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荆风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7:49

我来回答

1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01 21:31

1、王六生:原名王盛其,江西萍乡人。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2月加入中国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党党员。中国人民开国少将。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勋章、一级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王耀南:江西萍乡人,工程兵副司令员、开国少将。王耀南将军是开国少将、中国人民工程兵的创始人之一。有“工兵王”、 “地雷王” 、 “爆破王”等称号。

3、甘祖昌:江西省莲花县人,1926年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入中国党,翌年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1 18:39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扩展资料:

生平经历

彭荆风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荆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1 19:57

彭荆风
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1月,汉族。*党员。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于1990年退休。

靠自学成为作家。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参军后进入云南边疆,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还“当”过22年“右派”,“*”中坐牢7年。1979年后又继续从事创作,担任过昆明军区宣传部副*、六届全国*。生活极坎坷又丰富。

书目及简介: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 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一个是*)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爱与恨的边界》,长篇小说。1980年3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0741。以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为背景,描述了一个边防团队众多英雄人物的战斗历程和边地人民的关系。

《绿色的网》,中、短篇小说集。1981年8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2万。内收11个中、短篇小说。从各个侧面塑造了边地人民的战斗生活和“*”十年*中各种丑类的嘴脸。

《雾茫茫》,中篇小说。1981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9万,印数108000。以“*”为背景,描述一个无罪入狱的瑶族青年与他的恋人相互信任的忠贞爱情以及对丑类的反抗。

《绿色的网》,电影剧本。1982年12月由贵州《山花》月刊发表。字数6万,描述一个傣族少女和两个侦察员(中国和越南)在原始森林中相遇产生的矛盾和斗争。由云南民族电影厂拍成电影。

《巫山一段云》,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字数10万,印数222000。内收8个中短篇小说。

《秋雨》,中篇小说。1984年4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6000。描述“*”期间“造反派”想挑起部落之间的仇杀,遭到探明大义的佤族人的反对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云里雾里》,中篇小说。1984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94000。描述一个边防士兵被误认为与瑶族少女有暖昧关系;她们在外敌入侵时却不顾个人的屈辱,英勇投入战斗。

《红指甲》,短篇小说集。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25万,印数31000。这是作者的短篇小说自选集。内收31个短篇。著名老作家陈荒煤为此书写了长达两万字的序言。

《断肠草》,长篇小说。1987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字数16万,印数15705。以两个苗族姑嫂为主角,描述了“左”风正炽的“四清”运动中,正直的苗家人所遭受的苦难。

《泸沽湖水色》,散文集。19年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11万,印数3000。内收29篇散文。有对云南边地风情的描述,有访问泰国的感受,也有对作家朋友的怀念。

《红指甲的女人》,中篇小说集。19年11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字数20万,印数9000。。这是作者的中篇自选集。内收4个中篇。有的写边防战斗,有的写美丽的傣族少女的纯朴……

《师长在向士兵敬礼》,长篇小说。1992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字数15万,印数2220。以边地战争为主线,塑造了从将军到士兵的众多人物。同时在《中国作家》刊载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伴随白花蛇》,长篇小说。1994年8月——12月由《警坛风云》发表。字数22万,印数28万。描写一名边防女警官化装成傣族姑娘,潜入犯毒团伙,侦破了出入于边境的大犯毒集团的故事。

《九月衣裳》,散文集。1995年12月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字数14万,印数加2000。内收35篇散文。从多角度描述了边地的变化、昆明的民俗风情、作家的生活。

《秦基伟将军》,传记文学1996年9月由昆仑出版社出版。字数32万,印数5000。描绘了一代名将秦基伟战斗的一生。

《绿月亮》,长篇小说。1994年9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30080。描述3个越狱犯的心态和他们重新犯罪后的不同结局。揭示了人性的美丑。

《孤城日落》,长篇小说。1999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4万,印数8000。以1944年中日腾冲之战为背景刻划了一个*的悲壮人生。在《红岩》刊载后,又为《今晚报》、《春城晚报》连载。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318607.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1 21:31

彭荆风
江西萍乡人,生于1929年11月,汉族。*党员。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于1990年退休。
靠自学成为作家。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参军后进入云南边疆,担任过编辑、连队文化教员、专业作家,还“当”过22年“右派”,“*”中坐牢7年。1979年后又继续从事创作,担任过昆明军区宣传部副*、六届全国*。生活极坎坷又丰富。
书目及简介: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短篇小说集。1954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3万,印数1600。内收描述拉祜族人前后的悲欢离合故事,以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
《边寨亲人》,短篇小说集。1955年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5000。内收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
《佧佤部落的火把》,短篇小说集。1956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12000。内收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
《祝福边防战士》,电影剧本。林予、姚冷、彭荆风合著。1957 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长春电影厂拍摄时改名为《边寨烽火》,描述景颇人对新社会从迷茫走向理解的故事。
《芦笙恋歌》,电影剧本。彭荆风、陈希平合著。1957年8月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字数6万,印数2万。根据彭荆风短篇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描述一对拉祜族男女前后的悲欢离合和反压迫斗争。
《驿路梨花》,短篇小说集。1978年9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40500。内收描写云南边地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11篇。
《蛮帅部落的后代》,中篇小说。1979年3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字数7万,印数20万。描述了两个佤族部落前后从械斗仇杀,转变为和睦相处的故事。刻划了一个佤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鹿衔草》,长篇小说。1979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字数22万,印数58000。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
《阿佤姐妹》,多幕话剧。苏策、陈希平、彭荆风合著。1980年2月由红岩出版社出版。字数8万,印数18万。描述阿佤头人两个女儿各受所爱的人(一个是*,一个是*)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1 23:23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随军进驻云南边疆。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中,受林彪、*集团*,坐了七年监狱。粉碎“四人帮”后,出版伤口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驿路梨花》一文是作者的粉碎“四人帮”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参考资料:http://www.no8ms.bj.cn/czlt/Article/xkzb/chinese/200305/9.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01:31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2018年7月24日上午6时53分,彭荆风在昆明逝世,享年岁。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彭荆风代表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03:55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扩展资料:
生平经历
彭荆风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
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摄制成影片,很受欢迎。 1976以后,陆续有作品问世。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颇得好评。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中曾被批为毒草,也在1979年得以出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06:37

2019-09-18聊聊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09:35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男,汉族,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12:49

彭荆风(1929-2018),出生于江西萍乡,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作家,其长篇报告文学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骆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1949年参军,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16:21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2 20:09

http://cz.tfcx.com/wzzl/yw/3/200501/1797.asp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3 00:30

http://www.x518y.com/tpss/default.asp?z=0&cl=2&ct=www.x518y.com&sn=&lm=-1&cm=1&sc=0&bu=&rn=16&tn=www.x518y.com&word=%C5%ED%BE%A3%B7%E7&pn=0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