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出现了很多武将家族,为什么会以群体出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8:4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0:29

 经历中唐五代长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局面之后,宋朝开国伊始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收兵权举措,结束*,维护统治秩序。但随着文武失衡问题的解决,统治者却未能适时调整方针*,特别是宋太宗朝两次北伐失败后,彻底丧失与北方游牧政权交战的信心,从此眼光向内,又采取“守内虚外”之策,逐渐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以后,宋朝大致延续这一路线,长期矫枉过正,侧重于以意识形态化的儒家道德思想治国,有意抑制武将群体和武力因素在国家*生活中的影响。于是,其主流军事思想打上了守内甚于防外的强烈色彩。这种源于极端狭隘*集权主义的保守军事思想的确立,便不能不对国防战略与军事学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首先,在宋主流军事思想中,强调军队以维护内部*统治为首要和主要任务,因此对将帅的角色、作用便存在偏见认识,即:要求其安分守己,以能约束和管制部属为上。正因为如此,当政者长期对将领严厉束缚,实施“将从中御”之法。北宋名将狄青饱受打击,南宋高宗集团惨杀名将岳飞之举,也实与此狭隘思想有关。

  第二,在歧视、抑制武将群体的意识作用下,配合“将从中御”的需要,派生出“以文驭武”制度,长期使用文臣,甚至不懂军事的书生指挥军队。虽其流弊无穷,但依旧不愿舍弃。

  第三,在宋主流军事思想下,直接导致全面防御,也是被动、消极防御的国防战略的确立,放弃了以往攻防结合的原则。虽然长期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却不思悔改,继续抱残守缺。议和手段又被视为医治边患良药,长期依赖之。

  第四,在“崇文抑武”治国方略下,主流军事思想的本质就是怀疑、歧视武力因素。因此,主政的文人士大夫集团对国防关注不足,虽然养兵规模巨大,军费开支不堪重负,但完全属于被动应对行为所致。

  第五,在宋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及工艺水平显著进步,特别是火药应用于军事的情况下,军事手段发生一定变化,为武器装备以及作战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社会精英群体集中在文官队伍之中,缺乏对新军事手段的敏感和重视,更没有思考由此可能引发的军事变革,依旧摆脱不了冷兵器时代的传统用兵思维模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0:30

1、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兵变而夺得权力,因此他深知武将的厉害,所以整个宋朝都对武将抱以不信任的态度。
2、宋朝的军队实行的是兵无常将、帅无常师制度。部队没有固定的指挥,武将没有固定的部队。
3、将领只能带兵打仗但没有指挥权,由朝廷派来的监军指挥。
4、为防止相互构结危害朝廷,监军多由太监担任,因此相互矛盾极深,从岳飞的故事中就可以知道了。
5、为防止将领私欲膨胀,打了胜仗以后会以莫须有的罪名治罪,使你不要有有功的想法。
6、实行亢官亢政,官多如牛毛,始终是积贫积弱。
看过一篇文章《宋朝武将的地位为什么这么低?》参考资料:http://www.xueshiboke.com/post/549.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0:30

武将地位在宋朝绝对不低 很多文官都弃笔从戎可见武风浓烈 武将封王的大有人在 公主下嫁武将的也绝对不少 说宋朝不信任武将无非是基于两点 一是杯酒释兵权 二是不杀士大夫 杯酒释兵权很多人都误解 是把跟赵匡胤打天下的将领的兵权交给二线将领 让二线将领成为一线将领 并不是皇帝要把兵权拿着 相反宋朝的皇帝过的最不舒服 处处受限 想出兵打仗都要通过廷议 通不过就不能出兵 立太子也要经过廷议 皇帝说了不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0:31

宋太祖在黄袍加身后,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就治定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自然武将的地位要比文臣的低了,历代王朝一般都是以武治文的,到了他这儿就变成了以文治武了。
这就是为什么岳飞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秦桧的节制了,到最后的那个贾似道不也是个大大的奸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6 00:31

国家的* 军事不 稳定 主要还是皇室成员内部之间的矛盾 还就就是皇帝怕功高盖主 。。。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