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0: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2:31
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科研
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教师不仅应该较为系统地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和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掌握关于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积极
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善于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取得教育科学新知识,探索教育科学新领域。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可以显著提高自身的素质,可以使自己进一
步明确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更新自己头脑中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可以逐步养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经常性反思,提高教学监控能
力,可从中学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色。因此,我们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
路。
一、教育科研的本质和特点
1、教育科研的本质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工作者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教育现象或教育活动的性质、规律,以便发现新信息、取得新认识、获得新知识的研究活动。
2、教育科研的特点
(1)问题性(没有问题就无法开展研究<如优生给差生打工、阴盛阳衰问题等>)
(2)创新性(首创、改创、仿创)
(3)继承性(前人成果,古代、近现代教育家<如前苏联、中国>)
(4)规范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课题的选择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是探索的第一步。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体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选得好,科研工作就有可能顺利进行,课题选得不好,科研工作就难以开展或难以进行。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主要在两大来源:一是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教育理论文献中提出的关于中小学教育的理论问题。中小学教师选择科研课题,要注意以下三条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应主要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寻找课题。“干什么研究什么”,使教育科研见到实效。
2.创新性原则: 在坚持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应选一些新颖、独特的课题。
当前,比较新的课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精神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结合具体学科和年级课件的运用等等。
(3)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研究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具体内容、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4)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可以调查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内容的难度、教师的反馈与评价方式、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归因;还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或采取某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5)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可以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查、结合各学科各年级研究各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等。
(6)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考虑形成适合于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应就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如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策略和技巧等。
(7)课堂教学中的平等问题、性别问题、交往问题、权利问题。如教师是否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教学活动中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如何有效地利用交往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等。
(8)教学中的情感分析和人本主义理论。可以研究如何调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最佳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
(9)教学中的智能发展理论。可以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强项,开发学生的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10)德育实效性问题。可以研究一切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提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特别提倡个案研究。
3.可行性原则: 要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教育科研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也叫“问题的提出”)
问题即课题,要善于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无法开展研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怀疑、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移植、深入研究现象、比较。
提出问题时,还要进行考证,了解国内外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国内同行的研究状况,看别人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有什么进展,提出了一些什么观点和主
张,达到了什么样的研究水平,这也是体现我们研究实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
复,尽量少走弯路;三是为自己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突破口,把别人研究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分析他人研究的局限性,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力争有所创新。
问题提出以后,还要有理论依据,不要把一些不相干的理论(或者说仅仅是一些名词而已)堆垒到这一部分来,如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等等,既不陈述这些理论到底是什么,也不说明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只不过是贴张标签、装点门面而已,有穿靴戴帽之嫌。对
于前人的同类研究成果要陈述清楚,要注重和自己所研究的课题的联系,认真地分析其利弊得失,这样才能起到学习借鉴的作用。
2、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课题提出以后,就要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
(1)课题名称
(2)负责人及成员分工
(3)研究目的、意义
(4)国内外研究现状
(5)具体研究内容(要写得准确具体,不要含糊其词或过于笼统)
(6)研究方法及手段
(7)实施阶段(时间、步骤)
(8)保障条件(人员结构,能力水平,资料,设备)
(9)经费
(10)成果形式(专著、编著、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
“具体内容”、“研究方法及手段”和“实施阶段”是科研计划的核心内容。
3、申报立项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后,要到科研管理部门(规划办)申请立项(国家级,省、市、县级)。以便接受指导、检查和鉴定,这既有利于提高科研工作科学化的水平,也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当然不立项也可以搞科研。
4、实施计划
核心:加强科研过程的控制与管理,此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计划开展研究。
(2)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服从实践的原则,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充实完善或调查原有的研究计划。
(3)要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研究档案,全面客观地收集、保留研究材料和数据。
(4)加强阶段性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小结,把工作中期取得的成绩和问题找出来加以分析,调整下一步研究计划,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从课题研究一开始,就要将与课题有关的文件和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好,为上级科研部门检查和结题时做准备,这是一项细致又艰巨的工作,如果平时不注重收集,保留原始材料和数据,结题验收时,就会影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成果的真实性。
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计划性资料(《方案》,《实施计划》,附助性计划)
②基础性资料(调查:基本情况——学生的居住,家庭,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实验班,学生兴趣爱好,性格,实验教师自然情况、学历、教龄、教学水平......)
③过程性资料(阶段性实验记录、实验教案、典型课后分析研究记录、课外活动设计;教师观察记录;社会、家长、学校、社会反映)
④专题性资料(实验需要的专题讲座、报告、研讨资料)
⑤效果性资料(个案、群体变化:测试成绩的试题、答案、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作品、成果等)
⑥总结性资料(阶段性总结;学期、学年总结;论文、报告)
注意:所有资料要真实准确、完整系统、科学适用(分类目录,突出重点材料)。
5、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按研究计划,研究时间已满一定要结题,就要撰写研究报告,它既是教育科研承前启后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败。
一般来说研究报告主要由以10个部分组成:
(1)题目
(2)作者单位和姓名(是集体研究的应注明执笔者)
(3)内容摘要(关键词:主要内容概括、总结交待研究问题、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200字左右)
(4)问题的提出(引言、课题形成过程<背景>、目的意义、操作定义)
(5)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采取方法和措施、变量控制、研究阶段)
(6)研究结果(材料加工整理、表格、图像数据)
(7)分析与讨论(分析解释结果、原因分析与推断、分析综合发现新规律、指出应用价值、提出研究不足)
(8)结论(最终全部成果)
(9)参考文献
(10)附录(有关材料、表格等)。
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题目要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定要简洁明了,让人一看就知道你要研究什么问题,不要罗罗索索,一个标题就长达几十个字,生怕别人看不明白,事实上不必要。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②思路要清。要紧紧围绕所要研究问题的中心来写,注重逻辑性,或由近及远,或由合到分等,要顺其自然,逐渐展开。
③观点要新。科学研究就是要推陈出新,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不能老是做一些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而不要老是跟在别人的后边炒别人吃过的剩饭。
④形式要活。要讲究可读性,要有点文采。
⑤文字要简。做研究报告要注意精炼,这样既可以节约笔墨,也能够节约时间。
⑥内容要实。对于研究的内容要实在,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我们把它研究了,解决了,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并形成文字就是科学研究,这样的
文章就是好文章。要想使自己的研究有深度,或者说有一点理论色彩,借用理论家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要注重对理论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要融会贯通。
6、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报告完成以后,将研究的所有资料(含课题研究报告)准备齐全就可以向原申请立项的单位申请验收结题。验收结题单位将组织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你申报的课题进行鉴定。课题结题后,验收结题单位将颁发课题评审鉴定意见和课题结题证书。
四、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A.教育观察法
(一)教育观察法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教育观察法的含义
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2、教育观察法主要的特点
(1)目的明确。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主动进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的经验事实素材。
(2)真实自然。观察是指观察对象不加干预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使研究者能够考究被观察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3)直接翔实。观察者和对象共处一体,研究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及应采取某措施而发生的现象,获得真实、生动而翔实的资料
3、教育观察法的功能
(1)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以进一步探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深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工作。
(2)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我们系统地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情况,从而探讨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规律。
(3)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了解学生与教师的群体氛围,揭示各项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过程得到更好的*,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5)了解其他教育影响的作用,比如内外环境、教学手段、教材等方面的情况。
(二)教育观察的分类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事件自然发生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观察。其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对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做精确的观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影响
因素(自变量)进行控制,并观察这种控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1)直接观察是直接通过观测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动,获取具体而起初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2)间接观察是观察者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考察研究对象活动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1)参与观察法是研究人员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所有的参与观察研究都介于“参与者的观察”与“观察者的参与”之间。
(2)非参与观察法是研究逐步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
4、有结构观察法和无结构观察法
(1)有结构观察法是在观察前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观察时严格按计划进行,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地、有效地控制和完整、全面地记录。
(2)无结构观察法是研究者只有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个大致的观察范围和内容,没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指标体系。
5、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1)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在选定的一定时间内进行观察,对观察对象在这一时间段内或这一时
刻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和事件作全面观察记录。
(2)事件取样观察法是对某种研究目的有关的、预先确定了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到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的观察和记录。
B.教育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法的含义、特点、功能
1、教育调查法的含义
教育调查法是在科学方*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等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法所要考察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包含四个不同的层次:
(1)作为个别教育要素存在的,如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育经费、学智等单个教育要素的状况。
(2)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联系的存在,如师生关系的状况、学校教育结构状况等。
(3)教育活动中各种要素相关联而表现出的教育实践及其中包含的思想观念状况。
(4)教育要素综合体现的教育质量。
2、教育调查法的特点
(1)在研究对象上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作为对象的,其活动形态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2)在研究目的上不是以操纵并改变研究对象的状态来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是就
事论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事实。(3)在研究方法的性质上是一种通过语言直接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研究方法。
3、教育调查法的功能
(1)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了解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2)帮助学校老师了解教育活动中各个教育要素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教育活动策略提供依据。
(3)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利于较全面的了
解和把握教育理论发展的实际。
(二)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1、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1)常模调查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的调查,掌握教育的一般发展状况,如学期阶段教育、检查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水平是否达标等。
(2)比较调查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的调查。如升学考试、学科竞赛以选拔优秀学生或专业人才。
2、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1)普遍调查是把特定范围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进行的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所有的调查研究对象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考察而进行的调查。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1)问卷调查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的、设计完整的问卷,搜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2)访谈调查是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从而收集有关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4、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
(1)综合调查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设计该现象或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2)专题调查是一种调查内容较窄,仅涉及一两项内容的调查,或者仅就教育现象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的调查。
C.教育实验法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及特点
1、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解释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无论哪种教育实验都具有以下四种质的规定性:
(1)要有一定的理论假设。假设是对所要研究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
(2)必须改变某些教育要素的状况或教育条件。
(3)必须控制某些条件。
(4)要从被试的身心发展水平或教育活动的效率等方面检验实验的假说。
2、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教育的科学事实,而是为了通过假设检验和归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学理论。
(2)研究的对象不是静态的自然事物,而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
(3)在具体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教育变量的精确度,而是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的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过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二)教育实验的基本结构
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条件、要观测的结果。在教育实验方*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变量,又称为变数,是实验方*的一个术语。某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观测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为变量。
(1)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2)因变量,又称应变量、倚变数,是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因变量是
对自变量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
(3)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并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为作为自变
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无关变量仅仅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它与实验结果是有关的,在一定程序上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
D.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
1、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即中小学教师。研究结束后,中小学教师又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
2、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所研究的问题都具有特殊性,主要是一地一校中的问题,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事件的研究,也可以是班集体和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
3、研究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
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允
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研究者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
(二)行动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其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七项:
1、发现问题。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文献研讨。深入研究有关文献,以便从过去的研究中获得目的、范围、方法及程序方面的启示和相关的理论。
4、设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有助于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拟定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以及可测性原则,一份完整的计划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各项:(1)研究计划标题;
(2)研究目的;
(3)研究假设;
(4)被试的选择;
(5)变量的控制;
(6)研究方法及步骤;
(7)资料收集及测量工具的选择;
(8)研究人以及分工;
(9)经费来源;
(10)研究实践及研究工作的措施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设进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并根据行动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后,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应用。
(三)行动研究法要注意的环节
1、选好可研究的问题。行动研究法一般不回答普遍性的问题和一般的理论问题。它只研究学校中足以引起实际工作者的困惑、影响教育、教学某一方面工作的问题,只研究此时此地这一方案比那一方案是否产生更好的效果。
2、要将各种观念名词说清楚。
3、要在研究前人的研究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此时此地的需要,拟定周密的可行计划。
4、系统收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按行动计划做好经常性的预定资料的收集和记录保存,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和保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随机信息。
5、详细而客观地分析和解释资料。分析资料时,应兼顾其在统计上的意义及实际意义。在解释结果时,必须客观且特别注意所得资料的特殊性,不可主观做出适用于其它情况的推论。