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花岗岩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3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24

泥盆纪花岗岩分布在调查区的北部,即向阳泉-花海滩断裂的北侧。由大小不等的5个小岩株组成,总面积为30 km2,其中最大的1号岩体约15km2。岩体宏观色调为灰白色,节理发育,酸性石英脉发育。组成的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为主(1~4号岩体),其次为石英闪长岩(5号岩体)。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最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小庙沟组的变质岩系。其接触性质为超动式接触(图3-36)。接触面外倾,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特征,其暗色矿物沿接触面定向排列分布,内接触带有较宽的细粒边,分布有围岩残留体。在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为变质年龄,依据宏观特征对比,暂定为泥盆纪形成的花岗岩类。

表3-21 侵入岩一览表

图3-35 侵入岩分布图

图3-36 3002地质点超动式接触关系素描

(一)岩石学特征

1. 花岗闪长岩

灰白色、细粒、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成分见表3-22。

表3-22 泥盆纪花岗岩类造岩矿物成分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大小一般为0.2 mm×0.4 mm~1.2 mm×1.8 mm,具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为更-中长石。环带中心蚀变较强,主要为绢云母化、黝帘石化,在部分较大颗粒中含石英、黑云母小晶体,边缘有少量蠕石英分布。

钾长石:为微斜长石,呈他形宽板状,大小为0.4~1.6 mm不等,具轻度泥化,较大颗粒中含斜长石、黑云母小晶体。

石英:他形粒状,大小为0.4~1.8 mm,裂纹发育,波状消光。

黑云母:呈褐色,不规则片状(片径0.15~0.8 mm),局部绿泥石化。

副矿物:主要组合为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有的还出现磁铁矿及钛铁矿。

2.石英闪长岩(以5号岩体为代表)

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由斜长石、石英及蚀变暗色矿物组成。

石英(10%~15%):分布在斜长石间隙中,不规则粒状,大小一般为1 mm左右,波形消光,裂纹发育,裂纹中充填方解石。

斜长石(87%~82%):半自形板状、粒状,大小为1.2~0.4 mm,具强烈绢云母化,局部可见残留斜长石。原成分属中长石。

蚀变暗色矿物(3%):已全部蚀变为白云母,析出铁质、钛质,呈片、柱状假象,大小一般为1.2 mm左右,受应力作用具揉曲、定向,原成分可能为角闪石、黑云母。

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钛铁矿(已白钛石化)。

(二)岩石化学特征

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3)有如下特点:

1)依据R1-R2图解(图3-37),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分别落入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区,与镜下岩石定名基本吻合。

图3-37 R1-R2图解(据Dela Rache等,1980)

2)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别,前者SiO2含量较高(67.58%~72.00%),TiO2(0.28%),Fe2O3(0.53%),FeO(1.42%),MgO(0.92%),CaO(3.51%)含量较低;后者SiO2含量低(60.83%),TiO2及铁、镁、钙氧化含量高;碱质总量前者(7.30%)高于后者(3.51%);Na2O/K2O前者(0.87)明显低于后者(3.68%)。

3)里特曼指数指出:花岗闪长岩(σ=1.97)属中等钙碱性岩系;石英闪长岩(σ=0.69)属极强的钙碱性岩系;戈廷里指数前者为40.11,后者为19.20。从而指出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有明显差别。

4)Al2O3/(K2O+Na2O+CaO)值(0.90~0.95)均小于1.10,指出它们为铝不饱和系列的Ⅰ型花岗岩类。

5)Fe3+/Fe2+值(0.27~0.37)很小,反映岩石在强还原环境下形成。

6)(Na2O+K2O)/Al2O3值(0.22~0.50)较小,均小于0.85,按成俊身的划分意见,泥盆纪花岗岩类为钙碱系列的岩石。

7)CIPW标准矿物(表3-24)出现10种,未出现刚玉分子,反映岩石为钙碱系列。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共性为正常系列的钙碱性花岗岩类,是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Ⅰ型花岗岩类,属壳幔混合源。

表3-23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氧化物和An含量单位为%。

表3-24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CIPW标准矿物表 单位:%

(三)地球化学特征

1. 稀土元素特征

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5)有如下特点:

1)石英闪长岩∑REE为75.92×10-6,低于花岗闪长岩ΣREE平均值125.71×10-6

2)由石英闪长岩至花岗闪长岩表现为:La,Ce,Pr,Nd等元素含量显示增高,而其他各稀土元素含量(Eu—Er)略具降低的特点,Tm—Lu元素含量变化不大。

3)石英闪长岩δEu值为0.98,表现无异常,而花岗闪长岩为负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0.44;δCe值则表现与δEu值相反的特征。

4)∑LREE/∑HREE值(4.2~8.8)均大于1,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是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在稀土球粒陨石(Masuda等,1973)配分型式(图3-38)上,显示右倾斜的曲线。

5)(La/Yb)N,(Ce/Yb)N值显示石英闪长岩(3.30,2.81)比花岗闪长岩(8,11,6,16)低得多,表明花岗闪长岩的轻稀土富集程度比石英闪长岩高得多,其配分型式,前者右倾斜平缓,而后者右倾斜较陡,两者有一定差异。

6)(La/Sm)N值反映花岗闪长岩(3.84)轻稀土分馏程度高于石英闪长岩(1.52),(Gd/Yb)N值较为接近,其值分别为1.19,1.57,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差,几乎表现为平行的平坦曲线。

7)依据δEu-(La/Yb)N图解(图3-39),泥盆纪花岗闪长岩落入Ⅰ区,为壳型花岗岩类,而石英闪长岩落入Ⅱ区为壳幔混合源型。

表3-25 各时代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稀土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图3-38 泥盆纪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图3-39 δEu-(La/Yb)N图解

8)P,Ti元素的各值与计算出的P,Nb,Sr,Ti元素的亏损相吻合,大致相当于成熟*弧花岗岩类的特征。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不一致,而重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一致,前者是Eu负异常,后者无异常;石英闪长岩是壳幔型成因,而花岗闪长岩为壳型成因,总体反映它们不是同源岩浆的产物,从重稀土元素的模式特点,似乎又具备同源的性质,这可能是过渡性质的成因类型。

2.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成分及原始地幔标准化(Mc Donough等,1985)后的数字特征(表3-26)有如下特点:

1)Rb/Yb值(11.30~43.0)属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

2)2P/Nd+Hf值(0.29~0.52)均小于1,属磷亏损的岩石。

3)2Th/Rb+K值(0.85~0.95),接近于1,反映岩石属钍分馏或弱亏损的特征。

4)2Nb/K+La值(0.17~0.41)<1,反映岩石铌亏损,表明岩石具*壳的特征。

5)2Sr/Ce+Nd值(0.36~0.56)及2Ti/Sm+Ta值(0.15~0.34)均小于1,反映岩石为锶、钛亏损。

表3-26 各时代微量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K含量单位为%,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分布曲线,为右倾斜的平行曲线簇(图3-40)。

图3-40 泥盆纪微量元素蛛网图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特征为Sr,P,Nb,Ti等元素亏损,Zr元素的富集,Th元素弱亏损的特点。由于成熟*弧花岗岩类一般不具Nb的亏损,而Nb元素亏损的出现,则显示泥盆纪花岗岩更具*壳的特点,表明这种花岗岩是增生在*边缘的新地壳。

(四)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探讨

1.岩石成因类型

1)泥盆纪花岗岩类A12O3/(K2O+Na2O+CaO)值(0.90~0.95)<1.1,表明为Ⅰ型的钙碱性系列的岩石。

2)δEu-(La/Yb)N图解(图3-39)中,花岗闪长岩相当于壳型花岗岩类,石英闪长岩相当于壳幔混合源型。

3)Na2O-K2O图解(图3-41),样品基本落在Ⅰ型花岗岩区,其中花岗闪长岩落在A区及Ⅰ区的交界线上。

4)Q-A-P图解(图3-42)中,石英闪长岩落在过渡区S区,花岗闪长岩落在Ⅰ区。

图3-41 K2O-Na2O图解(底图据W.J.Collins等,1982);

图3-42 Q-A-P图解(底图据P.Bowden等,1982)

5)依据微量元素Ce,Zr,Y,Nb与SiO2的关系图解(图3-43),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除样9落在过渡区外,其余均落入Ⅰ区。

图3-43 A型与Ⅰ型花岗岩类的划分(底图据Collis等,1982)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的总体面貌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合源的成因特点。

2.构造环境探讨

1)依据R1-R2图解(图3-44)泥盆纪花岗岩类中花岗闪长岩单元落在Ⅱ区,属消减物活动板块边缘的花岗岩,而石英闪长岩单元却落在接近Ⅱ区边部的Ⅰ区,具有某些幔源花岗岩类的特征。

图3-44 R1-R2图解(底图据R.A.Batchelor等,1985)

2)图3-45中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所处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花岗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木孜塔格幅(J45 C 004003):比例尺1:250 000

图3-45 不同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等,1984)|VAG—火山弧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类;S-COLG—同碰撞花岗岩;ORG—洋中脊花岗岩;A-ORG—异常洋中脊花岗岩;·—泥盆纪花岗岩类;×—侏罗纪浅成侵入岩

3)图3-46中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岩浆来源于地壳20~30 km深部(花岗闪长岩接近30 km,而石英闪长岩大于20 km)。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处于地壳20~30 km深度的消减活动板块边缘的构造环境,相当于岛弧或活动*边缘的构造背景,具备壳幔混合源的花岗岩特征,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

图3-46 Rb-Sr与地壳厚度关系图(底图据Condie,1973)

(五)形成温度与压力的估算

泥盆纪花岗岩类的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单元在Q-Ab-Or-H2O系相图(图3-47)中分散,其形成温度为750~800℃,其压力大于0.1 GPa。按压力估算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大于3.3 km。

(六)形成时代讨论

泥盆纪花岗岩类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在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褐色(相当于角闪岩相的变质矿物),其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中科院,1990),为最晚期变质年龄,相当于晚泥盆世,因此岩体的形成年龄应早于晚泥盆世,根据全调查区构造活动的演变分析,侵入于中—上志留系的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暂列入泥盆纪。

图3-47 Q-Ab-Or-H2O系相图(据刘伟,199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23:24

泥盆纪花岗岩分布在调查区的北部,即向阳泉-花海滩断裂的北侧。由大小不等的5个小岩株组成,总面积为30 km2,其中最大的1号岩体约15km2。岩体宏观色调为灰白色,节理发育,酸性石英脉发育。组成的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为主(1~4号岩体),其次为石英闪长岩(5号岩体)。岩体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最老的地层为长城系小庙沟组的变质岩系。其接触性质为超动式接触(图3-36)。接触面外倾,外接触带具角岩化特征,其暗色矿物沿接触面定向排列分布,内接触带有较宽的细粒边,分布有围岩残留体。在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为变质年龄,依据宏观特征对比,暂定为泥盆纪形成的花岗岩类。

表3-21 侵入岩一览表

图3-35 侵入岩分布图

图3-36 3002地质点超动式接触关系素描

(一)岩石学特征

1. 花岗闪长岩

灰白色、细粒、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成分见表3-22。

表3-22 泥盆纪花岗岩类造岩矿物成分

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大小一般为0.2 mm×0.4 mm~1.2 mm×1.8 mm,具聚片双晶和环带构造,为更-中长石。环带中心蚀变较强,主要为绢云母化、黝帘石化,在部分较大颗粒中含石英、黑云母小晶体,边缘有少量蠕石英分布。

钾长石:为微斜长石,呈他形宽板状,大小为0.4~1.6 mm不等,具轻度泥化,较大颗粒中含斜长石、黑云母小晶体。

石英:他形粒状,大小为0.4~1.8 mm,裂纹发育,波状消光。

黑云母:呈褐色,不规则片状(片径0.15~0.8 mm),局部绿泥石化。

副矿物:主要组合为磷灰石-锆石-褐帘石,有的还出现磁铁矿及钛铁矿。

2.石英闪长岩(以5号岩体为代表)

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造岩矿物由斜长石、石英及蚀变暗色矿物组成。

石英(10%~15%):分布在斜长石间隙中,不规则粒状,大小一般为1 mm左右,波形消光,裂纹发育,裂纹中充填方解石。

斜长石(87%~82%):半自形板状、粒状,大小为1.2~0.4 mm,具强烈绢云母化,局部可见残留斜长石。原成分属中长石。

蚀变暗色矿物(3%):已全部蚀变为白云母,析出铁质、钛质,呈片、柱状假象,大小一般为1.2 mm左右,受应力作用具揉曲、定向,原成分可能为角闪石、黑云母。

副矿物组合为磷灰石、钛铁矿(已白钛石化)。

(二)岩石化学特征

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3)有如下特点:

1)依据R1-R2图解(图3-37),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分别落入花岗闪长岩及英云闪长岩区,与镜下岩石定名基本吻合。

图3-37 R1-R2图解(据Dela Rache等,1980)

2)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别,前者SiO2含量较高(67.58%~72.00%),TiO2(0.28%),Fe2O3(0.53%),FeO(1.42%),MgO(0.92%),CaO(3.51%)含量较低;后者SiO2含量低(60.83%),TiO2及铁、镁、钙氧化含量高;碱质总量前者(7.30%)高于后者(3.51%);Na2O/K2O前者(0.87)明显低于后者(3.68%)。

3)里特曼指数指出:花岗闪长岩(σ=1.97)属中等钙碱性岩系;石英闪长岩(σ=0.69)属极强的钙碱性岩系;戈廷里指数前者为40.11,后者为19.20。从而指出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有明显差别。

4)Al2O3/(K2O+Na2O+CaO)值(0.90~0.95)均小于1.10,指出它们为铝不饱和系列的Ⅰ型花岗岩类。

5)Fe3+/Fe2+值(0.27~0.37)很小,反映岩石在强还原环境下形成。

6)(Na2O+K2O)/Al2O3值(0.22~0.50)较小,均小于0.85,按成俊身的划分意见,泥盆纪花岗岩类为钙碱系列的岩石。

7)CIPW标准矿物(表3-24)出现10种,未出现刚玉分子,反映岩石为钙碱系列。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共性为正常系列的钙碱性花岗岩类,是强还原条件下形成的Ⅰ型花岗岩类,属壳幔混合源。

表3-23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氧化物和An含量单位为%。

表3-24 泥盆纪、侏罗纪花岗岩类CIPW标准矿物表 单位:%

(三)地球化学特征

1. 稀土元素特征

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表3-25)有如下特点:

1)石英闪长岩∑REE为75.92×10-6,低于花岗闪长岩ΣREE平均值125.71×10-6

2)由石英闪长岩至花岗闪长岩表现为:La,Ce,Pr,Nd等元素含量显示增高,而其他各稀土元素含量(Eu—Er)略具降低的特点,Tm—Lu元素含量变化不大。

3)石英闪长岩δEu值为0.98,表现无异常,而花岗闪长岩为负异常的特点,δEu值为0.44;δCe值则表现与δEu值相反的特征。

4)∑LREE/∑HREE值(4.2~8.8)均大于1,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是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在稀土球粒陨石(Masuda等,1973)配分型式(图3-38)上,显示右倾斜的曲线。

5)(La/Yb)N,(Ce/Yb)N值显示石英闪长岩(3.30,2.81)比花岗闪长岩(8,11,6,16)低得多,表明花岗闪长岩的轻稀土富集程度比石英闪长岩高得多,其配分型式,前者右倾斜平缓,而后者右倾斜较陡,两者有一定差异。

6)(La/Sm)N值反映花岗闪长岩(3.84)轻稀土分馏程度高于石英闪长岩(1.52),(Gd/Yb)N值较为接近,其值分别为1.19,1.57,表明重稀土分馏程度较差,几乎表现为平行的平坦曲线。

7)依据δEu-(La/Yb)N图解(图3-39),泥盆纪花岗闪长岩落入Ⅰ区,为壳型花岗岩类,而石英闪长岩落入Ⅱ区为壳幔混合源型。

表3-25 各时代稀土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稀土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图3-38 泥盆纪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图3-39 δEu-(La/Yb)N图解

8)P,Ti元素的各值与计算出的P,Nb,Sr,Ti元素的亏损相吻合,大致相当于成熟*弧花岗岩类的特征。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轻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不一致,而重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一致,前者是Eu负异常,后者无异常;石英闪长岩是壳幔型成因,而花岗闪长岩为壳型成因,总体反映它们不是同源岩浆的产物,从重稀土元素的模式特点,似乎又具备同源的性质,这可能是过渡性质的成因类型。

2.微量元素特征

微量元素成分及原始地幔标准化(Mc Donough等,1985)后的数字特征(表3-26)有如下特点:

1)Rb/Yb值(11.30~43.0)属强不相容元素富集型。

2)2P/Nd+Hf值(0.29~0.52)均小于1,属磷亏损的岩石。

3)2Th/Rb+K值(0.85~0.95),接近于1,反映岩石属钍分馏或弱亏损的特征。

4)2Nb/K+La值(0.17~0.41)<1,反映岩石铌亏损,表明岩石具*壳的特征。

5)2Sr/Ce+Nd值(0.36~0.56)及2Ti/Sm+Ta值(0.15~0.34)均小于1,反映岩石为锶、钛亏损。

表3-26 各时代微量元素成分及数字特征

注:K含量单位为%,其余元素含量单位为10-6

6)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分布曲线,为右倾斜的平行曲线簇(图3-40)。

图3-40 泥盆纪微量元素蛛网图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特征为Sr,P,Nb,Ti等元素亏损,Zr元素的富集,Th元素弱亏损的特点。由于成熟*弧花岗岩类一般不具Nb的亏损,而Nb元素亏损的出现,则显示泥盆纪花岗岩更具*壳的特点,表明这种花岗岩是增生在*边缘的新地壳。

(四)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环境探讨

1.岩石成因类型

1)泥盆纪花岗岩类A12O3/(K2O+Na2O+CaO)值(0.90~0.95)<1.1,表明为Ⅰ型的钙碱性系列的岩石。

2)δEu-(La/Yb)N图解(图3-39)中,花岗闪长岩相当于壳型花岗岩类,石英闪长岩相当于壳幔混合源型。

3)Na2O-K2O图解(图3-41),样品基本落在Ⅰ型花岗岩区,其中花岗闪长岩落在A区及Ⅰ区的交界线上。

4)Q-A-P图解(图3-42)中,石英闪长岩落在过渡区S区,花岗闪长岩落在Ⅰ区。

图3-41 K2O-Na2O图解(底图据W.J.Collins等,1982);

图3-42 Q-A-P图解(底图据P.Bowden等,1982)

5)依据微量元素Ce,Zr,Y,Nb与SiO2的关系图解(图3-43),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除样9落在过渡区外,其余均落入Ⅰ区。

图3-43 A型与Ⅰ型花岗岩类的划分(底图据Collis等,1982)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的总体面貌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具壳幔混合源的成因特点。

2.构造环境探讨

1)依据R1-R2图解(图3-44)泥盆纪花岗岩类中花岗闪长岩单元落在Ⅱ区,属消减物活动板块边缘的花岗岩,而石英闪长岩单元却落在接近Ⅱ区边部的Ⅰ区,具有某些幔源花岗岩类的特征。

图3-44 R1-R2图解(底图据R.A.Batchelor等,1985)

2)图3-45中指出泥盆纪花岗岩类所处的构造环境为火山弧花岗岩。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木孜塔格幅(J45 C 004003):比例尺1:250 000

图3-45 不同构造单元花岗岩类判别图解(底图据Pearce等,1984)|VAG—火山弧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类;S-COLG—同碰撞花岗岩;ORG—洋中脊花岗岩;A-ORG—异常洋中脊花岗岩;·—泥盆纪花岗岩类;×—侏罗纪浅成侵入岩

3)图3-46中表明泥盆纪花岗岩类岩浆来源于地壳20~30 km深部(花岗闪长岩接近30 km,而石英闪长岩大于20 km)。

综上所述,泥盆纪花岗岩处于地壳20~30 km深度的消减活动板块边缘的构造环境,相当于岛弧或活动*边缘的构造背景,具备壳幔混合源的花岗岩特征,为钙碱系列的Ⅰ型花岗岩。

图3-46 Rb-Sr与地壳厚度关系图(底图据Condie,1973)

(五)形成温度与压力的估算

泥盆纪花岗岩类的花岗闪长岩与石英闪长岩单元在Q-Ab-Or-H2O系相图(图3-47)中分散,其形成温度为750~800℃,其压力大于0.1 GPa。按压力估算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大于3.3 km。

(六)形成时代讨论

泥盆纪花岗岩类侵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上志留统达坂沟群,在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褐色(相当于角闪岩相的变质矿物),其蚀变的白云母K-Ar年龄为366 Ma(中科院,1990),为最晚期变质年龄,相当于晚泥盆世,因此岩体的形成年龄应早于晚泥盆世,根据全调查区构造活动的演变分析,侵入于中—上志留系的花岗闪长岩及石英闪长岩的形成时代,暂列入泥盆纪。

图3-47 Q-Ab-Or-H2O系相图(据刘伟,1991)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