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影的区别有哪些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29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01

  这样的文章可以从一些观后感文章来侧面入手,加入自己评论,找到两篇,给你参考。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舞剧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积极开拓,做出了瞩目的成绩:舞剧题材广泛、语汇丰富、形式多样。但是在音乐、舞美、舞蹈织体、服饰和一些外部因素的表现上,还较为欠缺。被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我们对舞剧艺术形式要大胆创新与突破,从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的同时,放眼世界,了解当今艺术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创作出代表时代最强音的优秀舞剧作品。 
  关键词:舞剧 创新 发展
  近几十年我国的舞剧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积极开拓,做出了瞩目的成绩,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剧作品,在第二届“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中被评为十大精品剧目之一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舞剧在音乐、舞美、舞蹈织体、服饰和一些外部因素的表现上有了很多大胆的突破,为中国舞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舞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简析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芭蕾舞团推出的一部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它是根据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舞剧的编剧和导演都是张艺谋,舞蹈由王新鹏和王媛媛创编,舞剧的音乐创作者是陈其纲,它的首演时间是2001年。
  (一)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色
  该剧为人们展开了一幅旧民俗风情的画面,看戏、打麻将尽在其中,中国特色非常鲜明。编导在注重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各种艺术门类的精华,做到了和谐统一、情节连贯、结构紧凑、亮点不断。尤其是在舞美、音乐、舞蹈形式的表现以及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上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1.极赋民族特色的芭蕾交响音乐。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作曲家陈其纲在大量采用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了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京剧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还有具有仿声效果的洗麻将、家丁挥舞乱棍的声音。音乐听似素材杂乱,但都恰如其分、自然流畅。
  2.变换多彩的电影表现手段。电影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这部舞剧中还展示出了他对视觉语言的杰出把握,以及在空间蒙太奇和视觉心理暗示处理上的高人一筹。(1)运用视觉暗示的手法将剧中蕴含的内容清晰低展示给了观众。开场的红灯笼不但与剧名相呼应,更重要的是红灯笼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可见舞剧的开始会有喜事。而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的开合制造了不同的环境,呈示了不同的剧情。(2)电影蒙太奇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剧情的发展看起来更加自然生动。第一幕洞房花烛夜的段落中,纸幕后扭曲挣扎的光影,穿破纸幕的爆发以及大幅红布的飘落不但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还暗示了处子花蕾被摧残的剧情,深深蕴涵着这个夜晚的悲哀。

  经过三年多的演出与修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度高挂京城舞台。在“大红灯笼”高挂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芭蕾舞剧特有的叙述方式使原著《妻妾成群》的叙述焦点得到迁移并使其主题得到升华,我们看到“不懂”舞蹈的张艺谋有效地开掘了舞剧艺术的视觉感知意味,我们还看到创作者们“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艺术理想随着“大红灯笼”的高挂而高扬……
  1.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
  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即使不特别熟悉这一艺术样式的观众,也知道它是“足尖上的舞蹈”,知道它那挺拔、修长的“Arabesque”,知道它那“天鹅般”静穆与典雅的舞风。事实上,“形式感”很强的芭蕾,积淀的是包括*精神、哥特式审美和绅士风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精神。根据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某一文化形态在播迁异域后,反倒比其原生地的母体更固守形态的原发性和纯粹性。尽管芭蕾的形式在中国大众的接受境遇中已与原有的文化精神相剥离,但要在这种抽象的几何形态中注人中国文化精神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大红灯笼”所面对的是《妻妾成群》这样的文化旧俗和社会陋习。张艺谋高挂芭蕾“大红灯笼”的初衷,可能是灯笼的象征、京剧的意味以及传统中国的文化色彩,但他不能不首先对原著的叙述焦点及焦点人物作*性的处理,否则他将被芭蕾的“形式感”所*。非常看重“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的张艺谋,不可能置芭蕾艺术的“形式感”不顾而为所欲为。
  2.按照舞剧叙述的特性升华原著的主题
  据称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但张艺谋的电影则是改编自苏童不同名的小说《妻妾成群》。我并不认为张艺谋电影的选材是迎合西方世界期待的中国“民族性”,从小说《妻妾成群》更名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来看,毋宁说是张艺谋更看重选材中“镜头语言”的艺术张力及其文化内涵。将《妻妾成群》的直描隐匿在“大红灯笼”的暗喻之后,是电影叙述中“镜头语言”的特性所决定的;电影无需改变原著的叙述焦点和焦点人物,因为在“大红灯笼”高挂的镜头下,仍然是老爷的眠花宿柳和妻妾的争风吃醋。但显然,芭蕾“形式感”所决定的“舞剧叙述”拒绝老爷成为“男首席”。这一方面是由于芭蕾“男首席”体态语言的美学规范拒绝“老爷”的委琐和阴毒,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老爷“成群的妻妾”使“女首席”难以抉择。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将“男首席”聚集于那位与三太太“*”的戏班武生,三太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女首席”;又于是,男、女首席的“*”事件沿着自身的叙述逻辑展开,它不是“妻妾成群”中的“世态百象”,而是其原有的“纯情”之恋的“一以贯之”。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叙述的主线,体现为三太太的与其恋人——戏班武生的四段双人舞:序幕中三太太*出嫁时忆及旧时恋人的“纯情”双人舞;三幕中戏班武生唱堂会时相逢三太太的“倾情”双人舞;三幕中三太太不顾家法、以身相许旧时恋人的“*”双人舞;尾声中戏班武生与三太太被老爷杖刑夺去年轻生命的“殉情”双人舞……在我看来,舞剧的叙述特性首先体现为按男、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来设定情节,尽管“大红灯笼”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著情节的构成框架,但原著的情节框架已拉开成背景,原著的主题也由于焦点人物的转换而得以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叙述特性的观照下,二太太从告密以邀宠到点灯而遭难的线索难免给人以枝蔓横生之感。
  3.追求“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
  以三太太和戏班武生为焦点人物的舞剧叙述,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区别于同名电影的一个根本差异。但作为“芭蕾”的舞剧叙述,张艺谋“镜头语言”观照中的“体态语言”,还有个如何“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问题。本来,芭蕾艺术的“体态语言”在刻画中华民族的人物性格时就有个变通和调适的问题,而急于让观众、尤其是让西方观众通过一出“芭蕾”进入“中国文化”的张艺谋似乎只是着眼于京剧、麻将、照壁、灯笼等事物的“镜头语言”处置。因此,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修改,我以为“讲清故事”“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大红灯笼”首先必须在舞剧本体的表现手段——“体态语言”上成为一出真正的“芭蕾”;而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依据舞剧、特别是芭蕾舞剧的叙述特性来结构戏剧性格并展开戏剧冲突。经过修改的“大红灯笼”在强化芭蕾本体的“体态语言”上有长足的进展:一是围绕着男、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揭示,通过四段双人舞建构了舞剧的结构骨架;二是将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呈现,渗透在芭蕾艺术的舞步与舞径之中;三是尽可能地把日常生活动态的舞台再现,纳入芭蕾艺术“体态语言”的审美范式之中……尽管舞剧中还存在“为芭蕾而芭蕾”的舞段展示、存在以“镜头语言”替代“体态语言”的状况,但“大红灯笼”在“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01

看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