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5:59
在经济学上最简洁的解释,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个单位。但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或者我们以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只是在信用货币时代才成立。要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这就牵扯到对货币最重要的职能:价值度量的再次思考。我们知道,货币的产生即是作为这样一种,能够赋予社会中所有商品和服务以完备的可比价格,我们称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产品。在铸币时代,货币也具有价值,当然也能在由其搭建的社会价格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学界称当时的铸币为特殊商品。例如金本位时代的黄金,按照马克思的解释(这点马克思的解释是我认为最好的),由于开采和加工金子也需要付出劳动时间,即具有内在可凝结的社会一般劳动,于是使得黄金可以单独作为商品来和其他的同样具有交换价值(也表现在具有内在可凝结的社会一般劳动)的商品交换。至于黄金最终取得货币的地位,且略去不谈,这里我们只需要借助黄金的例子认识到货币这种特殊商品,当讨论其所具备的商品属性时,它的边际效用则和其它商品无异,都需要遵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时由于此时的铸币能够和市场中的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即铸币天然具有稳定价格的功能,多余的铸币必然造成黄金价格下跌,于是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但到了信用货币时代,情况却有了逆转。*发行不兑换的纸币,本质上只是一种对接受这种货币的居民的负债。同时和铸币时代不同的是,如果居民手中的纸币没有直接进入流通,那么并不代表相应的市场中一部分商品和服务退出了市场。在居民手中不流通的货币只代表具有延迟消费一定商品和服务的权利。于是我们发现纸币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记账单位,一种虚拟化的信用关系,自然也就失去了,至少是直接提供效用的功能。但是还没有完。此时的货币虽然没法直接的提供效用。但其毕竟作为社会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还在。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以其作为价值载体,来实现从私人劳动到社会劳动的转化。那么货币的效用自然可以间接的通过这些商品和服务得到体现。此时的货币,失去了商品属性,则完全的符号化、单位化,其完全的抽象和边际效用理论本身一样,都是一种对真正具有经济意义的商品和服务的某种度量方式。于是这两者间也失去再次建立参照系以求一一对应的必要。所以我在开头提到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恒为一,其实直指的不过是现代信用货币的完全符号化,处理方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