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民族舞蹈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02

我来回答

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7:35

民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现在比较有名的汉族民族舞蹈有龙舞,秧歌舞,祭老乐舞,祭孔乐舞等。

一、《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在浙江,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有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专门舞耍年节深夜的“草龙”。

二、《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三、祭老乐舞,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安史之乱后失传。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四、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颁布《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

扩展资料:

汉族的民族舞蹈历史悠远。《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汉族民族舞蹈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汉族民族舞蹈物种繁多,像,万舞一一发端于夏商盛行于春秋的舞种之一。雩(yfi)舞一一巫舞的特殊形式,傩舞一一种驱逐役鬼的舞蹈,文舞——表现渔猎收获的喜庆舞蹈,武舞——表现以武力征讨异族而建功的舞蹈,雅舞——义称“稚乐”.指宫廷乐舞。俗舞——又称“俗乐”民间舞蹈。

现代仍流行的汉族民族舞蹈有:《龙舞》、《狮舞》、《高跷》、《花灯》、《金钱棒》、《采茶舞》、《春牛舞》、《绸舞》、《茉莉茶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文艺工作者又改编了《红绸舞》、《小车舞》、《花鼓舞》、《胜利腰鼓》等舞蹈节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舞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53

当然有,像踏歌、八佾、飞天就是

汉族有几千年的历史,怎么可能没有舞蹈呢,从李白的赠汪伦中就可以看出舞蹈(踏歌)的普及程度,还有汉代的以舞相属,以及现在仍有赣傩等等。只是很多舞蹈因为某些原因而失传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昆曲、日本舞蹈中依稀看到汉舞的影子。

汉族有自己的民族舞蹈吗?进来了解一下吧。
360年前伴随者朱明王朝的土崩瓦解,延续了数千年的华夏衣冠逐渐消亡。而在台海彼岸,320年前的可能就是我炎黄子孙坚守华夏衣冠的最后阵地了。三百余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终于有人倡导复兴华夏国服的思潮了,而且这种思潮正在蔓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汉服爱好者的行列中。汉服的推广之所以有如此顺利的开端,首先我们应当感谢此运动的首倡者,其次还应得益于“古装戏”的频频上映。这些以古代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无形间为汉服做了宣传。正因为能够经常看到荧幕上的汉服,所以国人对汉服的记忆必然会被唤醒。但我们决不能仅仅是想起看到了的东西,而将没有经常看到的彻底遗忘。令我遗憾的是,很多汉网的朋友在回忆起汉服的同时居然将同汉服一同消亡的汉族歌舞遗忘殆尽(或者有人误以为今天某些汉人表演的歌舞就是汉族歌舞。错了,真正的汉族舞蹈是必须穿汉服来表演的,汉服都消亡了现在哪还来汉族歌舞。具体情况,下文有详细分解)。大家应该知道少数民族服饰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在舞台上,民族服饰离不开民族舞蹈,民族舞蹈也离不开民族服饰,谁能占领舞台,谁就能把持当今文艺界。汉族人之所以在文艺界一直都处于颓势,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拿不出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到舞台上来展示。所以我们要复兴汉服必先复兴汉民族的歌舞,在舞台上占有与人口比列相当的分额,从而使汉服得到推广。须知对于民族服饰而言,舞台是比影视剧更有利的宣传阵地。大家能想起汉服,怎么可以把汉族歌舞给忘了呢?
前几天我看了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预选赛。其中很多选手都展示了民族舞蹈,而令我吃惊的是众多选手展示的所谓民族舞蹈,居然无一例外的是少数民族舞蹈,甚至有人穿了很华丽的少数民族服饰来配合她们的表演。但我清楚的意识到这些选手,几乎全部是汉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过要穿汉服,跳汉族舞蹈来展示真我(少数民族人则相反,他们一上舞台必定要穿本民族服饰,表演本民族舞蹈。连小日本都穿我们的吴服跳樱花舞,可怜我汉族人既没本民族的服饰,也不会表演本民族的舞蹈,却只能扮起胡儿跳胡舞)不仅如此,在我看到过的所有综艺节目中,哪怕是庆祝汉人传统节日的历届春节联欢晚会,都从来没有人穿过汉服,跳过汉族舞蹈。汉*都是西装革履,唱流行通俗去了。相反少数民族的正统服饰,民族舞蹈反而能在晚会上大放奕彩。有的时候我在老妈面前发牢*,老妈脸一沉“胡说,你看那扭秧歌的,穿唐装马甲的,还有女人身上的红布兜兜不都是汉服吗?他们表演的不都是汉族歌舞吗?”天哪!这些满清遗留的民风民俗,也算作正统汉文化拿到国际频道来展示,真是有辱斯文啊。难道说我们汉族自古就是一个不善歌舞的民族吗?
不,决不!我记得高中课文里《庄子·庖丁解牛》中有云“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其中《桑林》为汤乐,《经首》为尧乐,皆为上古舞乐,比少数民族的歌舞不知早几千年。《礼记·内则》云:“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可见按中国传统礼教,小孩子到了十三岁就要开始学跳文舞,到十五岁就开始跳武舞,即所谓干戚之舞。鲁国季氏僭用天子之仪,八刖舞于庭,遭到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猛烈抨击。足见那个时代,汉族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民间娱乐,已然发展成为官方所倡导的非常庄严肃穆的一种艺术形式。以致孔子在观看了虞舜时代留传下来的大型乐舞《韶》之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古代汉民族这样重视歌舞音乐到如此地步,将歌舞艺术通过官方干预与*意识形态密切联系起来。汉代官制即设有乐府令,专司朝会宴飨,道路*所演出之歌舞。到了唐代,伴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汉族歌舞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李世民的《秦王破阵舞》和李隆基的《霓裳羽衣舞》都是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唐诗里面,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以及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都是那个时代描写汉族歌舞的著名诗篇。如果汉族没有舞蹈,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关于歌舞的详细记载。然而跳汉族舞蹈必须穿着正统汉服,很自然随着满清入关,汉服消亡,汉族人载歌载舞的数千年传统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奇耻大辱啊,全世界几千个民族,我还找不到哪个民族象汉族这样窝囊,连本民族高度发达的歌舞文化都丢干净了)因此我们汉族不是没有歌舞,而是像汉服一样,已经消亡,有待复兴。
那么汉族歌舞究竟如何,是否优美?宋人孔平仲《观舞》诗不云乎“云鬟应节低,莲步随歌转”,三国曹植的《洛神赋》有云“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都是对这种舞姿的细腻描绘。如果玩味文字还不够直观,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影视剧《十面埋伏》,本片虽然故事情节超烂,但还不至于一无是处,看点就在开片“盲姬歌舞”那段。章子怡身着汉服,轻歌曼舞。其舞姿绰约娇媚而不失典雅端庄,轻盈飘逸而不失凝重大气(注意我不是夸那个演员跳的好,而是有感于此舞编排得超凡脱俗)所歌之辞系出古乐府,好象是汉武帝李夫人原唱的歌词,再配以汉族乐器所演奏的古朴清幽的曲调,那完全就是消亡了360年的汉族歌舞的复原版。世界上很多民族的舞蹈,都有献媚诲淫,靡靡之嫌,始终摆脱不了对*的原始崇拜。唯我业已消亡的汉族乐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正平和,庄敬典雅,已然超脱性审美的局限,上升为至高无上的精神审美。她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民风民俗,而是一个民族威武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5000年文明的历史积淀。一个民族乐舞的内涵能够深刻到如此地步,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汉语中描绘优美舞姿的词汇何其丰富,如“广袖长舒,凌波微步,步步莲花,翩翩起舞”等,如果是在以前,我会不禁嗤笑古人造词未免言过其实,世上哪有如此美妙的舞步。如今才算明白,这正是古人为汉族乐舞量身订做的词汇啊(多么贴切的语言描绘啊,换了任何其他语种,这等优美的舞姿恐怕都是无法用词汇来表达的。我又忍不住跑下题来赞美古汉人造词的语言智慧了)然而我们哪里会想道,昔日的东亚病夫,今日的文化荒漠,正是古代那个十五岁就开始学习射御的尚武民族,十三岁就开始学乐诵诗的礼仪之邦。只因满清铁骑,践踏我锦绣江山,以至我神州沉陆,衣冠沦丧,礼乐崩坏。天下华美善舞之飞禽莫过于孔雀,然使孔雀丧其羽衣,还能翩翩起舞否?我们汉人也一样,无广袖何以长舒,无深衣何以翩舞?于是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我皇汉乐舞绝响四百年于斯,遗留至今的只剩些古人牙慧供今人掇拾。这哪里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汇而已,分明是惨死在鞑虏铁蹄下汉宫乐舞的遗骨残骸。睹物思人,黯然神伤,我只能对着这些个汉字的组合,长揖再拜,聊寄哀思了!
要知道一个民族的服饰与歌舞是密切相关的,民族服饰的华美要在歌舞中展现,而舞蹈的优美也必须用服饰来衬托。荧幕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没有不跳舞的,而跳舞的他们也没有不身着民族服饰的。因此如果想了解这个民族的服饰,那么就请多看看他们歌舞时的盛装吧。为什么有人会把传统大红袄,红布兜兜这些公众场合不堪入目的服饰当作汉服?就是因为在一些大型歌舞晚会上,我们汉人老是喜欢表演一些扭秧歌,打腰鼓之类的节目。于是在国人印象里这就是汉族歌舞,而表演这些歌舞所穿着的服饰就自然被误认为汉服了。须知所谓秧歌舞,其舞姿大体为: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没别的,就这几个简单的动作重复连贯做算是秧歌舞了。如此简陋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时下最流行的“汉族舞蹈”吗?我决非有诋毁之意,只想澄清一点:秧歌腰鼓都是民俗文化,不可以替代已经消亡了的汉族乐舞。如同大红袄,红布兜兜不可视为汉服一个道理。但是如果不对汉族乐舞与伪汉乐舞加以区分,则势必混淆汉服与伪汉服。现在一些大型歌舞晚会上,无非就是些歌舞节目,如不将真正的汉族歌舞搬上荧幕,那么真正的汉服哪有用武之地?上镜的机会很自然让给了那些有节目的伪汉服。相反如能在综艺节目上多多上演真正的汉族歌舞,那么汉服上镜的频率逐渐多了起来,汉服也因为经常要用到而变得实用。国人既认同了汉族歌舞,自然也会接受演绎此种歌舞所穿着之汉服了。
大家都是制作汉服的高手,应该知道汉服(特别是女装)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适合舞蹈的服饰,汉服不仅是礼服,也是乐服啊。不通过歌舞来展示汉服,而仅仅只是杵在那里作揖行礼(尽管这些礼仪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远远不够),实际上是对这种服饰莫大的浪费。所以我认为展示汉服的朋友应当动静结合,静以崇礼,动以示乐,将汉服之华美不折不扣的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明白“复兴汉服就是复兴汉礼”的道理,岂不知我华夏文明向来是礼乐并重的。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我们怎能复礼而不复乐呢,《论语》有云:“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非乐无以成礼,非礼无以正乐。礼乐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礼乐并重”是孔子一个非常高明的提法,是华夏先民的智慧结晶。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将这套世人视为“繁文缛节”的礼仪“推销”出去,必须用“乐”来包装,寓“礼”于“乐”,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寓教于乐。现代科学证明,人类最直观的感管是视觉和听觉这些感性认识,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乐”中的“舞”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而“乐”中的“音”直接刺激人的听觉感官,“礼”则属于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范畴。一个从来没有过华夏文明意识的人,你身着汉服突然和他谈起儒家礼教,仁义道德,民族大义。他可能一时很难接受,因为你一开始从最为复杂的思想问题着手,所谓曲高和寡嘛。相反,如能从对方最为直观的视觉与听觉入手,通过汉族歌舞,展示华丽的汉服,慢慢唤醒他的汉心,唤醒他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那么汉服的推广会容易得多。
故我认为,推广汉服离不开角徵宫商,离不开手舞足蹈。恢复汉乐--恢复汉服--恢复汉礼,三者一体,循序渐进。复兴汉礼是复兴汉服的目的,复兴汉乐则是复兴汉服的方法。有目的无方法而欲复兴汉服,难矣哉!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单纯的仅仅只是展示汉服,在大街上走两圈就完事了。虽然能够走出去已经很不简单了,但我认为还远远不够。我们(特别是plmm)还应该展示身着汉服的优美舞姿,通过刺激国人的感官来改变国人的思想,把我皇汉乐舞搬上街头,扳上荧幕,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时尚,媒体关注的焦点。诚能如此,则汉服流行之日不远矣。
既然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他做好做大,不能畏难图方便,仅仅局限于圈内人士的交流。在我们每个心里恢复汉服不应该仅仅是个人爱好,心血来潮,应该上升为一种文化信仰,一种历史使命感。象传教士那样通过信仰扩张,文化渗透,来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面对着文化荒漠般的中国,我们也曾痛哭流涕过,也曾出离愤怒过,为了汉服魂牵梦萦,付出了多少真挚的情感,可我们真正为汉服做的实事有多少呢?穿汉服去逛繁华都市,这在两年前是个伟大的进步,可谓是一个奇迹。可我们今天如仅仅是在做曾经已经做到了的事情,而没有丝毫超越的步伐,那我们的进步会沦为停滞。是的,我们要尝试前人都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要出新招。汉服爱好者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汉服游街了。我们要通过展开一些有组织的礼仪活动和乐舞表演来展示汉服,以“礼”,“乐”两大主题来为复兴汉服大做文章。干脆来个分工吧,君子司礼,淑女司乐。礼乐并兴而汉服不兴者未之有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0:28

  汉族舞蹈,简称汉舞,顾名思义,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汉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的原貌已无从考据。现在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如山东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
  著名舞蹈有:

  1龙舞
  《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 。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2]
  2狮子舞
  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2]
  3秧歌舞
  《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2] [1]
  4祭孔乐舞
  如果说“高台”、“地会”是汉族的一种民间舞蹈,那应该说真正的汉族舞蹈则是“祭孔”时所表现的“乐舞”。
  自元代创建孔庙之后,“祭孔”成为每年春秋两季汉族(包括蒙古族)的礼俗。根据《都元帅建文庙》中载:“前乎制礼作乐,后乎东山之征”。“制礼作乐”也就是宣导儒家文化,履行对孔圣的祭祀礼仪文治。而“东山之征”即“武功”对边境的靖宁。
  祭孔乐舞走上正轨则是明、清两朝。明初,由*颁布《大明会典》,即对儒家文化的“祭孔”有一套规范乐典和舞系。明·万历时的河西名士葛中选(见“人物”传)先生对“乐舞”,有这样的文字记述:“《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又“唐武后圣寿乐,以舞象歌之字形甚属,……今大成乐舞亦然。”这段文字,前面所论者为“乐舞”之意,结尾的“今大成乐舞亦然”。透出了“大成乐舞”已成为明朝颁布规定祭孔的乐章、舞蹈。
  清朝的《大清会典》与《大明会典》有所更改,在表演“乐舞”时,演奏乐章为“咸平、咸池,大韶”,表演舞蹈即“羽舞”、“武舞”(即持羽毛簘笛而舞)。另外,在“乐舞”中又有持龙旗、龙幛、幡、拍板、提鼓、提炉、纱灯的引导队在前作舞。
  清朝后期,汉族舞蹈不仅只有“祭孔乐舞”,同治、光绪期间,舞蹈已经能登上“会戏”(即庙会)的大雅之堂,当时的人只有观看舞蹈的记录,没有记述舞蹈的名称及形式。进入*以后民间的花灯歌舞逐步盛行且覆盖了乡村。
  建国以后,舞蹈进入了全盛时期,民族的大融合在歌舞中表现更加突出,此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舞蹈通常与唱歌或器乐结合,称为歌舞、乐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19

正规舞蹈学校里几大专业:民族民间舞(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少数民族舞蹈),古典舞(你们所说的安徽花灯/云南花鼓/各种古装剧宫廷舞蹈),芭蕾舞(通常同时也要求学习现代舞,要考试的)。你所说的汉族的民族舞蹈全归在古典舞里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27

汉舞,大致包括现在舞蹈界所划分的汉唐古典舞(踏歌,相和歌等等)和汉族民间舞(如山东秧歌,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等等)。
但其实悲哀的是从汉女裹脚以来就少有舞蹈了,虽然可能让人伤心,但事实就是如此。到了宋代,即使皇家饮宴士大夫游乐,也只有音乐弹唱而没有舞蹈了。现在能看到的民族舞其实是少数民族你一枝我一叶添盖出来的,有一些动作是根据考古发现的陶俑绘画还原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6:52

汉族的舞蹈丰富和多彩,推荐楼主看一个视屏,感受一下汉舞的韵味。

汉代流行站在鼓上跳舞,称为盘鼓舞。

http://tieba.baidu.com/f?kz=772102236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33

你是问种类还是舞名啊?

像安徽花鼓灯 、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都是汉族舞、 大学里还有汉唐舞什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2:31

着我汉衣舞我霓裳翩如若惊鸿……去看古诗词描写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46

统称汉舞:

http://ke.baidu.com/view/2399306.htm?fr=ala0_1_1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