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又是什么时期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7:0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16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原文是:“楚人有鬻楯(盾)者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攻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说: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商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什么利器也无法攻破它。有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锋利无比的,任何东西它都可以刺穿。有人就说:试一试用你的矛刺一下你的盾怎么样?这个商人无言以对。这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原始出处和依据。韩非子是战国后期人,所以“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应该出自战国时期而不是春秋时期。春秋要比战国早,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王朝开始到公元前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叫做春秋时期。从这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期叫做战国时期。韩非的生卒年大概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后期人,所以,这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肯定产生在战国时期。
第一次使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人是宋朝的孙光宪,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吴融)为僧贯休撰诗序,以唐末唯元(稹)、白(居易)、休师(僧贯休)而已。又祭陆龟蒙文,即云海内文章,止鲁望(陆龟蒙字)而已。自相矛盾,于时不免识者所讥。”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直接使用“自相矛盾”这四个字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3:16

背景:春秋战国
  楚人有鬻(1)矛与盾者,誉(2)之曰:“吾(3)盾之坚(4),物莫能陷(5)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6),于物无不(7)陷也!”或(8)曰:“以(9)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10)能应也。——《韩非子
难一第三十六》
注释
  (1)鬻(yù)——卖。
  (2)誉——夸耀。
  (3)吾——我
  (4)坚——坚硬。
  (5)陷:刺穿。
  (6)利:锋利。
  (7)无不——没有不
  (8)或——有人
  (9)以——用
  (10)弗——不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析论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傲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