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和尚受的五戒,都是戒什么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11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7:13

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持戒有很深的讲究,详细的请在【百度】中搜索“以戒为师进趣菩提_百度文库”。下面是从中摘录的部分内容:
皈依、受戒是佛法里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修学佛法 的基础。一般人的内心犹如脱缰野马,经常会处于散乱甚至放逸、恶念之中。心不会因为属于“自己”就很听话,常常是无法自主的。强猛的贪欲、瞋恚烦恼起来, 心智蒙蔽,往往就做出自害害人的行为来。如果想要克治烦恼,免离伤害,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首先就是三宝和戒律。依靠三宝的慈悲和智慧,将我们的心时时 收拢,安住在善法和戒律中。我们按照佛法戒律的规范来安顿身心、待人处事,烦恼就会得到净化,内心就会慢慢清净,我们对外在的境界才能够看得清楚,了了分 明,面对外在境界的迷惑,才会有念力、定力。有了对境的功夫之后,我们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便能更好地自利利他。
  在家人皈依三宝后,进一步 可以受戒,根据自身的因缘条件可受持五戒或八关斋戒。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以下简称《羯磨疏》)所说,五戒是不杀生、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 酒,八关斋戒是不杀生、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离花香璎珞香油涂身、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离非时食。八关斋戒一般一日一夜受持,可以多 次受。五戒受后终身奉持,可以只受部分条数,乃至只受一条,而且可以任意时段受持,乃至受持一日一夜的不杀生戒。
  受持五戒的功德很大,超过一 般的善行,如弘一大师编集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戒》说:“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天下众生,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 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由戒故,施得清净也。……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 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羯磨疏济缘记》还说:“【疏】故云六波罗蜜在心不在事等。【记】此为破垢心之人,非谓废除事 行。今人不修戒、施,妄以此语文饰己非,一何谬哉!”(卷二之四)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尤其殊胜,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八戒》说:“经说: 作阎浮王,于人中宝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除五逆罪,余罪皆灭。……譬如软将将兵,终竟无勋;健将破敌,一日之中功盖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 此。良由五但离邪,未能清绝;八行全净,相同无漏。约期乃少,取行则多,故功益彼。”
  五戒和八戒的前四戒是重戒,对出家人来说,归属根本戒。 对不受戒的人来说,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也基本属于恶业,往往违背道德和国法,如杀生有发动战争、暴力恐怖、谋财害命等;偷盗有假公济私、偷税漏 税、伪劣假冒等;而放纵情欲、传播*、插足婚姻等涉及邪淫;虚夸假报、欺上瞒下、坑蒙拐骗等也属妄语。这些相关的行为,严重的话,损人害己、丧身败德, 形成风气则对社会产生很大负面效应,使得犯罪猖獗、丑闻不断、诚信危机、人心愁怨。因此受持此戒,自行化他,便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佛教戒 条看似简单,其实非常精要,而且相关的规定比世俗法律更深细,作恶的前期准备,乃至起心动念,都入犯科,因而也更有道德修身的内涵,能避免《论语》所说“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弊病。同时,戒律比道德更有约束力,因为有明确的结罪治罚,例如犯了根本重罪就丧失戒体,不能再受戒,也不能出家,已 出家的要逐出僧团;对出家人,犯了次重戒、轻戒,也有相应的治罚措施。佛教戒律具有世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内涵和功用,同时又比它们更深广,因为是基于恒沙 国土、三界六道的世界观和无限生命、修行解脱的人生观,直接导向定慧修证和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应该欢喜、殷重地学戒、持戒,首先从四根本重戒开始学习和持 守。
  (一)四根本戒概要
  1、 不杀生(由于字数*,没有摘录)
  2、 不盗(由于字数*,没有摘录)   
  3、 不邪淫
  (1)戒相
  [1]邪淫犯缘
  由四缘犯邪淫:一、是邪淫正境;二、兴染心;三、起方便;四、与境合。
   对男众而说,邪淫的正境如《大智度论》说:“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 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八关斋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 是种种,乃至以花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卷第十三)《优婆塞戒经》说:“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 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卷第六)对女众而说,将以上经论所说的改女为男、夫妻互改、改他为她, 除有娠、乳儿等,即是邪淫正境。
  《大智度论》说:“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 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复护儿。……问曰:若夫 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 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邪淫破戒,故名罪中之罪)。复次,淫逸之人当 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淫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 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卷第十三)
  邪淫由贪、瞋、痴烦恼所发起,如《瑜伽师地论》说:“若有见闻不应行事,便 不如理分别取相,遂贪欲缠之所缠缚而行非法,名贪所生欲邪行罪。或受他雇窃行媒嫁,由此方便行所不行,彼便获得贪欲所生欲邪行罪。或欲摄受朋友知识,或为 衣食承主教命,或为存活希求财谷、金银、珍宝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贪所生欲邪行罪。复次若作是思:‘彼于我所乐行无义。’广说乃至九恼害事以为依止而行邪 行,非彼先有欲缠所缠,然于相违非所行事,为报怨故勉励而行,名瞋所生欲邪行罪。或憎彼故,以彼妻妾令他毁辱,彼若受教行欲邪行,便触瞋恚所生相似欲邪行 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欲邪行罪,名瞋所生。复次若作是心:‘母及父亲或他妇女命为邪事,若不行者便获大罪,若行此者便获大福。’非法谓法而行邪行,名痴 所生欲邪行罪。”(卷第六十)
  [2]邪淫轻重
  与同性、与畜生行淫,都犯上品重罪。被人*淫,如果受乐,也是上品重罪。自淫者,中罪。
  起邪心,但没动言行,下罪,如《备览》说:“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有言行,但没有正犯,中罪。
  教别人邪淫,如果被教的人做了,那么被教的人犯上品罪,教的人犯中罪;如果没做,教的人犯下罪。以淫秽书画、影视教人邪淫,多一人受影响,那么制作和流通的人中罪或下罪就累积一品,淫书不毁,罪业不尽。
  就邪淫业道罪的轻重,淫心重的,罪重,如《优婆塞戒经》说:“邪淫亦有轻重,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卷第六)六亲中行淫,是逆罪,重中之重。
  (2)果报
   《优婆塞戒经》说:“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 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 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子、女)。”(卷第三)《瑜伽师地论》说:“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 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卷第六十)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3)对治邪心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说:“淫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卷第四)
   《寿康宝鉴》说:“盖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著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 人之爱,生杀害心。廉耻丧尽,伦理俱亏。种种恶业,从此而起。种种善愿,从此而消。故曰万恶淫为首。夫一动淫心,未必实有其事,已积恶造业如此,况显蹈明 行、罔知顾忌者乎?!世有忠厚善人而身后不昌、才士文人而终身潦倒者,其病皆由于此。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时截断病根!”
  《备览》说:“凡 夫重色,甘为之仆,终身驰骤,为之辛苦。《净心观》云:贪色者骄,贪财者吝,既骄且吝,虽有余德,亦不足观。……心行微细,粗情不觉,纵知违戒,制御犹 难,岂况悠悠,终无清脱。请临现境,自审狂心。或宛转回头,或殷勤举眼,或闻声对语,或吸气缘根,虽未交身,已成秽业。大圣深制,信不徒然。谅是众苦之 源、障道之本,是以托腥臊而为体,全欲染以为心,漂流于生死海中,焉能知返?交结于根尘网里,实谓难逃!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即是屎囊,或谛彼 淫根实唯便道,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所受戒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任性随 流,难可救也!”
  印光大师《复永业居士书》说:“近世少年,多由情欲过重,或纵心冶游,或昵情妻妾,或意淫而暗伤精神,或*而泄弃至宝。由 是体弱心怯,未老先衰,学问事业,皆无成就。甚至所生子女,皆属孱弱,或难成立。而自己寿命,亦不能如命长存。可不哀哉!汝恐亦犯如上诸病,有则改之,无 则加勉。既长持念菩萨名号,必须恳切至诚,自可所愿皆遂。倘仍悠悠忽忽,则亦只得悠悠忽忽之感应,决不能如愿悉偿也。”
  印光大师《劝毁淫书 说》讲:“邪说之最足以害人心世道者,莫如淫词小说为甚。盖圣贤经传,唯恐不能觉天下之愚迷,而淫词小说,唯恐不能丧斯民之廉耻。以故小说出而淫风炽,淫 词兴而贞德衰。然谁无羞恶之心,岂肯作禽兽之事?但以聪明子弟、灵敏妇女,一睹此书,悉为所惑。初则艳其词章,以为佳妙。继则情随文转,不能自持。遂致竟 以希圣希贤、宜家宜国之身,甘作钻穴逾墙、偷香窃玉之事,而绝无顾惜者,皆此等邪书之所蛊惑也。其毒人也,烈于蜜饯砒霜;其陷人也,惨于雪覆坑坎。令人灭 理而*,折福而损寿,破家而杀身,辱先而绝后。及其死也,尚使神识堕于地狱,受诸极苦,久经长劫,莫由出离。可不哀哉!……一切有心世道仁人君子,凡见 此等人,务必劝令改业,凡见此等书及板,务必尽行焚毁。有力则独任其资,无力则劝众共举。”
  《大智度论》说:“菩萨等心于此,通达无碍。得是 无碍心已,众生虽有大罪大过,但欲利益,不生恼心。慈心安稳无碍不恼心,譬如孝子爱敬父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儿女,无淫欲心而生爱敬慈念。世人但能 爱敬所亲,菩萨普及一切。得是柔软清净好心,名众生忍,是法忍初门。”(卷第七十二)
  4、 不妄语(由于字数*,没有摘录)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18:31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饮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8 20:06

居士受五戒,和尚受五戒以上,最高十二戒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