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2:09
电影《八百》正在上映,现豆瓣分7.9,在多数观众对影片认可的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知识精英用户”的知乎上评分是5.9分。理由:“使用真名的史实作品,不能否定基本史实,《八百》太不严肃。”
确实,影片或为效果与刺激加入太多肆意杜撰的情节。在此说说笔者对影片中几处纰漏的看法。
一 日军进攻仓库时投出毒气弹,影片中借租界观战外国人之口说出“芥子气!”这在史实中根本没有。如此随便地将假的真的混在一起说,严重削弱了故事该有的真实力量,实是一大败笔。但凡涉及史实,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力量!因为史实,是当时千丝万缕的逻辑集成。谁不尊重历史,其作品就一定会被减分。
二 影片中*官兵来自多个单位,却全身着呢*。这离事实太远。从现存当年四行仓库*官兵的照片看(注:都是撤到租界后拍摄的):他们全都着棉布军服。虽说呢服更漂亮,但在影视作品中敢让当年*官兵全都穿“呢*”这却是头一遭,就连抗战神剧也还没敢干过,这在《八佰》破例了。
三 影片硬生生塞入个不伦不类的新闻记者,很不靠谱。但凡熟悉这段战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四行仓库战事报道,仓库内的战况既没新闻图片,更没有战地影像纪录,更无记者拿胶片摄影机和照相机进仓库实地采访的史实。事实是:淞沪抗战激发起全国新闻界的爱国热情。
是年11月8日,就在四行仓库咫尺外的南京饭店,著名报人范长江召集全国左翼新闻工作者开会并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其主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全面抗战后的战地报道!但影片里却偏杜撰出个面貌不清的记者,实在有辱当年新闻报人的良知。
四 电影《八佰》中连续一*打灭一盏探照灯···错。当年探照灯是用电极烧炭精棒来照明的,而非电灯泡,所以几乎不可能一*即灭;探照灯内反射镜是多片组合,虽可打碎但灯不会熄灭,只能降低照明强度。类似技术错误所限篇幅,不宣一一
下面我们不妨观看一组“1945年7月,中*队光复桂林市”纪实资料图片来说明问题。这组图片的配图说明文字看:“美·新闻处摄影部稿”,称中*队为“华军”,和图中出现有美军士兵等信息看,此组图片应该是当年在华美国随军专业人员拍摄的。
就这组图片,曾有网上军迷据相关史料展开过的争议焦点是:图片中的收复桂林的,或是*军·94军·李士林之43师;或是川军·20军·周翰熙之133师。
也就是从这组图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由于昔日国家经济落后而贫困,我们的抗战是何等之艰难!在面对这些真实的历史图片时,再看看眼下如此多的“抗日神剧”,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感想呢?!
经过长年艰难困苦的抗战,当年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都非常非常短缺。从这组图片中,你能读到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位背着文件包的应该是名军官。他也和大伙一样脚上是双草鞋。腰间多了一根其他战士都没有的武装带。但就这根武装带却不是制式的。旁边的马,应该是配发给他的乘骑。配有相当不错的马具。这在当时应该是很贵的。或许这物件就是一战利品?
请注意:这位军官行军途中还拿着茶缸进水,水壶都没一个?要知道当年军中配发个人装具里,水壶绝非标配,茶缸才是。
看完这组照片后,或许我们对昔日的艰苦抗战能增进许多感性与理性认识,并对各种历史剧能有多些辩识能力和批评精神,这样才能与创作者一起共同推进我们的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和进步。同时我等更希望影视创作者多尊重历史,多注重细节,俗话说:魔鬼就在细节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2:09
电影《八百》正在上映,现豆瓣分7.9,在多数观众对影片认可的同时,在一二线城市“知识精英用户”的知乎上评分是5.9分。理由:“使用真名的史实作品,不能否定基本史实,《八百》太不严肃。”
确实,影片或为效果与刺激加入太多肆意杜撰的情节。在此说说笔者对影片中几处纰漏的看法。
一 日军进攻仓库时投出毒气弹,影片中借租界观战外国人之口说出“芥子气!”这在史实中根本没有。如此随便地将假的真的混在一起说,严重削弱了故事该有的真实力量,实是一大败笔。但凡涉及史实,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力量!因为史实,是当时千丝万缕的逻辑集成。谁不尊重历史,其作品就一定会被减分。
二 影片中*官兵来自多个单位,却全身着呢*。这离事实太远。从现存当年四行仓库*官兵的照片看(注:都是撤到租界后拍摄的):他们全都着棉布军服。虽说呢服更漂亮,但在影视作品中敢让当年*官兵全都穿“呢*”这却是头一遭,就连抗战神剧也还没敢干过,这在《八佰》破例了。
三 影片硬生生塞入个不伦不类的新闻记者,很不靠谱。但凡熟悉这段战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四行仓库战事报道,仓库内的战况既没新闻图片,更没有战地影像纪录,更无记者拿胶片摄影机和照相机进仓库实地采访的史实。事实是:淞沪抗战激发起全国新闻界的爱国热情。
是年11月8日,就在四行仓库咫尺外的南京饭店,著名报人范长江召集全国左翼新闻工作者开会并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其主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全面抗战后的战地报道!但影片里却偏杜撰出个面貌不清的记者,实在有辱当年新闻报人的良知。
四 电影《八佰》中连续一*打灭一盏探照灯···错。当年探照灯是用电极烧炭精棒来照明的,而非电灯泡,所以几乎不可能一*即灭;探照灯内反射镜是多片组合,虽可打碎但灯不会熄灭,只能降低照明强度。类似技术错误所限篇幅,不宣一一
下面我们不妨观看一组“1945年7月,中*队光复桂林市”纪实资料图片来说明问题。这组图片的配图说明文字看:“美·新闻处摄影部稿”,称中*队为“华军”,和图中出现有美军士兵等信息看,此组图片应该是当年在华美国随军专业人员拍摄的。
就这组图片,曾有网上军迷据相关史料展开过的争议焦点是:图片中的收复桂林的,或是*军·94军·李士林之43师;或是川军·20军·周翰熙之133师。
也就是从这组图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由于昔日国家经济落后而贫困,我们的抗战是何等之艰难!在面对这些真实的历史图片时,再看看眼下如此多的“抗日神剧”,你会有些什么样的感想呢?!
经过长年艰难困苦的抗战,当年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都非常非常短缺。从这组图片中,你能读到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位背着文件包的应该是名军官。他也和大伙一样脚上是双草鞋。腰间多了一根其他战士都没有的武装带。但就这根武装带却不是制式的。旁边的马,应该是配发给他的乘骑。配有相当不错的马具。这在当时应该是很贵的。或许这物件就是一战利品?
请注意:这位军官行军途中还拿着茶缸进水,水壶都没一个?要知道当年军中配发个人装具里,水壶绝非标配,茶缸才是。
看完这组照片后,或许我们对昔日的艰苦抗战能增进许多感性与理性认识,并对各种历史剧能有多些辩识能力和批评精神,这样才能与创作者一起共同推进我们的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和进步。同时我等更希望影视创作者多尊重历史,多注重细节,俗话说:魔鬼就在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