的固有的仪式,去感知传统节日更高的精神含义。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节日作为我们与孩子所共有的、需要我们共同经历的“生活”去看待,而不是仅仅将它作为“课程”来进行。
中秋节阖家团圆的幸福美满、圆月当空的美好意境、圆圆月饼的*与甜蜜,无不渗透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团圆”“*”的特有的情感,还有“圆”这一形象带给中国人的那种特殊的美感体验;传统的祭月拜月是人类对自然应有的敬畏与感恩;而赏月、吟诗,还有那些美丽的传说则更体现了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独有的诗情与雅趣……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节日中的文化传承来讲,家庭要比幼儿园和学校有更大的优势,家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比幼儿园和学校要大得多,对孩子的影响也更深远。反观我们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其实来自学校的并不多,更多认识与感受是从家庭中得来的。因此,引发家长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兴趣,并给出有意义的可行的建议,应该是我们开展节日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又到中秋,当那些曾经绵延千百年的节日风俗正逐渐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去的时候,当所谓的文化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缥缈难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为了孩子,也为了我们自己,去过一个更有传统意义的、更有仪式感的、更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中秋节吧! 也相信当合家团聚、拜月赏月、吟诗颂月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中秋节的主题,当这样的过节方式成为大家都期待和追求的新的时尚,我们传统文化就真的能够扎下根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