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2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13:19
主要是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体现在:排入水体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造成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残体分解后与水生动物竞争溶解氧等方面。
将本溶液加入碘化钾酸化溶液中:取500g氢氧化钠溶于300ml-400ml水中,取150g碘化钾溶于200mL水中。待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将两种溶液混合,搅拌均匀,用水稀释至1000mL。
如果有沉淀,过夜,倒出上清液,保存在棕色的瓶子里,用橡胶塞密封,避光。酸化后的溶液,淀粉不应出现蓝色。
扩展资料
预防措施:
1、添加试剂时,不宜与空气接触,以免把空气中的氧气带入样品中,影响测定。
2、注意添加淀粉指示剂的时间。将溶液由褐色滴定至淡*时,应加入淀粉指示剂,否则会重复终点,难以判断。
3、样品中的悬浮物会吸附并沉淀碘,使效果较差。此时,需事先在碱性条件下用明矾水解,沉淀后测量上清液中的溶解氧。
4、当水样中含有亚*盐时会干扰测定,可加入叠氮化钠使亚*盐在水中分解并消除干扰。添加剂法是在碱性碘化钾溶液中预先加入叠氮化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体污染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13:20
主要是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体现在:排入水体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造成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残体分解后与水生动物竞争溶解氧等方面。
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称取500g氢氧化钠溶解于300至400mL水中,另称取150g碘化钾溶于200mL水中,待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将两溶液合并,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
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层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应不呈蓝色。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试剂加人时应往意不要与空气接触,以免将空气中的氧带入样品影响测定。
2、注意淀粉指示剂加人的时间。应先将溶液由棕色滴定至淡*时再加人淀粉指示剂,否则终点会出现反复,难以判断。
3、样品中悬浮物质会吸附析出碘,使结果偏低。此时需预先用明矾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待沉淀析出后再测上层清液中的溶解氧。
4、当水样中含有亚*盐时会干扰测定,可加人叠氮化钠使水中的亚*盐分解而消除干扰。其加人方法是预先将叠氮化钠加人碱性碘化钾溶液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解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13:20
主要是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体现在:排入水体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造成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残体分解后与水生动物竞争溶解氧等方面。
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碘化钾溶液:称取500g氢氧化钠溶解于300至400mL水中,另称取150g碘化钾溶于200mL水中,待氢氧化钠溶液冷却后,将两溶液合并,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
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层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应不呈蓝色。
扩展资料:
因此水中的溶解氧会由于空气里氧气的溶入及绿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得到不断补充。但当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耗氧严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时补充,水体中的厌氧菌就会很快繁殖,有机物因*而使水体变黑、发臭。
水里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时间短,说明该水体的自净能力强,或者说水体污染不严重。否则说明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弱,甚至失去自净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解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13:21
1、光照对水体溶氧的影响。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强时弱,致使水域的水草的光合作用受到相应的影响,光照较强,水草产生的氧气的量就大,反之产生的氧气量就少,所以水体的溶氧量也会随之产生高低变化。不断变化的天气会影响到水体接受光照的强弱,还会使气温与气压产。
2、生态环境被破坏,气压成了水体溶氧的关键因素。气压高水体的溶氧量就高,反之水体的溶氧量就低,水体就缺氧。气压低的时候水底的污染物就会泛起,造成泛塘现象的发生。泛塘一发生那些好氧菌开始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本来缺氧的水体更加缺氧,鱼儿体内血液中的含氧也会更少,它们不得不全部浮头通过呼吸空气来摄取足够的氧气。
3、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有机物的排入。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造成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残体分解后与水生动物竞争溶解氧等方面。
4、工业有机物污染。当水体受到有机物的污染时,水中溶解氧量甚至可接近于零,这时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就出现*发酵现象,使水质严重恶化。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溶解氧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水中。水中溶解氧量是水质重要指标之一。
5、工业热废水。水温比气温稍显稳定,气温对水体溶氧量是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的,气压才对水体溶氧量影响大。所以,稍有经验的钓者出钓前都会考虑一下气压的高低和变化趋势。
扩展资料
鱼的呼吸一般靠水中溶解的氧气来完成,腮是鱼的主要呼吸器官。水体的溶氧量高,鱼儿的呼吸作用就会十分顺畅,活跃度就会增加,食欲增大,很容易钓获;反之溶氧量较低,鱼儿呼吸作用减弱,鱼儿动作就显得迟缓,甚至大量鱼儿浮头,就变得不爱吃食。所以水体的溶氧量对鱼有很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钓者的渔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20 13:22
主要是水体中有机物的氧化需要消耗溶解氧。体现在:排入水体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氮磷营养元素造成的水生植物过度繁殖,残体分解后与水生动物竞争溶解氧等方面。
在该河的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C段,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O2,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
扩展资料:
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溶解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