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7 03:23
一、批判: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批判错误言行
拼音:pī pàn
英语:criticism, critique
详细解释编辑
1.批示判断。 宋 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 范水 判牍的,遇到关着奸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什么来?”
2.评论;评断。《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说天有箇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金 牛本寂 《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3.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郁达夫 《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周恩来 《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
二、
评批,按理应属公文类。既是公文,就该写得四平八稳,规规矩矩,而不允许即兴发挥。但这样就难免索然无味。有些高手却不囿于此,在中肯、准确的前提下,巧作点饰,使本来枯燥的东西顿时妙趣横生。
古时候科举考试,考官要在卷面上加评语。相传唐时某地童子试,考题是《诗经》中的一句:“昧昧我思之”,不想有个考生竟将“昧昧”认作“妹妹”,借此胡扯了一通。考官看后哭笑不得,便在卷上批曰:“哥哥你错了”这样,考题与批语,便成了一对趣联。
宋欧阳修某次主考,有位考生名字竟与他同名。唐宋盛行为尊者讳,欧阳修看了便有些不悦,在评批后附加一联语曰:“司马相如蔺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不想此考生接卷竟立即对曰:“长孙无忌魏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对仗工整,情趣盎然,欧阳修看后也拍手称绝。
北宋大词人柳永补翰林员缺,吏部呈其诗文给仁宗皇帝,其中有柳永的一首《西江月》词,词中有这么一句:“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仁宗看后很不高兴,御批四句:“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你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从此便绝了仕途,依红偎绿放荡不羁,却常借皇帝批语自嘲:“奉旨填词柳三变。”
传说李鸿章的一个才疏学浅的远房亲戚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自知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是不可能被录取的。为求得阅卷人的照顾。他在考卷末写道:“我是中堂李大人之亲戚。”没想到,“戚”字被他误写成了“妻”字。阅卷官看到此卷后感到又好气又好笑,将错就错地批道:“故我不敢娶。”
某年,一主考官在一个文化十分落后的僻远小县主持乡试。按规定至少要录取童生三名,而且凡考生试卷,都必须由主考官加批,然后呈报上司。不想应试之日恰恰只来了三名考生。等试卷收上来之后,主考官更是目瞪口呆。原来这三个考生的试卷一个抄了试题,只写了“且夫”二字,再无下文;另一个只抄了试题,只字未答;第三个干脆连试题也没抄,交了白卷。主考官为了交差,大伤脑筋。最后他灵机一动,提笔把抄了试题且写了“且夫”二字的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夫’二字,必定满腹珠玑,应名列第一。”又把仅抄了试题的取为第二,并批到:“誊写毫无差异,足见其材可造,应名列第二。”最后,把交白卷的取为第三,批道:“慎重行事,不轻落墨,应名列第三。”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某考官在批阅三篇蹩脚文章时分别有这样三条批语:“一等放狗屁”、“二等狗放屁”、“三等放屁狗”。这三个评语,语序不同,但等次分明,别具妙趣,而且极富感*彩,令人拍案叫绝!
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也有趣事。许广平在北师大读书时,曾写过一篇《罗素的语》的论文,鲁迅阅读后批道:“拟给九十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几句议论二分,其余八十五分给罗素。”显然批评许广平摘抄太多,见解太少,颇为中肯亲切。(李盛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17 03:23
这两个词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
【批判】: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
详解:1.批示判断;2.评论、评断;3.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评判】:指评论性的评价或判断,判定胜负或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