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1:28
唐宋时期,国恩寺在佛教界被视为“岭南第一圣域”,“中国禅文化的发祥地”。香火鼎盛,僧人甚多,来寺朝拜参学者络绎不绝,寺院殿堂颇具规模,有僧田1800亩。宋绍兴年间寺宇重修,明永乐年间再次修葺。尔后,国恩寺渐衰,僧田多被豪强侵占,寺产被变卖。至使这座被尊为“中国禅宗发源地”的古寺,殿堂失修崩塌,香火式微。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知县邓应平发起,官民集资重修寺宇。此后国恩寺不断扩建。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名士欧真义建龙粤庵(观音殿),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知县陶若曾建浴身亭;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新州知县吴士熙、绅士赵良洗建山门牌坊,并凿寺前镜池;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本寺方丈白现法师、名士潘文伯等建金刚楼和左右禅房。
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新州名士潘尚茂建经堂。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本县名人潘稷建珠亭。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至十二年(公元1655年)再次重修和扩建;举人麦安创建法堂,新州名士美符重修山门石桥等。至此,国恩寺便形成了较为庞大的建筑群,殿堂鳞次栉比,气势巍峨庄严,成为广东省境内屈指可数的大丛林及全国仅存的两大祖师故居之一。
国恩寺虽历经沧桑兴废,至前仍保存着唐朝至清代五朝古迹文物。但在*期间,寺内佛像、法器等文物古迹均受到严重破坏,僧众被遣散。只有鼎光、自觉等几位法师坚持在寺内生活。他们常与到寺庙搞破坏者讲佛法、论道理,使搞破坏者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得以保留了部分主要殿堂。
改革开放后,一九八三年广东省*批准修复开放,在方丈鼎光法师的带领下,加上当地*主管部门和广大信众及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修葺,寺貌焕然一新。
开放后的国恩寺,在僧众的自主管理下,来寺寻根谒祖、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国内外的佛教团体; 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侨接踵而至,络绎不绝。每年到寺游客达数十万之众。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香客、游人来寺谒祖、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